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节能型乙醇脱水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秀莲 《酿酒》2001,28(5):91-94
介绍了目前国外节能型乙醇脱水新技术的研究状况,主要有三种方法:精馏法、膜法和吸附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分离原理、能耗及与工业化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吸附法制取无水乙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传统制取无水乙醇的方法,重点介绍了生物质吸附法制取无水乙醇的方法及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并对无水乙醇的制取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膜法分离无水乙醇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述了两种膜法分离技术--渗透汽化法和蒸汽渗透法从近似共沸物中分离无水乙醇的研究现状,列出了渗透汽化法中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复合膜材料及中空纤维膜组件的研究结果,并对两种膜法分离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膜分离技术在无水乙醇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继泉  胡存  秦娟妮 《酿酒》2005,33(3):38-40
综述了膜分离技术在生产无水乙醇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应用于无水乙醇生产的膜材料、分离方法及在工业上的应用实例,并对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工业化生产无水乙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工业生产中常用苯、环己烷、正戊烷等作夹带剂进行恒沸精馏生产无水乙醇。夹带剂与酒精溶液中的乙醇、水形成新的三元恒沸物,可获得纯度很高的乙醇。以环己烷作夹带剂生产无水乙醇,工艺中可增加2块塔板数,直接采用蒸汽加热,利用回收塔余馏水加热原料,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6.
无水酒精制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梁萌  张建安  刘德华 《酿酒》2002,29(5):3-6
综述了无水酒精制备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和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物乙醇精馏脱水技术是控制产品质量、产品收率及整个生产过程公用工程消耗的关键。综述了食用酒精、无水乙醇和燃料乙醇等产品的精馏脱水精制生产工艺及应用效果。五塔差压精馏技术作为低能耗的特级食用酒精生产技术,是口感要求严格的健康的液态基白酒主流生产技术;分子筛脱水设备与技术以清洁低碳的技术特点成为无水乙醇生产首选技术;复杂塔系多级热耦合精馏及脱水生产技术逐渐成为非粮燃料乙醇的主流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探讨燃料乙醇的多种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精馏、膜分离和吸附。综述了精馏工艺中萃取精馏、溶盐精馏、加盐萃取精馏及共沸精馏的研究现状,展望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包括离子液体萃取和热泵共沸精馏。简述膜分离技术中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工艺,分析膜分离技术中最关键的膜性能研究进展。总结吸附工艺的优越性,分析分子筛吸附生产燃料乙醇,着重介绍新兴的生物质吸附法,探索燃料乙醇工业走向节能环保的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9.
燃料乙醇脱水工艺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燃料乙醇的多种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精馏、膜分离和吸附。综述了精馏工艺中萃取精馏、溶盐精馏、加盐萃取精馏及共沸精馏的研究现状,展望新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包括离子液体萃取和热泵共沸精馏。简述膜分离技术中渗透汽化和蒸汽渗透工艺,分析膜分离技术中最关键的膜性能研究进展。总结吸附工艺的优越性,分析分子筛吸附生产燃料乙醇,着重介绍新兴的生物质吸附法,探索燃料乙醇工业走向节能环保的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10.
共沸精馏生产无水乙醇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苯作为夹带剂的共沸精馏脱水塔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①塔顶采出量为69kg/h,返回苯相量为58kg/h,回流比为3,进料乙醇浓度越高越好,但其最大值受共沸点水含量的影响。②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为塔顶采出量的灵敏度最大,进料乙醇浓度次之,而返回苯相量和回流比较小。(陶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提高无水葡萄糖产品晶体的均匀程度, 改善产品的流动性, 以最大限度满足高端食品客户对产品投料及颗粒度的需求。方法 以所得无水葡萄糖产品的流动性为指标, 选取100目筛上物的无水葡萄糖作为制备晶种母体,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与成品流动性有关的因素, 选取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以无水葡萄糖、无水乙醇的体积比为1:1比例下, 连续研磨4 h, 并将研磨所得混悬液作为煮糖结晶用晶种, 在葡萄糖含量为98.5%条件下, 当煮糖蒸发的糖液浓度达到78%时, 添加75 mL晶种, 继续煮糖结晶至14 h左右, 离心分离、流化床干燥。所得的无水葡萄糖产品的流动性最好。结论 该方法不仅解决了批次之间存在颗粒度差异、产品流动性差等问题, 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分离效能, 保证了干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批产品之间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同时所涉及的产品流动性检测方法, 更方便员工掌握、操作, 有利于生产现场的调节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褐藻燃料乙醇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质能源中,作为替代性再生能源之一的乙醇,具有燃烧安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燃料乙醇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一项世界重大的热门课题.褐藻等藻类植物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这些碳水化合物能够被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该文综述了利用海带、马尾藻等褐藻作为原料转化为乙醇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酿酒酵母因其发酵工艺成熟主要被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及酿造行业。然而发酵过程中乙醇积累对酵母细胞的毒害是限制乙醇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乙醇积累引起的细胞膜变化是研究酵母细胞乙醇耐受性的重要方面。该文介绍了乙醇对酵母细胞膜的作用机理,以及膜脂质,膜蛋白,膜特性与乙醇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细胞膜在酵母乙醇耐受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惠玲  杨秀萍  左莹 《食品科学》2006,27(4):138-142
以60.1°、含甲醇0.85g/L的苹果渣酒基为试材,采用填料连续精馏塔进行精馏法降低甲醇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精馏时间的延长,甲醇向塔顶富集持续增大釜液甲醇浓度持续下降,但乙醇亦同步下降。当釜液乙醇含量降至50°以下时,甲醇向塔顶富集减慢,而乙醇损失却加快。不同回流比下试验发现,回流比越大,甲醇的分离越快,乙醇损失减小。当回流比达到100:1时,精馏35min釜液甲醇下降52.9%,达到国标对优质粮食酒的要求;精馏50min时,90:1和100:1两种回流比下使样酒甲醇含量下降53.6%以上。又采用4A分子筛吸附法降低苹果渣蒸馏酒的甲醇,得出以静态吸附比动态吸附对甲醇去除率高,静态吸附30min的去除率最大,达到61.8%,同时乙醇仅损失1°,值得推广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5.
张文学  杨瑞  胡承  王忠彦  胡永松 《酿酒》2002,29(1):59-62
通过对几种酶制剂的液化、糖化能力以及几种防腐剂的抑菌效果进行了试验选择性比较 ,确定了在原料无蒸煮废液全回用的状态下 ,酶制剂C的适宜浓度是 0 1g酶蛋白 / 10 0g原材料 ,防腐剂B的适宜浓度是 10 0× 10 -6。在以玉米粉为原料的无蒸煮废液全回用发酵试验中 ,发酵 9天后的乙醇浓度达到 9 0 %v/v ,且酒精收得率可达到 46 5mL/kg以上的极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真空膜蒸馏 (VMD)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 ,本文分析了影响VMD过程的主要因素 (真空度、进料温度、进料流速和浓度等 ) ,对目前VMD过程实验研究 (易挥发物系和难挥发物系 )、过程模拟研究及应用研究现状和进展等方面进行评述 ,提出了VMD过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进而指出VMD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FJ-J-3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光光度计法和气相色谱(GC)法测定其在不同pH和不同Na2SO4含量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和乙醇产量。结果表明,当pH为2.0、不含Na2SO4时,OD600 nm值(4.8)和乙醇产量(1.3%vol)最高;当pH为4.0、Na2SO4含量为2%时,OD600 nm值(26.5)和乙醇产量(3.0%vol)最高;当pH为6.0、Na2SO4含量为6%时,OD600 nm值(27.5)和乙醇产量(2.9%vol)最高;当pH为8.0、Na2SO4含量为2%时,OD600 nm值(20.9)和乙醇产量(2.3%vol)最高。菌株FJ-J-3在pH=4.0和pH=6.0培养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盐耐受性;在pH=2.0和pH=8.0的条件下,菌株FJ-J-3对盐的耐受性减弱。  相似文献   

18.
大型海藻发酵燃料乙醇已成为目前生物乙醇研究的前沿热点,大型海藻具有生长周期短、资源丰富、不与粮争地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该文综述了大型藻类发酵燃料乙醇的预处理方法、水解糖化以及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利用大型藻类发酵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和环境三大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稻谷燃料乙醇技术发展较快,产量已达近百万吨。利用超贮稻谷发酵生产燃料乙醇既可以消纳不断上涨的稻谷库存,有效控制陈化粮食流入粮食加工市场,也可扩大燃料乙醇产业的原料来源。该文深入分析了稻谷组成特性及现有超贮稻谷燃料乙醇生产工艺的特点,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超贮稻谷生产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