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为充分了解某硫化铜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利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化学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及MLA(矿物特征自动定量分析仪)等综合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主要有用元素的赋存状态以及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主要目的元素为Cu,品位为1.08%,伴生稀贵金属元素金、银品位分别为0.33 g/t和12.07 g/t。黄铜矿为主要含铜矿物,其嵌布粒度不均匀,以中细粒嵌布为主,且与脉石矿物及其他金属矿物共生关系复杂,需在选矿中细磨以实现单体解离。伴生金元素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且嵌布粒度较细,共生关系复杂,采用常规选矿方法回收难度大;伴生银元素分布较分散,在独立矿物硫银铋矿中的分配率较低,独立回收难度较大。根据以上结果,建议采用“铜硫混浮-铜硫分离”的选矿工艺流程,并对铜硫混合粗精矿再磨后进行铜硫分离,银可在铜、硫精矿中计价回收,金则需采取化学选矿的方法进行回收。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复杂低品位铜锌硫化矿,为降低选矿成本及为生产提供指导依据,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光学显微镜等分析手段,查明了矿石的元素组成及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共生关系、粒度分布及解离度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中Cu品位为0.60%,锌品位为0.25%;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含锌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铜锌硫矿物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径大小悬殊,主要矿物单体含量低,黄铜矿及闪锌矿的单体解离度分别为37.92%、32.43%、单体解离度不高;矿石中存在极细粒黄铜矿且细粒级黄铜矿包裹于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脉石中导致铜回收困难,部分闪锌矿粒度极细且铜锌硫矿物共生关系紧密,相互包裹,共同赋存于脉石中导致铜锌分离困难。  相似文献   

3.
以西藏铜铅锌混合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物相分析及光学显微镜分析等手段对该矿石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矿物嵌布粒度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矿物成分复杂,主要有价回收元素为铜、铅、锌,品位分别为0.67%、1.27%、0.99%;铜主要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氧化铜分布率占30.30%;铅和锌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透闪石、石榴石等。矿物之间包裹嵌布复杂,紧密共生,矿石中铜铅、铜锌可浮性相近,是导致目的矿物浮选指标差的重要原因。基于工艺矿物学研究,建议采用"铜铅锌混合浮选—浮选尾矿强磁选—混合精矿浮选分离"的工艺流程来提高有用金属的品位和回收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MLA(Mincral Libcration Analyzcr)、显微镜下研究、化学多元素分析及电子探针等手段对青海某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含Cu 0.42%,Zn 0.38%,Fe35.11%。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铁主要以磁铁矿形式存在,锌主要以闪锌矿形式存在,其嵌布粒度都存在粗细不均匀,-0.02 mm粒级分布率均高达20%以上。铜、铁、锌矿物嵌布关系复杂,与其他矿物紧密接触,分离较困难。此外,脉石矿物多为蛇纹石、绿泥石等易泥化层状硅酸盐类脉石矿物,也对选矿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白云鄂博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杏婕  倪文  范敦城  李瑾 《金属矿山》2015,44(5):109-113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白云鄂博铁矿石资源,对白云鄂博铁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稀土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有萤石、石英、钠辉石、方解石、长石等。②矿石中的主要铁矿物为磁铁矿,以碎屑状及角砾状为主,占磁铁矿总量的70%以上,与钶铁矿、磷灰石、独居石、重晶石等紧密共生,偶见粗粒块状磁铁矿集合体;矿石中的赤铁矿多紧密镶嵌在碎屑状及角砾状磁铁矿中构成铁矿物集合体。③独居石是矿石中分布最广的稀土矿物,呈粒状,与周边其他矿物紧密共生、镶嵌关系复杂。④矿石中的脉石矿物均呈不规则状或他形粒状,脉石矿物间以及脉石矿物与有用矿物间嵌布关系均非常密切,萤石是分布最广的脉石矿物,是细小稀土矿物颗粒的包裹矿物之一。⑤矿石中铁矿物的嵌布粒度均非常细小,磁铁矿较赤铁矿略粗,嵌布粒度大于10 μm的赤铁矿、磁铁矿分别仅占40%和54%。⑥由于矿石中各矿物的嵌布关系复杂,嵌布粒度微细,单体解离困难,因此,宜采用深度还原工艺使微细粒铁矿物聚集长大后再进行回收。  相似文献   

6.
安徽某大型低品位白钨矿属石英脉型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白钨矿,含有少量的辉钼矿、硫铁矿等金属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方解石等。白钨矿嵌布粒度粗细不均,嵌布状态以粒间白钨矿和裂隙白钨矿为主,包裹体白钨矿含量29.79%,针对该白钨矿矿石性质,以碳酸钠作pH值调整剂,水玻璃作脉石抑制剂,改性脂肪酸ZL作捕收剂,采用"预先脱硫-常温粗选-加温精选"的选矿工艺流程,对原矿品位为0.24%的白钨矿,可获得WO_3品位为61.06%,回收率为76.01%的白钨精矿。  相似文献   

7.
高春庆  张凛  王海亮 《金属矿山》2021,50(3):136-141
河北沙河县境内某铁矿含铁丰富,并含有S、Co等有价元素。为研究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性并制定合理的选矿方案,实现其综合利用,采用化学分析、XRD、显微镜、MLA等方法开展了矿石物质组成、矿石 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嵌布特征、有用矿物单体解离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Fe、Co、S含量分别为39.98%、0.017%、1.89%;Fe主要以磁铁矿的形式存在,Co、S主要以黄铁矿形式存在;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以方解石 、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为主;矿石主要呈块状构造、粒状结构;磁铁矿、黄铁矿主要呈中细粒嵌布,与脉石相互间的嵌布关系密切,需要通过细磨才能获得较好的解离度。依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推荐矿石采用“ 干式磁选抛尾—磨矿—弱磁选选铁—浮选钴硫”的选矿工艺。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五峰鲕状赤铁矿的工艺矿物学性质,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MLA、光学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矿石结构构造及赤铁矿的嵌布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矿石为高磷鲕状赤铁矿石,矿石中的有用元素为铁,主要以赤铁矿、褐铁矿的形式存在,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鲕绿泥石、方解石、胶磷矿。矿石主要以鲕粒结构为主,铁矿物的嵌布粒度极细,与脉石矿物的嵌布关系复杂,很难实现与脉石矿物的解离。  相似文献   

9.
张美鸽 《现代矿业》2013,29(2):27-30
对国外某多金属硫化矿进行了矿石成分、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及嵌布特征、单体解离度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物为复杂难选多金属硫化矿,有用矿物主要有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等,有用矿物含量高、嵌布粒度细、相互包裹,分离难度大,适宜的细磨程度需通过选矿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10.
甘峰睿  梁冬梅 《矿冶》2015,24(3):76-79
通过对云南某石英脉型铁矿石进行分析研究,查明了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为含铁矿物。铁物相分析显示,矿石中的铁元素主要是以磁铁矿的形态存在。对磁铁矿进行工艺特征分析后发现,矿石中的磁铁矿与石英、云母等脉石矿物均形成共生关系。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含铁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共生嵌布关系紧密,针对该矿石,建议在进行选别作业时,将85%左右的矿石磨碎至-0.15 mm,有利于铁金属选矿回收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某低品位铜钼矿平均含Mo 0.026%,含Cu 0.015%,属低品位矿。由于矿石含钼、铜较低,为降低选矿成本,有效回收有价金属,对矿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发现,主要金属硫化矿有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辉钼矿主体嵌布粒度在0.01~0.5 mm,约49.44%,属于微细粒级-细粒级嵌布。黄铜矿主体嵌布粒度在0.02~0.25 mm,多属于微细粒-细粒级嵌布。此外辉钼矿与黄铜矿彼此共生关系密切、黄铜矿可浮性好,造成铜钼分离困难。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建议采用“快浮+粗选”工艺流程,钼精选强化对黄铜矿的抑制,并增加精扫选作业,有效降低了钼精矿中铜的含量,且实现了铜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2.
藏东某低品位斑岩型铜钼矿石铜、钼品位分别为0.62%和0.028%,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有黄铜矿、蓝辉铜矿、铜蓝、黝铜矿、孔雀石、黄铁矿等,辉钼矿等微量,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等。矿石中铜钼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共生关系密切、复杂,铜钼分选回收难度大。为确定该矿石的高效开发利用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65%的情况下进行1粗3精2扫铜钼混浮、铜钼混合精矿再磨至-0.045 mm占85%的情况下进行1粗4精2扫铜钼分离浮选,可获得铜品位为26.70%、铜回收率为87.23%的铜精矿和钼品位为47.59%、钼回收率为84.18%的钼精矿,高效地实现了矿石中铜、钼的回收与分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蒙古某低品位铜钼矿为研究对象,以该试样中铜钼矿物的矿石性质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粗选、精选条件影响及流程方案对比等试验研究,获得了阶段磨矿-铜钼等可浮工艺综合回收铜钼矿物的推荐方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部分目的矿物以微细粒,或以复杂连生体赋存,且含磨矿易泥化的脉石矿物较多;且铜钼分离作业产出合格的钼精矿,主要依赖于铜钼混合精矿品质;为获取较优的品质铜钼混合精矿,以阶段磨矿调控目的矿物有效解离,以药剂制度调节铜钼等可浮过程,在优化铜钼混合浮选条件下,得到的铜钼混合精矿中Cu品位高于25%、Mo品位高于1%,Cu、Mo回收率大于88%的试验指标,实现了铜钼矿物的高效回收,为该类型铜钼矿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某铜钼矿的可选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辉钼矿.采用铜钼混选-铜钼混精再磨后铜钼分离的选别工艺流程,得到了含Mo 46.87%、回收率86.24%的钼精矿;含Cu 20.19%、回收率91.64%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15.
冬瓜山铜矿属于复杂难选矿石,具有铜磁黄铁矿、层状滑石、蛇纹石类型矿石占比高的特点,该性质对铜的选别过程具有不利影响,影响铜精矿品位和铜回收率。因此,开展该矿石的矿物学特性研究,对指导选矿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石化学成分分析、矿物组成及含量、主要矿物的粒度及嵌布特征分析、不同磨矿细度下重要矿物的解离度分析,并对影响选别指标的工艺矿物学因素进行总结。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冬瓜山深部矿石中铜矿物绝大部分为黄铜矿,墨铜矿占8.46%,且含有24.26%的滑石、蛇纹石易浮层状脉石矿物;黄铜矿、墨铜矿、磁黄铁矿、磁铁矿和黄铁矿的嵌布粒度不均匀,尤其是20μm以下部分占11.04%,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含量占75%时,仍有26.06%与脉石连生。以上性质都是铜选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指导选矿厂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高效开发利用黑龙江某细粒难选铜(钼)矿石资源,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矿石中的有用元素为铜、钼,主要铜矿物为黄铜矿,其次是斑铜矿;主要钼矿物为辉钼矿;主要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粗精矿再磨细度为-0038 mm占80%的条件下,采用1粗3扫3精闭路流程处理,获得了铜品位达2277%、含钼0436%、铜回收率达8977%、钼回收率达7819%的铜钼混合精矿。  相似文献   

17.
王海亮  姚灯磊  高春庆 《金属矿山》2022,51(11):134-140
西藏中部某多金属矿中铜、锌和铁的品位分别为0.48%、7.75%和33.57%。为合理开发利用该资源,采用MLA、SEM-EDS、X-射线能谱分析及电子探针等手段对该矿石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有价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物组成及其含量、目的矿物的嵌布特征,以及主要矿物的解离度特征,及影响有价元素综合高效回收的因素。结果表明:铜主要以黄铜矿和铜蓝赋存,分布率为95.66%;锌以铁闪锌矿和菱锌矿形式产出,分布率分别为92.11%和7.89%;磁铁矿是铁的主要赋存状态,分布率为32.68%。铁闪锌矿包裹大量细粒乳滴状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与黄铁矿紧密互嵌,部分不规则铁闪锌矿与磁铁矿和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细粒黄铜矿与黄铁矿致密共生,少量粗粒黄铜矿含有铁闪锌矿包裹体;磁铁矿与脉石矿物交织呈网状结构。研究成果为制定适宜的选别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实现该多金属矿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矿石性质对选矿指标的影响,对国外某高铁型铜硫矿采用光学显微镜、物相分析和化学多元素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矿物嵌布特征和主要元素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Cu和S为矿石中主要目的元素,品位分别为0.78%和11.12%,伴生元素银品位为7.5 g/t,铜主要赋存于黄铜...  相似文献   

19.
蒙古某铜矿含铜0.61%,含硫2.57%,含金0.80g/t,含银15.12g/t,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及辉铜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石中金、银等有价元素与黄铜矿、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密切。本文研究针对该矿石特征,采用铜优先-铜和脉石浮选分离工艺流程,粗选采用选择性捕收剂BKH优先选铜,精选采用新型抑制剂BKL抑制脉石矿物,最终获得实验室闭路试验结果为:铜精矿含铜24.85%,铜回收率81.88%;含金21.87g/t,金回收率55.00%;含银515.80g/t,银回收率68.89%。  相似文献   

20.
孙晶  冯博 《现代矿业》2019,35(4):105-108
为给新疆某大型低品位强氧化铜镍硫化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和混合浮选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铜品位0075%、镍品位057%,铜、镍均主要以硫化矿的形式存在,其中硅酸镍难以回收;②矿石中的主要目的矿物为黄铜矿和镍黄铁矿,均可通过浮选回收,脉石以橄榄石为主;③镍黄铁矿在镜下呈自形、半自形粒状均质体,其中呈不规则颗粒状、与磁黄铁矿或黄铜矿以多种不同形态嵌连紧密的镍黄铁矿能较好地通过浮选回收,呈微细粒分布、形状不一和呈不规则粒状或蠕虫状及浸染状的镍黄铁矿因嵌布粒度微细而难以实现单体解离,从而不易通过浮选回收;黄铜矿则常呈不规则粒状、浸染状零星嵌布在脉石中;④磨矿(-0.074 mm 80%)-1粗1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闭路浮选流程可获得镍品位为9.17%、铜品位为1.57%,镍回收率68.01%、铜回收率87.37%的混合精矿,铜、镍富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