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32)
<正>"英语乃口耳之学"这一说法,旨在告诉我们:英语学习,要重视"诵读"和"倾听"。通过习见习闻,耳濡目染,来提高自身的英语知识水平。诵读,是英语教学的根本,诵读能否过关,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技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英语诵读在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经典诵读",就是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声音,读出基本语音语调,在诵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出期中的韵味。初学英语的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必须首先要跟老师出声模仿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6)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诵读出古诗文的音韵美;用心书写,写读出古诗文的格律美;启发想象,品读出古诗文的画面美;理解探求,解读出古诗文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4)
<正>在一堂讲授儒家哲学的课上,老师问学生:"儒家思想是‘为己’,还是‘为人’?"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为人。"其实,儒家经典《论语》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天的学者的目的却是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老夫子在这里强调"为己"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这里就有一个"为己"和"为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20)
"读出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自主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即注重学生自己读出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文章从"‘三步’教学,学生做主""‘读出问题’的过程该注意什么""‘读’出的问题如何解决"三个方面,对"读出问题"法的教学过程加以概说。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2)
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了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最为基本的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意,还可以让我们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过程注重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从要读准字音和读懂意思、读书要读出情感、读出悟等方法阐述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7)
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生的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在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时,需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问、多写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9)
<正>宋代学者朱熹说:"观书须先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现代著名学者周振甫也很推崇用"诵读法",并著有《论诵读》。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中的韩军则说过:"三分文章,七分朗读,就成了十分完美。"纵观古代的文化教育到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教育家们都重视朗读。时至今日,朗读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这是因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一、朗读的意义1.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感能力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5)
<正>诗者,歌也。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动中喊出来的,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有声的语言,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曰:"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朗读非常重视,他认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朗读是诗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味情感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似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65-72
结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从诵读吟咏唱诗,循序渐进;体验传情内化,读出个性;竞赛评比激趣,渐成常态三个层面初步探究吟咏诵读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性,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以黄玉峰老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的两层含义:一是文本解读中的"自觉"——具体做法有: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读出教师自我,"把自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以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的深意。二是教学活动实施中的"自觉"——自觉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自觉遵循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处理课堂上教师讲多讲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6)
<正>"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诵读课是指以诗文,尤其是古典诗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最后达到将古典诗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类阅读课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课得不到重视,实效不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特别对诵读课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梳理,希望能对优化小学语文诵读课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0)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12)
<正>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诵读教学也逐渐走入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初中语文诵读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诵读教学的定位,浅析了诵读教学在实践中教学中依据。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教材基本都是古诗词,且这些诗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之作,感情丰富,非常具有阅读、欣赏和审美价值,极具有教育意义。而传统意义的古诗词教学却出现一些教学误区,过于专注课文内容、音韵音律,忽略了古诗词的诵读。古诗词的诵读也是一种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7)
<正>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法普遍为老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广泛被采用。但是目前诵读教学环节还是有许多误区存在。主要表现是"为读而读",不解其宗旨。不管是听名家录音还是听教师范读,不管是纵声朗读,还是低声微吟,大都是"用眼睛去读",没有用心。老师安排的诵读教学环节,总是是有一定目的性的。或是希望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或是读出意象,进而体会意境。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诵读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读成了一种形式,仅仅是为背诵默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9)
<正>语文课程改革一直是呼声较高,尤其是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曾坦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多么朴实的道理,是的,很多语文教师也认为"怀揣教改的赤诚之心,肩负教改的希望之任,不向前走,我们  相似文献   

16.
爵尽rr翻 之O.rl尸1熟燕日军羚歇rJ寸 刃叨口r们O卜心 之O卜户州。怨导6O以JIf) 之囚吧价…,民甲公…}翩凑导寸 老ON寸C,心吧们 之O寸七们O旧‘力 矛O寸心力吸n,~州 矛沉寸,.叫心 -伪 于寸 .伪;咬侧厅咭习M,r们 老寸吧甲、沉翻.r翻 矛1,、.了、 O 子泞翻 子小产白‘了、、.目碑口,、汉、,以,内:分窝食小目医侣吧口以翻吧护勺 之Or、七价‘匀小N 之O汉)囚C匀OO寸 己O卜寸1八,~叫 2寸,.叫份【、卜,~叫 矛.力,..O,‘川 之O心寸 之lfl寸rr〕 之月丈闪O卜 之】r)心O口( 之O卜】户It〕 .O 之因.r翔OO、,~叫 之卜尸叫OO寸 矛8r闷OO什…  相似文献   

17.
<正>1.何谓"一方之望"中国历史上有一种朝对名山大川遥望而祭的传统,体现出对某一地区中特定山水的崇敬与仰慕之心。古人将这个被朝望的山水称为"一方之望"。诚如北宋欧阳修所云:"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岳渎,天下之望也";又如元代学者吴澄所论:"凡山之巍然高峙者其气盛,气盛则神灵,大而五岳,次而五镇,下而一郡一邑,苟有挺拔耸起之山,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笔者认为指向核心素养的"古诗词美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知人论世,读出人格美;披文入情,读出情感美;沉郁顿挫,读出音乐美;细处着眼,读出"意""象";想象入境,读出画面美。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8)
疯狂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长期坚持诵读,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诵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4)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和实践学习的模式,才能让经典诵读立足校园,立足青年,增强吸引力,才能为高校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使之不流于形式。为此,本文提出经典诵读活动应以校园晚会为载体,以将经典诵读纳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为主渠道,以"经典诵读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名家讲座为补充,以学生社团为带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