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聚乳酸类材料作为可生物降解性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设计、合成了6种含半不稳定边臂的希夫碱配体L1—L6,并与钛酸四异丙酯络合合成相应的6种配合物C1—C6,配合物的结构和化学组成经元素分析、红外测试确定。将其作为催化剂催化丙交酯开环聚合,以催化剂C1为考察对象,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温度、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当单体与催化剂配比为2 000,温度为160℃,反应24h时,聚合产率最高,达90.35%,聚合物分子量达8.41×104。在上述优化条件下,比较了催化剂C1—C6的活性,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按以下顺序递减:C6C4C3C1C2C5,同时,催化剂中心金属钛原子周围位阻相对稍小,配体中含配位能力较弱的半不稳定O边臂均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4.
5.
8-羟基喹啉类配体及其配合物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8-羟基喹啉类配体及其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作电致发光材料是近年来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以8-羟基喹啉为核心,较详细地评述了近10年来8-羟基喹啉类有机分析试剂在光度分析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较全面地概述了8-羟基喹啉类发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双(烷氧-亚胺芳氧)基钛(IV)配合物为催化剂,催化D,L-丙交酯开环聚合合成Ti-P聚乳酸材料,为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采用IR、1HNMR、13C NMR、TG/DSC、拉伸/压缩以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聚乳酸材料进行表征及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钛(IV)配合物催化D,L-丙交酯的加成反应不是随机加成聚合,存在中等程度的等规加成立构选择性,并能明显阻止分子内的酯交换,对D,L-丙交酯显示出可控开环聚合的特征;与Sn-P聚乳酸相比,采用具有烷氧-亚胺芳氧基大体积空间位阻的钛(IV)配合物为催化剂,可得窄分散度、规整度好的Ti-P聚乳酸,并能提高其热稳定性、抗拉伸和压缩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两种多核苊二亚胺镍配合物N imL1C l2m和N imL2C l2m,并将其负载于M gC l2和S iO2上制备复合载体催化剂,与通用烷基铝组成新的催化体系催化乙烯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在A lE t2C l为助催化剂的条件下,两种多核苊二亚胺镍配合物能高效催化乙烯进行聚合,制得不同支链的各种支化聚乙烯;聚合条件对乙烯聚合活性和产物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制得产物的支链使聚乙烯的熔融峰变宽,并且支化度越高,熔融峰越宽。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β-酮亚胺和苯氧基亚胺杂配钛配合物5.以MS,1HNMR表征了配体及配合物.配合物5经MAO(甲基铝氧烷)活化,在甲苯中成功催化乙烯聚合.在25℃,铝/钛摩尔比为2000,0.1MPa下,催化活性达3.2×105 g PE/(mol·Ti·hr).所得聚乙烯粘均分子量可达1.4×105 g/mol,分子量分布为2.95.反应压力从0.1MPa提高到0.6MPa时,催化体系活性增加1倍,聚乙烯粘均分子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结构表征及其物理化学性质。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合成重点在于单体的合成。轴向配合物的合成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通过金属酞菁的单体来直接合成 ,这种方法分别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达到 ,一是以苯腈为原料的途径 ,二是以苯酐为原料的途径 ,三是二亚氨基异吲哚啉路线 ,它们都是以单体为原料 ;第二种合成方法是通过金属酞菁聚合物在配体溶剂中的解离而得到的。金属酞菁轴向配合物的吸收光谱与简单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相比 ,吸收峰明显红移 ,这就大大改进了它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六羧基铜(Ⅱ)配合物(Cu-MOF)。采用粉末XRD、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SEM和低温N2吸附等测试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77K的储氢性能。结果表明,六羧基铜(Ⅱ)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BET和Langmuir比表面分别为2166.3m2·g-1和3484m2·g-1,总孔容积Vp(N2,0.997)为1.24cm3·g-1。77K、4.2MPa时的过量氢气吸附量为4.67%,77K、7.4MPa时总氢气吸附量为7.23%。 相似文献
11.
12.
以4,4′-(烷亚甲基二酰氧)二苯甲酰氯和N-(2,5-二羟基苯)亚甲基-4-正辛氧基苯胺为单体,采用低温缩聚方法,合成了一类新的含T-型二维液晶基元的液晶高分子配体及其钯配合物,聚合物的液晶行为用DSC、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发现高分子配体和配合物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高分子,液晶态温度范围较宽。Pd2+离子引入高分子配体,对液晶性起正效应,随结构改变,除n=2外,熔点(Tm)和液晶态清亮点(Ti)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TMEDA存在下的异戊二烯阴离子均聚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TMEDA(四甲基乙二胺)为调节剂体系的异戊二烯阴离子均聚合动力学。获得了不同TMEDA/Li及聚合温度对动力学的影响情况。从理论上对聚合机理进行了推导和验证,并通过阿累尼乌斯方程求得了不同反应条件下的聚合活化能。 相似文献
14.
稀土(Y、Pr、Tb)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水杨醛苯甲酰腙为配体(H2L),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3种稀土[Y、Pr、Tb]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紫外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单晶衍射测定了钇配合物的结构。其结构以4个对称的金属核为骨架,每个金属核上带有2个配体,属于四方晶系,P4/ncc空间群,a=2.1656(2)nm,b=2.1656(2)nm,c=2.6668(4)nm,α=90°,β=90°,γ=90°,V=12.507(3)nm3,Z=16。荧光光谱表明,钇配合物在473nm处有强的荧光发射,铽、镨配合物都表现出良好的特征荧光发射,其光致发光性能良好,有望在光学材料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合成了以Eu3+为中心离子,芳香羧酸、邻菲咯啉和噻酚甲酰三氟丙酮为第一配体,油酸为第二配体的七种新的铕三元荧光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以及电导率的测定对铕三元荧光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分析,确定了铕三元荧光配合物的最佳激发波长,在最佳激发波长下测定了它们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铕三元荧光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均相似,发出了铕离子的5D0-7F2,5D0-7F1,5D0-7F0(很弱)特征光,荧光表现为红色。在含油酸配体的铕三元荧光配合物中,各第一配体向铕离子传递光能的能力为:邻菲咯啉>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大茴香酸>间氯苯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新的可聚合的β-二酮(MADBM)及其铕配合物Eu(MADBM)3phen,并用元素分析(EA)、IR、1HNMR,XPS和UV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Eu(MADBM3phen在波长340nm激发下,发出以铕的特征发射谱线615nm左右为主的强荧光,对应跃迁为5D0→7F2;MADBM对铕离子具有强烈的敏化作用,是铕离子的良好配体并具有可聚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稀土铕有机配合物的原理、分类、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为高性能稀土铕配合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稀土铕有机配合物的各种研究文献,对稀土铕有机配合物的主配体种类及应用进行整理总结。结果 稀土铕有机配合物的主配体有四大类,即β-二酮类、羧酸及羧酸盐类、有机高分子类与超分子大环类,该配合物主要应用于荧光材料、发光材料、磁性材料和生物等四大领域。结论 铕有机配合物的荧光性能良好,且高分子类配合物易加工成型;有机高分子类铕配合物可以结合Eu3+和高分子的优点,在提高其与聚合物材料相容性的前提下,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8.
19.
二氰基二硫纶.邻菲咯啉合钴:(Ⅱ)掺杂CdS的光电导和光敏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测量了掺杂有标题配合物ClLL(L=mnt^2-;L=phen,5-NO2-phen)的CdS-PVA复合膜的暗态导电性和光电导性以及该类配合物CoLL在DMF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研究了CoLL对CdS的光敏化作用与其电子光谱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oLL的配体间荷移跃迁能量与CdS的禁带宽度(或光导红限)存在明显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20.
由于金属价格的不断上涨、六价铬的严重污染以及三价铬镀层的外观不佳,许多电镀厂都尽量不再镀铬,而是镀镍后直接出厂.但镍镀层在工业大气中很易腐蚀变色,因此开发无铬、无毒、环保型的防镍变色剂很受电镀界的重视.为此,对镍的变色原因、无铬防镍变色工艺NT-1及其防变色膜的组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