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培九(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 该文通过对较丰富的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粘性泥沙在静水中沉降的特性,提出了在稳定含盐度(S=30%左右)条件下的静水絮凝沉速关系式以及群体沉速的计算公式,在生产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将是有益的,读了很受启发.但是,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絮凝机理以及浑水流变特性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实际还有很大差距.下面就笔者尚不清楚的问题提出几点,以求教于作者及国内有关专家.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实践中普遍发现,泥沙在水介质里沉降运动过程中,细颗粒之间会形成聚结下沉,并由此造成粒级含量分析结果很大失真。本文根据对长江泥沙的实验,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与处理办法。供泥沙颗分工作者参考。一、泥沙颖粒在水中聚结原因我们曾经在一定量蒸溜水中,加入一定量有正负离子存在的矿质水,对同一类型泥沙进行颗粒沉降分析,得到了差异很大的粒配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球体在静水中沉降时,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变化的规律,从而提出了球体在静水中的沉速公式。文章的第五部分分析了天然泥沙形状对沉速的影响,并建立了形状系数对阻力系数影响的关系式,在球体沉速公式的基础上,得出了天然泥沙的沉速公式。 相似文献
4.
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粘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与沉降问题,牵涉的生产问题比较广泛,如河口海港的淤积等.由于颗粒周围的水中存在电介质,如遇到海水,就产生絮凝团加速下沉.细泥沙产生絮凝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但主要是颗粒表面的电化学作用.根据电化学理论,细泥沙产生絮凝的条件有二个:(i)颗粒间碰撞机率的大小,(ii)吸引势能大于排斥势能.促使悬浮泥沙颗粒间的碰撞的机理有二种:(a)布朗运动,(b)重力沉降.因为本文只分析静水的絮凝沉降,而长江口等泥沙中值粒径大于0.001毫米,属于重力沉降范畴.我们将布朗运动颗粒凝并的理论应用到重力沉降中,导得细泥沙初期絮凝时颗粒凝并数目的计算公式,从而求得凝并前与后的泥沙粒径比值和凝并后的沉速计算公式.利用连云港泥沙试验资料进行计算,与试验值比较,在含盐量较小时比较符合,并导出捕获系数比与含盐量的关系式.又利用长江口泥沙试验资料计算不同含盐量的沉速,与试验值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6.
原文中讨论了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规律和粒度性质,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笔者拟就其中几个主要问题,提出讨论. (一)集成体系与絮凝作用的关系集成体系是一个新名词.按照原作者的解释,集成体系的絮凝作用极微,或絮凝作用不显著.原作者是这样解释的:(1)絮凝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布期运动.由于集成体系的浓度较高,抑制了布朗运动,因而絮凝作用也受到抑制;(2)絮凝作用应该加大泥沙的静水沉速.而集成体系的沉速要低于颗粒的自由沉速,因此这个使沉速减慢的作用就不可能是絮凝作用.应该说,这两个看法,具体到细颗粒泥沙,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估计一下泥沙颗粒扩散系数的数量级,看看布朗运动在这里能不能成为絮凝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在靜水中的泥沙沉速,是研究泥沙运动規律时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首先从泥沙的靜水沉降和水流中起动的一般規律出发,給出了細顆粒泥沙界說的分析过程和結論,并討論了在分散体系和集成体系中有关細顆粒泥沙組靜水沉速的計量标准.其次从絮擬作用对于細顆粒泥沙靜水沉降的影响出发,分析并解释了細顆粒泥沙在靜水中沉降的一般性規律.最后給出了在各种情况下計算細顆粒泥沙靜水沉速的建議公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粘性细颗粒泥沙水槽试验研究, 证实粘性细颗粒泥沙在一定的水力泥沙条件下,存在水流挟沙力, 其本身的输沙能力受到粘性泥沙的水流挟沙力限制; 但是在另外一些水力泥沙条件下, 粘性泥沙的水流挟沙力很大, 河流中的粘性泥沙表现为冲泻质的性状, 并不受到粘性泥沙水流挟沙力的制约。另外, 从研究粘性泥沙本身所特有的电化学性质出发,介绍了所推导的粘性泥沙水流挟沙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
10.
11.
不同直径气泡在静水中运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VOF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水中气泡的运动特性.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测量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形状、上升速度和气泡轨迹,采用自编程序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模拟结果的后处理,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直径2mm以下的小气泡呈直线或“Z”字形运动状态,直径大于2mm的气泡为螺旋运动或者更复杂的随机运动;气泡速度经过初始加速阶段以后存在明显的震荡,这个震荡幅度与气泡的长宽比有很好的相关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顶部和尾部速度比中部速度大,气泡尾部涡竖直方向上分布的不对称状态是气泡上升路径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水中气泡在倾斜壁面附近的运动规律研究是当前气液两相流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通过试验采用高速摄影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初步研究了静水中上升气泡沿倾斜壁面的变形、黏附、滚动、反弹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壁面倾斜角度越小,气泡接触壁面后的变形就越大;气泡以滚动的形式沿倾斜壁面运动;当壁面水平放置时,气泡会黏附在壁面上,而当壁面倾斜角度θ<4.67.时,气泡会沿着倾斜壁面滚动一段距离后也会黏附在倾斜壁面上,当θ>4.67.时,气泡会一直沿着倾斜壁面滚动直至脱离壁面;在更大的壁面倾角下,气泡在壁面上发生连续的碰撞和反弹运动,而气泡与壁面碰撞的反弹幅度随着壁面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该文研究结果旨在为相关的近壁面气泡运动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搭建可视化实验台,实验研究了气泡在顶部浸没管口处生成后在静水中的上升行为过程及其特性。获得了气泡尺寸、气泡等效直径、气泡宽高比、气泡上升速度以及相邻气泡质心间的垂直距离等气泡运动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管口管径和气体流量对气泡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气泡上升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实验研究发现:相邻气泡质心间的垂直距离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气体流量增大,气泡间发生破裂碰撞的机率随之增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紊乱程度愈加明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呈现出直线型、折线型和S型三种运动轨迹;直线型轨迹下,气泡水平速度近似为0;折线型轨迹下,气泡速度随着气泡上升高度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S型轨迹下,气泡水平速度变化幅度较小;随着时间的增加,气泡上升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再降低最后趋于平缓的规律;气泡等效直径随气体流量和管径的增大而增大;气泡宽高比随气泡上升高度呈现出增大趋势,气泡形状由最初的球状向扁平状转变,且以直线型轨迹下的气泡宽高比为最小。 相似文献
15.
粘性细颗粒泥沙在盐淡水混合区域遇电解质海水发生絮凝,从而改变了泥沙原有的沉降特性.选用长江口南槽悬沙,在双向环形水槽中进行盐度、含沙量、流速等不同条件下组合实验.结果表明:不淤流速与泥沙粒径密切相关,而含沙量、盐度等条件可以忽略,多种组合条件下均表现为50~60 cm/s;沉降速度随着断面平均流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平衡含沙量与流速呈对数关系,低流速条件下盐度影响较大;泥沙的淤积百分比与流速表现为二次曲线关系,淤积量与盐度并非成严格正相关关系,而是与流速、含沙量等因素关系较密切,且在低流速情况下与初始含沙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17.
以絮凝动力学理论(Smoluchowski方程)、胶体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和分形几何(Fractal Geometry)在絮凝研究中的应用为线索,回顾了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结构,絮团沉速,以及影响絮凝因素(泥沙粒径、浓度、电解质阳离子、温度和水流紊动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絮团的尺寸、密度、沉速、破坏强度及碰撞频率函数的分形几何描述方式;介绍了快速絮凝和慢速絮凝的分形生长模型,以及絮凝发育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针对河流泥沙在矿物组成、颗粒尺度、表面电荷分布和水中盐分多样性的特点,以及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特殊性,提出进一步深化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单颗粒泥沙沉降的力学机理,对静水中大雷诺数球形颗粒沉降过程中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推导出变加速沉降运动过程的瞬时速度、沉降历时及沉降位移公式。试验数据与所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计算位移与实测值相对误差都小于5%,大部分小于4%;瞬时沉速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都在7%以内,大部分小于5%,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