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活性碳增强微波热效应对某石油化工厂区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在微波处理最佳条件下,考察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通过三维荧光(3D-EEM)和气相色谱(GC)分析了石油烃污染物的组分和去除特性,并采用菌剂强化法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深度生物降解试验.结果 表明:活性碳增强微波热修复技术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测定了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草本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净化能力.结果:供试的几种草本植物中,高羊茅与白三叶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净化效果均较好,而紫花苜蓿净化石油烃的效果最好,各草本植物对石油烃的净化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植物生长方面,石油污染土壤没有抑制植物的生长.结论:几种草本植物对石油烃的净化率依次为:紫花苜蓿高羊茅白三叶.  相似文献   

3.
在石油开采、运输、储存等过程中,原油及其制品进入土壤,会导致土壤污染。生物炭具有高吸附能力、高比表面积、高微孔率和离子交换能力等特性,可以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吸附土壤中的污染物;生物炭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其丰度变化,从而促进土壤中石油烃及多环芳烃的生物降解。对生物炭的生产及特性、去除土壤中石油烃及多环芳烃机理、与生物炭环境应用相关的动力学研究和对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生物炭修复油污污染土壤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获得更为丰富的石油降解微生物资源,从沈抚污灌区石油污染土壤和实验室高浓度柴油胁迫土壤中筛选出了4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SF-422、SF-428、SF-433和SYS-1.这4株菌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生物降解率为67.4%~73.6%.经过16项生理生化特性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SF-433,SF-428,SF-422和SYS-1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纯烃降解定性实验表明所筛选出的4株高效降解菌均能够利用正十六烷、苯、菲和环己烷为唯一碳源生长,其中菌株SF-428和SYS-1显示了对芳烃及环烷烃较强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模拟,研究了采用不同激活剂激活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激活剂为硫酸铵浓度:40.99 g/kg,KH2PO4浓度:4.73 g/kg时,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经30 d的修复,降解率达86.27%,激活后土壤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量由初始的4.78×105cell/g增加到5.71×106 cell/g.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采用热化学洗脱方法针对某油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通过洗脱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时间对石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固液比、震荡转速和无机盐助剂等因素对洗脱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SDS溶液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洗脱温度为60℃、震荡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震荡转速为150 r/min时,SDS溶液中添加硅酸钠助剂可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51%.固液比与震荡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石油烃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采用热化学洗脱方法针对某油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通过洗脱实验探究了温度和时间对石油污染土壤洗脱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固-液比、震荡转速和无机盐助剂等因素对洗脱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中SDS溶液对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洗脱温度为60 ℃、震荡时间为60 min、固液比为1∶5、震荡转速为150 r/min时,SDS溶液中添加硅酸钠助剂可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51%.固-液比与震荡强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石油烃去除率.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石油烃污染物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分别对原油及污染土壤中的油组分进行了分离,得到了胶质和沥青质、饱和烃、芳烃和极性物等组分,回收率达90%以上;通过气相色谱法(GC)和重量法对受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石油烃(TPHs)所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以20^#柴油为标准油,用GC法对水相中低浓度石油烃含量的测定效果较好;而用重量法测定受污染土壤中的油含量可以满足对环境样品的要求,利用GC图判别原油烃的指纹特征对于分析原油组成在环境中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抚顺石油二厂厂区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 株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PD51 , PD53 , PD56。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对这3 种微生物进行鉴定, 初步确定菌株PD51 和PD53 属于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而菌株PD56 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ter)。菌株在28 ℃培养72 h 后, 发现这3 株菌株(PD51,PD53, PD56)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76. 63 %, 76. 47 %, 76. 17 %。而这3 株菌株的混合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了84. 31%。结果表明, 混合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要优于单一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能力。实验中同时发现菌株PD56 还具有利用苯酚和菲等芳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修复植物,研究冻融作用对石油烃与镉元素(Cd)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污染相比较,石油烃与Cd的复合污染胁迫会引起艾蒿和紫花苜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明显增大、叶绿素含量和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降解石油烃的菌株,观察其菌落形态,通过16S rDNA 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的菌落呈白色不规则状、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strain)。在温度为35℃、pH值为8时菌株对石油烃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75.4%。  相似文献   

12.
在油气勘探实践中,传统油气地质理论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油气勘探向非常规油气资源转变,传统油气地质理论与认识遇到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已不能有效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从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来看,“源”不只是生成油气的岩石,而且是勘探的储集层和目的层;致密岩层也可以成为有效储层;非常规油气的封闭机制与常规油气不同;连续和准连续成藏不需传统圈闭条件;滞留和短距离运移均可成藏;保存条件的评价方法也与常规油气不同。从油气成藏机制而言,非浮力也可成藏,且是以大面积、连片富集成藏为主;从赋存状态而言,油气除呈游离态赋存外,还可以呈吸附态、溶解态等方式赋存;从富集分布模式而言,油气除在圈闭和高点富集成藏外,盆地的洼陷、斜坡均可富集成藏并达到满凹含油。世界上非常规油气资源是常规油气资源的4倍以上,展示出巨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一株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通过16S rDNA 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 strain),用该菌株制备固体菌剂,分别考察了料水比、烘干温度、载体比例对菌剂降解石油烃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料水比1:2、烘干温度35℃、菌剂在载体(稻壳:木屑:硅藻土)比例80%:10%:10%。  相似文献   

14.
外源微生物强化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港油田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异位强化生物修复,考察投加外源微生物是否能够加速生物修复进程以及土壤中石油污染物质降解的影响因素。收集的土壤分为两组后充分混合,干土中含油质量分数分别为8416,16385 mg/kg。通过监测降解过程土壤中油含量的变化,分别考察自然菌群、营养刺激自然菌群、不同外源微生物、疏松剂(锯末)、不同初始油含量等因素对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影响。色谱-质谱分析手段分析降解前后石油污染物质组分的变化。石油污染土壤经过300 d的处理,在水含量一定的前提下,外源微生物对于石油污染物质加速降解具有显著作用。疏松剂和外源微生物协同作用下除油效果显著,除油率高达79%。降解前后的石油物质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C28的烷烃的微生物利用率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烷烃,微生物可以有效降解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5.
针对炼油厂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处置难题,从大庆油田含油污泥中分离出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能降解石油烃的菌株GJ,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GJ为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将菌株GJ应用于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试验,探讨GJ对浮渣和生化污泥的降解动力学。对菌株产物进行提取纯化、薄层层析初步判断、红外光谱分析,证实GJ菌产物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浮渣和生化污泥降解试验中,第7天时菌株GJ对石油烃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81.11%和83.21%。Logistic生长模型、Luedeking-Piret模型和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GJ菌体生长、表面活性产物合成和对石油烃的降解过程。初步推断GJ菌以石油烃为碳源,在生长过程中分泌表面活性剂,打破油水界面,增大菌株与石油烃的接触程度,促进GJ菌对石油烃的摄取、代谢并进行自我增殖。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修复地下水中溶解态石油烃污染物,在研究填充介质配比基础上,分别利用低温石油烃降解菌-泥炭-粗砂和泥炭-粗砂构建了泥炭生物反应墙和泥炭反应墙,考察了反应墙对地下水中BTEX、PAHs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泥炭与粗砂最适体积比为20:80,此时墙体渗透系数为1.17×10-4m/s,有效空隙率为7.5%;泥炭反应墙对BTEX去除率为32.63%~79.15%,吸附寿命为50~55 d,吸附能力大小为二甲苯〉乙苯≈甲苯〉苯,出水萘、α-甲基萘、β-甲基萘和菲浓度均低于2.85μg/L;泥炭生物反应墙对BTEX、PAHs修复效果良好,去除率分别为83.6%~97.83%、97.48%~99.85%,微生物降解作用明显,BTEX降解率为75.66%~90.16%。研究表明,泥炭生物反应墙内污染物去除过程为泥炭吸附和微生物降解,泥炭对石油烃特别是多环芳烃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生物降解能有效延长泥炭对污染物的吸附寿命。  相似文献   

17.
瓶装液化石油气燃烧到后期会有一定量的残液存于瓶底,尤其是冬季,这部分以高碳烃类为主的残液不能有效地参与燃烧,这对用户来说是一种浪费,而且处理残液的过程不但污染环境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本文探讨一种能使残液参与燃烧的节能装置,该节能装置使用安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易堵塞.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三维模拟技术,强化油气成藏体系动态演化过程,采用正反演结合的思路,探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过程分五步:通过成藏要素研究构建地质模型;通过正演烃源岩生烃过程与时空演化,分阶段计算生烃量;通过输导体系研究来调整油气最终的分布;应用油气组分追踪技术分析不同烃源岩层贡献比例;根据三维模拟结果动态分析资源空间分布及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