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2)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业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诸多的要求,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全方位人才,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出更为有效的奠基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渗透美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美育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需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设计,本文也将对此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此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还应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0)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些发展目标中,"德"是位于首位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便有其自身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国正 《建造师》2010,(3):147-147
重视初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并利用语文课堂教学阵地,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加以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于学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充分发挥口语交际课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8)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推行,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步。特别是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仅采用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且在授课技巧方面也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就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它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接下来,本文将通过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来有效的帮助教师提高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的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教师一定注重德育创新的研究,让德育工作和小学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素质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效进行德育渗透,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担当起时代教育赋予的神圣使命,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利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0):76-79
德育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如果一所学校缺失德育教学,那么这所学校就不称其为合格的学校。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利用本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6)
美育是指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美的理想、品格、情操、素养,让学生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美德最根本途径是美育。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能单靠对他们灌输进行的,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因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小学生素质培养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的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6)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根据学科特点有着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本文对语文人格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20)
新课标要求初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初中美术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4)
如今,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主张"相互关爱",追求"和谐美好",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如今人们所渴望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把人文性定位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情况怎样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如何让初中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人文精神呢?这是摆在所有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希望给广大教师以警示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占有极其地位,教师必须形成一种共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之间二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了学生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教育,掌握了科学方法,有利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4)
教育改革尊崇素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美育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所占的比重不言而喻。审美教育拿捏的分寸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情操水准,因此,审美教育的传授过程和方式无疑在教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积极接受一切向上事物的阶段,任何欣欣向荣的发展方式都是可以被广为接受的,简言之,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不仅是承担着引路人的作用,同时更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利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3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平台,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医德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勤俭节约教育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快速成长的时期,作为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掌握学生特点,注重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掌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通过借助语文教材、注重课外活动等有效的途径,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1)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急需加强,关于如何强化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我们将在下文慢慢探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2)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和使命,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是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任。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学法、守法、用法,甚至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0)
语文教学的美育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情境美,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与课文作者情感的融合、共鸣等。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美育渗透的途径有:课文中的插图、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作文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