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瓷一世界,一馆一天堂。许昌科技馆以当地特有的钧瓷文化遗产为出发点,以瓷器拉胚、烧窑的过程为灵感,创造出曲折拉伸的建筑形态,形成既前卫又符合逻辑的造型,巨大体量架空形成的轻盈形态赋予建筑强烈的科技感,因而被称为"科技之翼"。许昌科技馆坐落在中华文明发源地、华夏族群生活之根的许昌,这里地处中原腹地,厚重悠久的中原文化在这里传承,战国到西汉时期宫殿台榭采用的"高台建筑",因其高大的夯土台、层层建屋、木构架  相似文献   

2.
"筑高台"这一建筑处理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考证古代高台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大建筑体量,抬高建筑高度,让高台上的建筑群显得更为雄伟壮丽,还可登高远望、开阔眼界,同时也利于高台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在宝鸡石鼓阁高台项目设计中本着传承中国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宗旨,但并不是照搬传统的营造模式,而是以现代的审美角度与眼光去推敲尺度、比例,从而超越时代与风格的局限,提炼隐藏于传统建筑形象之中的历史文化精髓,加以深化延续。同时材料是建筑及其文化的基本素质,各民族、各时代建筑的种种文化反差,是从不同材料起步的。因此石材的正确选用更增添了石鼓阁高台的历史文脉性与城市肌理特征,而形式语言、当代材料及其建构技术等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索,会让"宝鸡石鼓阁高台"变为传统文化的信息载体,并成为传统建筑石鼓阁与现代城市进行对话的平台;成为宝鸡市为保存它的古城风韵,彰显周秦文化,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将为如何延续传统建筑文化之精华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盛于春秋时期的高台建筑对后世的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衍生出了多种重要的建筑形式.该文阐述了台与高台建筑的概念,梳理了高台建筑的历史沿革及社会功能,并从原始崇拜的几个重要层面,结合一些建筑典例,阐释了中国古代高台建筑所蕴含的敬天法地、崇山慕岳、求仙望气等文化底蕴与内涵,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人神交感"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楼阁,以大木构架为多见。从春秋战国时代以至清代这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以高台基、柱梁、斗拱及“大屋顶”(此所谓中国古建筑的“三分”)为基本“元素符号”的大木构架体系纵贯其始终,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地步。时代的指针现已走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时代在前进,今不似古,今应胜古。我们的社会是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建筑也应当是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然而,我国古代的建筑文化的确是取得过相当大的成就并对国外不少国家和地区产生过影响,有些优秀的传统建筑处理手法至今依然可资借鉴。本文不揣浅陋,对我国古典楼阁建筑之特点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以就正于读者。楼阁建筑的雏型——夯土高台我国的楼阁建筑渊源久远。从原始人群的“穴居”、“巢居”演变到原始社会的“茅茨土阶”。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地面建筑得到发展,商代在夯土台上筑木构已  相似文献   

5.
阿房宫始建于秦代,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大的宫殿建筑。秦代盛行夯土建筑,且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秦国仅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现存的秦国建筑遗址多为秦统一天下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建筑,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上林苑建造的朝宫,在秦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地位,其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对人们了解秦代宫殿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阿房宫遗址考古资料和阿房宫遗址地区相关规划的研究,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对比,来寻求如何实现遗址保护、秦文化传承与展示,同时又能以史为鉴,让后人铭记“秦因奢而亡”的历史教训,利用公园绿地为古都西安的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体验打造城市公园场所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遗址,对商的宫殿建筑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轮廓。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西周时期瓦的出现和作用。对河北易县燕国都城武阳台的考古,充分展示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砖石高台建筑的概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三千多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属于主流建筑类型。"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起源、功能、形式的研究,分析高台建筑产生的条件和发展历程,探索高台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从出现到兴盛,最后逐渐消失的过程。然而,人们对高台建筑的情怀并未随着它的消失而褪去,后世的建筑文化中仍然保留有高台建筑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遗址,对商代的宫殿建筑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轮廓。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西周时期瓦的出现和它的作用。通过对河北易县燕国都城武阳台的考古,充分展示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砖石高台建筑的概貌。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河南偃师二里头一、二号宫殿遗址,对商代的宫殿建筑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轮廓。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的发掘,证明了西周时期瓦的出现和它的作用。通过对河北易县燕国都城武阳台的考古,充分展示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砖石高台建筑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究了中国元明清三朝的宫殿布局,主要从三个朝代宫殿的南北中轴线及其上分布建筑入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以期更加有利于弘扬我国的古代建筑文化,吸取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古建筑语言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上的运用产生启发。  相似文献   

11.
透过建筑审视文化--德阳孔庙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岭 《四川建筑》2005,25(1):32-33
孔庙作为一种重要的古代礼制建筑,拥有一套自己完整的建筑文化观念,其中蕴含的孔子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波及到其他国家一孔庙建筑群的特色也正是这些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并隐含许多传统道德观来喻世警人。德阳孔庙是我国西南地区现今保存完整、形制最大的孔庙,具有极高的儒家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连续完整、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 ,高台、木构架、大屋顶的外观形式、庭院的组合模式 ,以及园林崇尚自然的传统一脉相承 ,未曾间断 ,这表明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 .通过建筑与传统文化中潜在的相似性分析 ,尝试用“同构”这个概念 ,结合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 ,从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等3个方面 ,来解释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模式及其建筑组织关系结构特征的原因 .  相似文献   

13.
戏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展示着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历史政治、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呈现。宋唐以来,戏剧已经逐渐的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娱乐方式。戏场建筑作为一种专供演出及观演使用的建筑形式,更像是展示文化的一种物质展台。在戏场建筑中,利用锣鼓、丝竹等乐器,演绎知名戏剧,无论是其中的演员,还是观众,都能够通过戏场建筑为桥梁,进行艺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中国古代戏场建筑从早期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一直到元代普遍分为前后场。建筑形式的逐渐完善,标志着戏曲的逐渐成熟。可以说,戏场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现代社会可见的主要古代戏剧文物之一。该文将针对我国古代不同形式的戏场建筑对于表演者与观众的心理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我国戏台、戏剧等问题的研究领域,并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石头上的艺术伴随着人类从蛮荒时代逐步走向现代文明。石雕是中华建筑艺术中最具特色的建筑语言,用于古代宫殿、寺庙、石窟、民居建筑装饰等。石雕上的图形反映出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表达出不同的艺术设计思想,本文通过对石雕上植物图形的解读、分析,从形态变化历史的角度归纳出中国石雕图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0)
<正>故宫博物院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是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如今,故宫博物院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十分有创意的纪念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16.
建筑存在于一定的场所和空间中,并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特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是中国使用面积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中国建筑以群体见长,宫殿、陵墓等都是由一些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群体建筑。中国人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古代的建筑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宫殿式建筑,一种是民间建筑。无论是什么模式,都有其共同的特点,都以一条纵深的路线为轴,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中轴线上的建筑多为高大威严,而两侧的则低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行政建筑历史演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华 《华中建筑》2010,28(12):137-140
中国古代行政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和衙署,是统治者进行政务活动的场所。行政建筑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物质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发展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行政建筑的历史演进过程、影响因素、主要特征的探讨,希望从中探寻现象背后的动因及规律,获得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同于宫殿,庙宇等大型公共建筑,而是更注重因地制宜,建筑群在空间组合变化上更为丰富,和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形态,人的生活方式,民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木材是最古老、用途最多的建筑材料之一。木结构并非新鲜事物,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保留着使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传统。很多古建筑,如木塔、庙宇、宫殿等都是采用了木结构建造,它们有上千年的历史,技术精湛,一直留传至今。传统木结构建筑曾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并在建筑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巍峨雄伟的紫禁城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  相似文献   

20.
高宜生  邓庆坦 《新建筑》2011,(3):136-136
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不仅留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更积淀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古道巷陌、乡土民居之中。传统民居犹如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所承载的丰富的地域建筑文化与以宫殿、衙署为代表的官式建筑文化相映生辉,共同构筑了博大恢弘的中国传统建筑大厦。传统民居植根于地域文化,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也凝聚了中华先民在与自然环境世代抗争中积累的营造经验,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地域建筑文化与传统民居保护研究的最高学术峰会,第十八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薪火、应对时代挑战的历史重任。会议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于2010年10月15日在山东建筑大学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山东建筑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