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年作为新世纪的第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个人计算机迎来它的20岁生日的同时,恶毒的“欢乐时光”病毒和“红色代码”病毒、“尼姆达”等通过网络袭击了全球的计算机系统,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我们注意到这段时期以来各种具有新特性和强大破坏力的病毒层出不穷,尽管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但病毒是层出不穷,时时威胁着信息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9月18日,一种危害性比红色代码更大的新病毒——尼姆达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在很短的时间里波及整个世界,我国也未能幸免。尼姆达到底有多大危害?面对越来越“危险”的病毒,我们应该怎样防范?为此,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我国的信息安全专家。 位于北京复兴门的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负责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跟踪和研究,记者采访了实验室副主任杜跃进。杜副主任经历了红色代码和尼姆达爆发、监测的全过程,他重点向记者讲述了尼姆达病毒的袭击情况。  相似文献   

3.
肆虐全球的红色代码病毒的余波尚未平息,又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新病毒——尼姆达(Nimda)已经开始像野火一样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 新病毒来势汹汹 据报道,尼姆达病毒首先于9月18日在美国出现,然后在当晚就蔓延到亚洲,到周三(19日)早晨,数千家欧洲企业的计算机网络都感染了这种病毒,其传播范围和破坏程度大大超过前一段时间极度肆虐的“红色代码”病毒。趋势科技大中国区技术支持部经理林锦忠先生表示:“趋势全球病毒实时监控中心数据显示,尼姆达病毒在24小时之内,迅速跃升至全球十大病毒排行榜第一名。”据9月21日美国  相似文献   

4.
去年下半年爆发的红色代码(CodeRed)和尼姆达(Nimda)病毒,彻底打破了以往病毒与黑客“井水不犯河水”的规律,使病毒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红色代码和尼姆达等病毒以蠕虫行为与黑客相结合的方式,在网络上瞬间繁衍变种病毒。  相似文献   

5.
《新电脑》2003,(9)
“冲击波”蠕虫及其变种病毒正在利用RPC漏洞快速进行传播,该病毒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让人心惊胆颤,它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1998年的CIH,2001年的“红色代码”和“尼姆达”,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被计算机病毒搞得如此仓皇失措了。  相似文献   

6.
网络条件下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病毒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大规模传播的渠道—网络。从1999年开始,网络上就不断传来一起起惊心动魄的病毒传播案例。美丽杀、爱虫、Fonlove、SirCam、欢乐时光、红色代码、尼姆达、求职信……一个个令人恐慌的名字,代表着一波波的大规模病毒疫情的到来。在到处扑救险情之余,我们也有必要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是病毒太强大了,还是网络太脆弱了?今后一段时间的病毒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我们是否命中注定要跟在病毒后面亦步亦趋地“升级”?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2001,(Z3)
近期,网络病毒疯狂肆虐,其气焰甚至比恐怖主义分子还要嚣张。围剿“红色代码”与“蓝色代码”的硝烟才刚刚散去,一种据说比他们更厉害的新型病毒“尼姆达”就马上登台亮相。,据最新报道,“尼姆达”的感染和传播范围正在以超过“红色代码”的速度和规模,在网络上进行蔓延,国内一些堪称铸就了铜墙铁壁的金融和证券机构都在“尼姆达”的猛攻之下已经陷入瘫痪,国内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再一次面临严峻挑战。辰病毒市场一时间又被炒得沸沸扬扬,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回顾近期病毒的爆发频率、危害区域、损失程度,各个数据都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8.
从“红色代码”、“尼姆达”到“SQLSlammer”,每一次病毒的大规模爆发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RPC接口中的缓冲区溢出漏洞正是造成本次Ms blast病毒大规模泛滥的原因。 7月21日,微软向所有运行MicrosoftWindows的用户公布了新发现的安全漏洞-“RPC接口中的缓冲区溢出可能允许执行代码(823980)”及其相应的安全补丁。由于此次公布的安全漏洞对大部分版本的Windows(NT4.0/NT4.0TSE/2000/XP/Server2003)都有影响,而且均为最严重的“紧急”级别,因此所有的Windows用户都必须尽快采取对策,尽早打上安全补丁。  相似文献   

9.
“红色代码”、“尼姆达”病毒席卷全球 2001年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病毒年”,CAMSir (7月21日发作)、红色代码1(8月19日发作)、红色代码Ⅱ(8月26日发作)、蓝色代码(9月5日发作)、尼姆达(9月18日发作)、求职信(10月26日发作)接连不断,大量的企业级用户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其中,尼姆达病毒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据Computer Economics估计,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 20日下午 2:30到 9月 21日下午 2:30,超过 220万台服务器和个人电脑遭到了袭击。计算机巨人合并 惠…  相似文献   

10.
《新电脑》2003,(11)
前不久,“冲击波”病毒在互联网和公司局域网中肆虐传播,到8月底有大约50万台电脑感染,当天给全球造成73.29亿美元的损失。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全球性的病毒爆发,Slammer蠕虫、求职信、尼姆达、红色代码、美丽莎、爱虫……难道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电脑病毒的噩梦吗?  相似文献   

11.
从“梅丽莎”、“CIH"、“爱虫”到“红色代码”,每一次病毒的大规模爆发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国家信息安全办公室、公安部公布的《我国首次计算机病毒疫情网上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曾经感染过病毒的用户数量占被调查数的73%(实际上的数字可能还不止这些)。在感染病毒的用户中,感染病毒3次以上的用户高达59%。这次“红色代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厂泛应用,各种恶意病毒如“欢乐时光”、“红色代码”、“尼姆达”等通过网络袭击全球计算机系统。为了让个人用户不至于谈“网”色变,下面主要针对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介绍一些可行的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炳晨 《微电脑世界》2002,(13):98-98,99
计算机和Internet的出现曾让我们欣喜若狂,但伴随着这种幸福感而来的又是什么?宕机、系统崩溃、病毒,还有不久前尼姆达、红色代码、求职信等病毒及电脑黑客利用操作系统的网络漏洞(IIS、IE、Outlook…)发起恶意攻击的骚扰与威胁……人们不禁开始审视“今天的计算真的可以信赖吗?”  相似文献   

14.
IE漏洞病毒逐个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去年尼姆达病毒开始,新病毒广泛的利用了IE的Ifarme漏洞在用户预览或打开信件的时候自动运行,这种入侵方式大大的降低了用户中毒的门槛,使得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之前广泛传播的爱虫,Sircam还只是利用社交工程诱使用户点击运行病毒。分别用了一个月和两周的时间才传播到全球范围,而尼姆达和求职信病毒只用了三天和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能不说IE的Ifarme漏洞在这其中“居功至伟”,这类利用IE漏洞的病毒从去年到今年层出不穷,给我们平时的上网生活与工作带来诸多危险,让我们现在就来逐个认识此类病毒并为防范新病毒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5.
刘宇 《软件世界》2006,(17):84-85
在21世纪的信息化风暴中,防范病毒,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个人的责任。有效防范计算机病毒是人人关心的话题。现今的网络就像双刃剑,让人在享受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饱受病毒侵袭的折磨。如“震荡波”,“冲击波”及“‘冲击波’杀手”,还有2001年的“尼姆达”,在短短的几天内席卷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感染了数百万台机器,严重影响了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行,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病毒防护成为各个企业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可是,病毒该怎么防?尤其是身处结构复杂的企业环境中。根据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济钢集团)近年来成功防毒的经…  相似文献   

16.
尼姆达.求职信.红色代码、欢乐时光.SQL蠕虫王.冲击波.振荡波……近几年来我们总是被种种病毒纠缠着.困扰着。回顾这些让无数网络陷于瘫痪、网管们睡不着觉、而个人用户不惜一切代价寻找着防范方法的病毒,我们发现它们都与Microsoft Windows系列产品的漏洞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期,随着红色代码、蓝色代码、尼姆达、W32.Vote或WTC.exe(美国恐怖事件病毒)等几种病毒的相继登台和大规模发作,IT业界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病毒防范与修复技术的讨论上,各种媒体纷纷展开跟踪报道,各防病毒软件厂商和相关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相关活动,如:在红色代码病毒极度肆虐期间,中国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协调中心(CNCERT)紧急组建了“CodeRed网络病毒应急同盟”,开始了针对CodeRed网络病毒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发作的新病毒,如红色代码、尼姆达和求职信等,与以前的病毒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人认为,病毒技术的更新使得现在计算机用户即便小心翼翼,也难逃“中毒”厄运。病毒技术在进步,新病毒在核心技术、攻击方式、传播方式上及破坏性  相似文献   

19.
据最新的病毒监测结果显示,尼姆达衍生出5个变种,准备肆机再起。 今年9月份尼姆达病毒曾大闹江湖,在各反病毒公司的联合追杀下,终于有所收敛。但据Kaspersky公司报告称,尼姆达稍加“打扮”后又开始小规模传播。 尼姆达主要是通过邮件传播,即使用户不阅读邮件,病毒仍然可以感染电脑。本次出现的5个变种,附件名可能是README.EXE,或者是SAMPLE.EXE。 尽管Kaspersky公司声称变种的传播速度不及原来的尼姆达,但是电脑用户们仍然需要提高警惕,尽快升级防病毒软件。s  相似文献   

20.
《微电脑世界》2001,(23):115-115
最先出现在美国的“概念蠕虫”(又称尼姆达,Nimda)病毒,几乎用上了网络的所有资源和方式来进行传播,它既感染服务器又感染个人电脑。 用户感染病毒的特征是,用户收到一封正文为空,似乎没有附件的邮件,而实际上这一邮件中已经嵌入了病毒的执行代码,当用户用Microsoft Outlook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