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茴香中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修复、再生、抗菌、美白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化妆品中。本文介绍了潜力股天然提取物成分—海茴香提取物的护肤作用、机理、相关专利技术及主要护肤品,以期为海茴香提取物在化妆品领域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日用护肤品包装视觉效果,研究视觉效应下日用护肤品包装元素优化设计方法,利用视觉效应理念优化日用护肤品包装元素设计。首先对视觉效应进行叙述,以说明其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其次从色彩元素、图形元素、造型元素以及文字元素四个方面,考虑消费者的视觉效应设计日用护肤品包装;最后充分考虑统一性、对比突出性以及对称性等包装设计原则,基于元素的分离、重叠、重合等体现形式,以重复、渐变等元素体现形式的组合优化日用护肤品包装设计。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有效性,可提升化妆品包装视觉效果。以期通过日用护肤品包装为消费者带来愉悦的购物感受以及良好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是一种人体可产生的气体,无毒、无害,且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善身体健康目前已有广泛的应用。含有二氧化碳或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碳酸类护肤品已成为目前护肤品行业关注的热点产品之一。产品中存在的或使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能进入皮肤,引起波尔效应,进而达到护肤的目的。使用VISIACR皮肤检测仪和MoistureMeterSC皮肤表面水含量测量仪详细研究了碳酸类护肤品对血液循环、毛孔、护肤品吸收的影响,并对碳酸类护肤品对皮肤的深层清洁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碳酸类护肤品可暂时性改善皮肤局部微循环,促进毛孔扩张,进而为后续护肤产品中功效成分的吸收提供条件。同时,碳酸类护肤品导致的短暂性的毛孔扩张有利于黑头排出体外,达到皮肤深层清洁的目的。碳酸类护肤品有望通过加速皮肤血液循环、促进功效成分吸收、有效清除皮肤深层的垃圾和废物,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皮肤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化妆品原料光甘草定的安全性,为光甘草定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按照《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对光甘草定用于化妆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光甘草定在质量分数0.05%用量下的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光毒性、光敏性、致敏性、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等风险较低,当使用的质量分数不高于0.05%时,用于无吸入暴露风险的驻留类面部、体用产品、唇膏及各种淋洗类产品中,应用风险可接受。在使用过程中应参考《中国药典》对原料中可能含有的有机溶剂残留进行质量控制,并在标签上增加必要的警示语,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含有光甘草定的化妆品。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气雾及喷雾类化妆品中苯的分布情况和含量水平,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对135批化妆品中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38批样品中检出苯,其中气雾类样品35批,除1批美国进口样品外,其余样品含量均低于2.0μg/g;苯可能来源为石油化工类产品如液化石油气等引入。鉴于喷雾类化妆品的吸入风险,有必要关注其含有的健康危害成分。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开展安全评估研究,制定合理限值,以确保化妆品安全生产及使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的风险评估程序,对化妆品中本维莫德进行风险评估。动物试验和临床不良反应数据显示本维莫德可引起皮肤刺激反应,具有生殖发育毒性,对新西兰白兔胚胎-胎儿发育影响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1 mg/(kg·d),计算得出全身暴露量为0.99 mg/(kg·d),安全边际值(MoS)为1。结果表明化妆品中本维莫德对人体具有潜在安全风险,应尽快制定化妆品中本维莫德的管理规定,将其纳入《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人们对霜膏类化妆品中多环芳烃(PAHs)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的关注,为积极推动对进口霜膏类化妆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检测市售的159种面霜和唇膏化妆品中16种PAHs含量。结合化妆品使用频率、使用量等数据,评估国内成人化妆品来源的PAHs暴露水平,采用危害指数(HI)模型和累积致癌风险(Risk)模型,对PAHs开展累积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5种PAHs在面霜和唇膏化妆品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在面霜和唇膏平均每日暴露水平下,尚属安全。但在面霜最大每日暴露水平下,累积Risk值大于10-4,致癌风险较高。建议监管层面加强对化妆品原料的监测和控制,面霜中二苯并[a,h]蒽(Dba)和苯并[k]荧蒽(BkF)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年轻一代逐渐成长为"颜值"类消费的主力,而Z世代对于化妆品的需求也早已不再止步于清洁、面膜、水乳等基础性化妆品产品。他们在热门话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护肤之道,不再被"大牌效应"影响,而更加看重功效性、安全性及成分。这一期,我们邀请到李远宏教授,与她一起探讨关于Z世代的热门护肤话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纳米原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化妆品在内的各项领域。尤其是纳米TiO2、ZnO已经成为防晒霜、面霜等防晒产品中最为常用的紫外线过滤器。但是其安全性问题同样引发各种国际组织的担忧。本文主要以国际化妆品监管合作组织(ICCR)相关技术指导文件为基础,结合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最新研究进展与欧盟相关法规,从化妆品纳米原料的安全评估现状、风险考量、研究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四个角度出发,对纳米原料安全性的国际研究趋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包括防晒产品在内的护肤品的原材料成本也不断升高,一家本土化妆品品牌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说,常用的防晒剂567号、防晒剂587号的价格比去年上涨约为5%。除了主要原料之外,辅料如香精香料也有较大幅度上涨。全球最大的香精香料公司奇华顿广州办事处日化香精负责人表示,油价上涨对日化香精的影响大于食用香精。以常用的香精大料藿香油为例,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与助剂》2006,(1):43-43
用于包装特别是食品包装的脱氧剂和红外线阻隔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添加剂类型,这两类添加剂可以去除残留在包装里的氧气,阻隔红外线,延长食品存放时间,主要用于食品、药品、保健品及化妆品等领域。预计这类产品在今后几年内将为两位数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2.
FOCS05(关注氯科技)总结了现今关于氯碱生产条件下各种电磁场潜在健康作用的知识,从中也能够更多的了解欧洲关于这个问题的法规(暴露剂量限定值、暴露量评估与计算、工人的信息等)以及欧洲氯协会发起的在这一欧洲指令应用方面帮助产业界和主管当局的项目。欧洲氯协会1999年以来一直在组织对涉及氯碱生产电磁场的重点文献进行审查。欧洲氯协会成员单位也对若干电解装置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3.
《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规定文献资料可用于化妆品保湿功效宣称的支持,但对于文献资料应满足何种条件尚无具体规定。通过汇总和分析作用机理、理化试验、细胞试验、皮肤模型、动物试验、人体试验6种类型的文献,就支持保湿功效的文献资料所应符合的要求提出了建议,同时就驻留类产品的文献资料在淋洗类化妆品中的应用,以及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试验数据的规范使用展开了讨论。目前的建议是基于行业现状提出的,今后应该与时俱进地加以修改完善,使化妆品的功效宣称依据更加科学和充分。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中国化妆品消费人群的表观年龄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仪器采集面部数据及图像和专家评估的方式记录受试者各维度的皮肤状态,通过问卷记录受试者生活方式及美妆护肤习惯,由观察员仅基于照片的视觉感受判断并取平均值获得受试者表观年龄。研究了表观年龄与皮肤特征之间的关联,表观年龄与真实年龄的差值与受试者生活方式的关联及其在城市间的差异。表观年龄与肤色、皮肤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的模型得到了较高的解析度(R2=0.704)。护肤品的使用可帮助延缓皮肤的表观衰老。研究结果对于抗衰老类产品的开发及抗衰老功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保持年轻的生活方式选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粉底制品与粉底乳有粉底制品是美容,化妆中最常用的基础用品,主要用于化妆前打底。它可以调整皮肤色调,修饰、掩盖皮肤表面的暇疵,增加面部皮肤的质感.除此之外,粉底类化妆品还可以兼有保湿、滋润、防护、抗衰老等多种功能。作为人们日常美容。化妆的必备用品,粉底制品的开发,研究受到了世界各国化妆品配方师的极大重视,其制备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粉底类化妆品从剂型上主要分为四种,即:1)粉末型。香粉及各种块状粉末制品。2)水分散型。由粉体直接分散于水或醇水体系中制成,适于夏季使…  相似文献   

16.
美白化妆品的作用机理目前常用的美白化妆品的主要作用,恰恰在于影响酪氨酸酶、黑色素细胞及黑色素的新陈代谢。按其作用机理,美白化妆品分为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黑色素细胞毒性剂、影响黑色素代谢剂、遮光剂、还原剂和化学剥脱剂。评价化妆品美白效果的主要方法为:1.测定培养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2.测定样品对细胞黑色素数量的影响。3.进行动物试验。采用黄棕色豚鼠10只,均于背部二侧剃毛成若干1×2cm大小的去毛区,用棉棒将化妆品涂一圈,每日2次;另设去毛皮肤空白区对照。28天后,取豚鼠皮肤活组织进行检查,对基底细胞中含黑色…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统计分析617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反映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状况,提出安全风险监测、监管建议。以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苏州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为调查对象,分析报告来源、患者信息、不良反应临床特征和化妆品信息等。617例报告中,报告来源以经营企业(57.37%)和医疗机构(41.17%)为主;患者性别女性(89.14%)明显高于男性(10.86%),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40岁(45.38%);实施斑贴试验的患者仅为4例(0.65%);不良反应结果判断主要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81.60%);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化妆品种类中,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主要为霜类(24.38%)、面膜类(20.28%)和乳液(16.01%),特殊用途化妆品主要为祛斑类(34.33%)、防晒类(14.93%)、除臭类和染发类(13.43%)。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2018-2022年韶关地区198例由植、动物组分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不良反应病例为调查对象,探讨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198例报告中,患者性别女性(90.40%)明显高于男性(9.60%),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40岁(58.59%);不良反应结果判断主要为化妆品接触性皮炎(93.94%);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化妆品种类中,普通化妆品剂型主要为霜类(21.21%)、面膜类(16.16%)和乳液(18.69%),特殊用途化妆品类别主要为除臭类(4.55%)、祛斑美白类(3.03%)、染发类(2.02%);报告来源以医疗机构(66.16%)和经营企业(27.27%)为主;实施斑贴实验的患者仅为2例(1.0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州市在售的221份婴幼儿化妆品的理化项目、微生物项目以及产品标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样品的总体合格率为93.2%,卫生指标(包括理化项目和微生物项目)合格率为99.5%,总体情况良好。调查中发现不合格问题主要是产品标识不规范,尤其在市场份额较大的清洁类和护肤类产品中情况较为普遍,应引起生产厂家和监管部门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对目前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准用防腐剂列表未涵盖的、具有防腐效果的常用替代性防腐成分的理化性质和抑菌情况进行梳理,并调查研究了这些物质在化妆品中的使用现状,分析和探讨存在的问题。统计结果表明:寻找传统防腐剂替代产品,开发更加温和、绿色、环保的防腐体系,降低化妆品中传统防腐剂使用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建议加快研究建立我国化妆品防腐体系效能评价的试验方法和评估标准,开展替代性防腐成分抑菌效果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更好地规范化妆品防腐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