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硫酸法和甲酸/氯化锌法,对五种不同配比的桑蚕丝/羊毛纤维混纺织物进行试验,探讨在定量化学分析中可以优先选择的试验方法。试验是利用桑蚕丝和羊毛在试剂中的溶解性差异,溶解去除混纺织物中的桑蚕丝,收集残留物,进行清洗和烘干后,对不溶残留物进行称重,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不溶组分羊毛占混纺织物干燥质量的净干质量分数,再由差值得出溶解组分桑蚕丝的净干质量分数。两种试验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表明,硫酸法和甲酸/氯化锌法的含量偏差均符合±5%的含量允差范围。在试验过程中,通过研究分析两种试验方法对不同配比混纺织物造成的结果差异,发现硫酸法测得的羊毛含量始终高于配比值。尤其是当羊毛含量高于30%后,差异更为明显。用甲酸/氯化锌法进行试验时,羊毛含量的偏差均小于1%,数据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好,结果更为准确。因此,桑蚕丝/羊毛纤维混纺织物在定量化学分析时,应优先使用甲酸/氯化锌法进行试验,这样结果的准确性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2.
以试验对比为基础,通过几种羊毛/桑蚕丝定量方法对其含量进行分析。对比了不同配比下羊毛/桑蚕丝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分析比较了这几种定量分方法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GB/T 2910.2—2009溶解羊毛/桑蚕丝/腈纶混纺产品时存在因不能完全溶解纤维、剩余物难以收集而造成定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本文采用甲酸/氯化锌在(70±2)℃下溶解桑蚕丝、腈纶和1mol/L次氯酸钠溶液溶解羊毛、桑蚕丝以定量分析羊毛/桑蚕丝/腈纶混纺产品。通过与标准方法做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法在时效性上要优于传统方法,且拥有更高的精确度,此方法可用于羊毛/桑蚕丝/腈纶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使用GB/T2910.18—2009和FZ/T 01048—1997两个标准中的方法对一系列羊毛/桑蚕丝混纺产品进行定量试验,比对两种方法得到的混纺产品中羊毛纤维的含量,观察残留物,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尤其是针对存在桑蚕丝溶解残留的深色产品优化了试验方法,得出了一种结果相对更准确、稳定性更好的定量方法,提高了深色羊毛/桑蚕丝产品定量的效率和复现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深色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的桑蚕丝在甲酸/氯化锌溶液(水浴温度40℃,溶解时间45min)中不能完全溶解,故提出先使用保险粉剥色,再进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经过试验得出,保险粉对羊毛纤维基本没有损伤,且定量分析结果与产品设计值一致,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不同克重羊毛加入桑蚕丝进行混絮、绗缝处理,设计并制得共计3类13种不同规格的羊毛/桑蚕丝保暖絮片。通过测试试样的厚度、单位面积质量、热阻、蓬松度、透气率、压缩弹性率、水洗尺寸变化率等性能,分析比较了纯羊毛、羊毛/桑蚕丝絮片和绗缝羊毛/桑蚕丝絮片的保暖性及基本服用性能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羊毛/桑蚕丝保暖絮片的保暖性、絮片面密度稳定性均优于纯羊毛絮片,同时保持了羊毛絮片优良的压缩弹性;绗缝工艺处理后的羊毛/桑蚕丝絮片的耐水洗性能显著提升;但桑蚕丝的混入会降低絮片的透气性和蓬松度。  相似文献   

7.
目前羊毛、桑蚕丝的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主要采用GB/T2910.18—2009中的75%硫酸法和FZ/T01112—2012中的甲酸氯化锌法,但浓硫酸法和甲酸-氯化锌法配制及使用都有一定的危险性,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浓盐酸法,将浓盐酸法与GB/T 2910.18—2009中的75%硫酸法、FZ/T01112—2012中的甲酸-氯化锌法方法进行对比,测试羊毛与桑蚕丝不同混纺比例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采用浓盐酸法测试羊毛与桑蚕丝混纺产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浓盐酸法溶解桑蚕丝时对羊毛的损伤较小,试验误差最小,结果重现性最好,且试验时间较短,易操作。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温硫酸法、40℃硫酸法、甲酸/氯化锌法、盐酸法4种不同的试验方法,将桑蚕丝从羊毛/桑蚕丝混纺产品中溶解去除,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羊毛、桑蚕丝各自的质量分数。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试验数据,给出了在日常检测中更能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不同比例的盐酸溶液,在不同试验温度和试验时间下将桑蚕丝从桑蚕丝与羊毛混纺的混合物中溶解去除,用修正后的质量计算其占混合物干燥质量分数,再由差值得出桑蚕丝和羊毛各自的质量分数,从而得出最佳的试验条件,即盐酸浓度36%(质量分数),试验温度常温(25℃),试验时间30 min。本方法——盐酸法解决了75%(质量分数)硫酸法常因液体黏稠无法正常抽滤,从而导致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问题,同时也缩短了检测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重-微分热重法确定羊毛/粘纤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通过对比羊毛、粘纤单组分及混合物的热重曲线及其微分曲线,比较它们在某一特定温度范围内的质量损失从而可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同时可以确定各组分的含量。该法对各组分含量的测定误差在5%以内,相对标准偏差在6%以内。  相似文献   

11.
从GB/T 2910.2—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三组分混合物》来看,对桑蚕丝/柞蚕丝/棉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还没有相应的检测方法,为了解决该混纺产品在检测中的困境,本文结合FZ/T 40005—2009《桑/柞产品中桑蚕丝含量的测定化学法》、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种蛋白质纤维与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等方法,探索了一种测试方法,经试验验证,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3种关于羊毛与桑蚕丝混纺织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即75%硫酸法、浓盐酸法、甲酸-氯化锌法,并指出了75%硫酸法对羊毛损伤较大的问题。文中探讨了浓盐酸法、甲酸-氯化锌法的羊毛纤维质量修正系数,并采用75%硫酸法、浓盐酸法、甲酸-氯化锌法测试了羊毛与桑蚕丝混纺针织面料及梭织面料中羊毛的含量。结果表明:浓盐酸法、甲酸-氯化锌法对羊毛纤维质量损失影响较小;对于羊毛与桑蚕丝混纺针织及梭织面料,浓盐酸法及甲酸-氯化锌法测得羊毛含量与面料实际配比比较接近,而硫酸法测得羊毛含量与真实配比相差较远,且羊毛损伤较大,可以采用浓盐酸法或甲酸-氯化锌法代替75%硫酸法。  相似文献   

13.
耿榕  陈新生 《中国纤检》2012,(19):60-62
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GB/T2910.18—2009在试验中有时溶解不畅,会造成结果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照FZ/T40005—2009的方法对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定量分析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许磊  张蓉  虞琳  陶然  牛建涛 《毛纺科技》2021,49(1):46-50
为了提高天然染料在毛纺织产业中的应用范围,提升产品质量,研究了茜草染料对桑蚕丝/羊毛的印花性能。探讨不同印花工艺对印花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桑蚕丝/羊毛印花采用前媒印花工艺。选择硫酸亚铁作为媒染剂,采用前媒印花工艺对桑蚕丝/羊毛进行印花加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最佳印花工艺参数:甘油用量2 g,汽蒸时间30 min,媒染剂质量浓度20 g/L。桑蚕丝/羊毛采用茜草染料印花后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较好,且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及防紫外线性能,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的三种定量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40℃甲酸/氯化锌法和70℃甲酸/氯化锌法对浅色产品适用,深色产品不适用,75%硫酸法(40℃)对浅色、深色产品都能适用。  相似文献   

16.
羊毛/桑蚕丝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有75%硫酸法和甲酸/氯化锌法,本文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准确性,试验表明,甲酸/氯化锌法对羊毛基本没有损伤,所得结果更接近真值,且用时较短,可在日常检测过程中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17.
钱蕾 《中国纤检》2014,(3):102-104
由于深色桑蚕丝/羊毛混纺产品的桑蚕丝在甲酸/氯化锌溶液(水浴温度40℃,溶解时间45min)中不能完全溶解,故提出先使用保险粉剥色,再进行定量化学分析的方法。经过试验得出,保险扮对羊毛纤维基本没有损伤,且定量分析结果与产品设计值一致,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GB2910.18-2009的硫酸法和FZ/T01112-2012的甲酸/氯化锌法规定的羊毛/桑蚕丝混纺织物定量分析对深色样品存在不完全溶解的问题,本文利用保险粉,对85/15的羊毛/桑蚕丝深色面料先褪色,后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为使用保险粉褪色对样品的损伤可忽略不计,对实验数据不会造成影响;褪色后使用硫酸法和甲酸/氯化锌法实测混纺比例比褪色样品的准确性高;甲酸/氯化锌法比硫酸法的实测值更为接近已知样品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19.
为了缩短羊毛/桑蚕丝混纺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周期,在GB/T 2910.18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温度、时间、硫酸质量分数测试羊毛/桑蚕丝的含量.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硫酸法测定手工配制羊毛与桑蚕丝混合试样的溶后含量与实际含量的绝对偏差在0.05%~0.72%之间,用50%硫酸法测定实际混纺试样的含量与用75%硫酸法测定...  相似文献   

20.
为正确把握蛋白质纤维与氨纶混纺产品的服用性能与生产工艺,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混纺比进行准确的测定。以天然蛋白质纤维中的羊毛和桑蚕丝纤维为例,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盐法及拆分法分别对5种不同的羊毛/氨纶混纺产品和桑蚕丝/氨纶混纺产品纤维含量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完全符合FZT 01095—2002《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和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四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要求。且在测试中从纤维溶解过程来看,采用次氯酸钠盐法测试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的含量比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更为合理。为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试与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