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新型的套管热电偶(铠装热电偶)的优点进行了描述,然而应用在氨合成塔上却又适得其反。笔者通过实践,对此进行了论述,总结了使用经验,提出了存在问题,并作出了“铠装热电偶用作氨合成塔触媒层温度的检测是不适宜的”结论。并建议采用多点式热电偶。 相似文献
2.
丁荧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2,19(5):24-26
在分析具有三床触媒、有轴向和径向流动的氨合成塔工艺诸干扰之基础上,对触媒温度控制的几种方案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前馈—反馈控制为主,增加分程、变PID控制功能的最佳控制方案,用一台KMM调节器实现,达到了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合成塔触媒层温度的计算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校正预估算法,对合成塔的敏点和热点温度实现串级计算机控制,同时还引入了专家系统方法。该方法已应用于中型合成氨工艺过程控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合成塔触媒层热点温度可以控制在±3℃以内,从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了氟合成塔轴向触媒筐在制作组对过程中出现的基准选择和筒体卷制等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氨合成反应床层的下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堆积间隙和热变形二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着手,建立模型并推导出了触媒床层下沉高度的计算通式,供床层结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根据二维拟均相数学模型及现有不同的固定床有效导热系数计算方法,应用电子计算机对φ800氨合成塔触媒层冷管段的径向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求解。根据计算结果,可以认为由于冷管造成的径向温差仅为20℃左右,从而判明,目前氨合成塔工业设计中近似地按一维模型进行计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径向氨合成塔对触媒粒度的选择,经分析、对比和计算认为:中小型径向氨合成塔选用触媒粒度不宜小于4—6日,轴向—径向型氨合成塔选用触媒粒度以6—8目为好。 相似文献
10.
11.
ф1.6m氨合成塔系统是我公司老厂改造的一个重点项目,其设计能力是年产15万吨合成氨。在建成并对合成塔电炉进行修改后,该装置于1988年4月29日~5月9日顺利进行了触媒的升温还原(历时236小时20分钟)而转入生产运行。 相似文献
12.
触媒层阻力是硫酸系统生产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当系统的产量一定时,在正常情况下触媒层阻力应当基本不变。但事实上有些硫酸厂特别是小厂,往往生产一段时间后触媒层阻力就会上涨,这样非但增加电耗,影响产量,情况严重时甚至要临时停车扒触媒。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则扒过触媒后不久阻力又会上涨,又要扒松。形成周期性的停车,生产将会十分被动。小硫酸厂由于矿种杂,流程设备简单,客观上有一些不利条件,触媒层阻力上涨的现象会 相似文献
13.
我厂自1976年投产以来一直使用两次合成氨合成塔(φ1000),该塔内件为单管并流,双筐并联结构,其内件结构较复杂,安装维修困难,且可靠性差。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于1990年元月大修时,将其内件换为由华东化工学院设计的“轴径向冷管式氨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 在合成岗位整个工艺操作中,合成塔触媒温度是最重要的操作指标,因为其它参数的改变最后都要影响触媒温度。如果温度偏离给定值过高,就会使触媒加速老化。而影响触媒寿命。如果温度过低于给定值,则会影响合成效率。触媒层“热点”温度是个有代表性的关键参数,只要把“热点”温度控制好,其它温度点可全部稳定下来。我厂合成塔今年新换了触媒,目前“热点”是第五点,工艺指标定为460±5℃。当然,由于触媒使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老化,“热点”温度也要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小军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86,(6)
本文主要是介绍如何形成一个适应能力较强的合成塔触媒层温度调节系统。该系统于一九八五年八月在剑江化肥厂实现了微型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投运以来,经五十天左右运行实践证明,调节稳定,运行可靠,触媒层温度可长时间控制在定值的±1.5℃范围之内,除特殊情况以外,最大波动也没超过±3℃,因而受到操作工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对φ500YD 型冷激式氨合成塔内件所装的 A201,A109触媒的装填、升温还原、升温还原的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介绍。文章认为,该种内件在触媒还原好的情况下尚可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