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绝缘板是换流阀中不同级阻尼电容间的重要绝缘设备,其长时间运行并且表面积污遇潮后,出现的沿面放电现象将会影响阻尼电容间的绝缘乃至换流阀的安全运行.近年来,声阵列定位检测高压设备局部放电的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因此基于排布较优的4×4方形声音传感器阵列,提出了一种MCSPO-MUSIC定位算法.该算法利用CBF预估出来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胶片电花图技术探讨了在冲击电压作用下水份对油一纸沿面放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中含水量高于15ppm时,随着水份增加,沿面放电流注增长。观察了同幅值不同波形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油一纸沿面放电,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出现逆放电现象。  相似文献   

3.
注氮参量的设置与煤体致裂效果密切相关,为研究液氮冷冲击循环过程中不同冷冲击时长对致裂效果的影响,开展不同冷冲击时长(5,10,15,20 min)液氮溶浸试验,利用低场核磁共振设备对比分析各组煤样孔径分布、孔隙数量、孔隙度及吸附/渗流孔变化规律,进而表征煤样在不同冷冲击时长下的孔隙发育程度.研究表明:不同冷冲击时长下煤...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液氮循环冷冲击作用后煤体受拉破坏特征,分别针对0,2,4,6,8,10次液氮冷冲击煤样开展超声测试与巴西劈裂试验,对煤样的纵波波速、抗拉强度、破坏形态、裂隙密度、分形维数等相关物理参数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液氮冷冲击次数对煤样受拉破坏应力场和声发射时域参数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冲击次数的增加,煤样的纵波波速及抗拉强度逐渐降低,经10次冷冲击后分别降为初始值的37%和30.72%;冷冲击后煤样出现分次破坏且呈现出较明显的屈服阶段.随着冷冲击次数的增加,煤样表面最大应变值逐渐增大,破坏形态从“直线型”逐渐向“网络型”演化,裂隙密度从32.11 m-1逐渐增大至经10次冷冲击后的113.75 m-1,同时分形维数从1.15增大至1.49.液氮冷冲击后煤样缓增期内振铃计数出现突变点,且突变点数量随冷冲击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第6次冷冲击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振铃计数峰值逐渐降低.冷冲击后煤样累计能量曲线呈现阶跃式增长,累计能量峰值随冷冲击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弱结构区的存在可能是煤样产生分次破坏、破坏形态向网络型演化以及振铃计数出现突...  相似文献   

5.
针对开关柜穿墙套管面临的绝缘问题,提出了一种套管结构的优化方法.以无屏蔽结构的10 kV开关柜穿墙套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提取了套管内壁的沿面电场分布.讨论了不同优化方法对套管沿面场强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将限位板端部变为斜面的优化方法,并基于电场计算结果确立了穿墙套管结构的最优参数.结果表明:在限位板端部增加沿...  相似文献   

6.
实验研究了液体射流垂直冲击在加热竖直小壁面上的局部换热特性,在Re_d=4.04×10~3~1.37×10~4范围内,驻点换热可以用方程 Nu_d=1.29P_r~m·Re_d~(0.5)表示,对于湍流,势流核心长度L/d与速度无关,L/d=5,建议势流核心外驻点Nu与Z/d的关系用 Nu_d/Nu_(max)=[(L/d)/(Z/d)]~(0.5)表示,势流核心区内换热系数的径向分布用以下方程表示: 驻点区:Nu_d/Nu_(max)=(r/d)~(-0.5)tanh~(0.5)(0.88r/d) 壁面射流区:Nu_d/Nu_(max)=0.348Re_(d,u_0)~(n-0.5)·(r/d)~(-1.25)实验比较了自由射流与浸没射流的换热效果,发现驻点及径向分布结果相同,喷距的影响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油中固体绝缘表面的放电现象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课题。本文采用光电技术,电花图技术及测定放电脉冲电流的方法对油中的沿面放电特性进行了研究。文中探讨了它的放电规律和机理,观察到油自身的沿面放电和油中气体沿面放电在放电电荷量、放电波形和放电脉冲特性上的区别。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分析和诊断高压变压器内部局部放电的故障性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合液氮冻结技术在城市地下工程区间隧道旁通道排水管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就液氮快速冻结技术的原理、冻结工艺过程、冻结参数设计、冻结施工和冻结环境效应控制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要使电力变压器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合理设计变压器内部绝缘结构至关重要,特别是变压器线圈的绝缘必须能可靠地承受住大气过电压、长期工作电压、操作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的作用,分析了变压器线圈在遭受到冲击电压时产生电磁振荡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的原因,对电力变压器波过程进行计算与仿真,运用波过程计算软件进行变压器绝缘结构设计,最后指出波过程计算是变压器纵绝缘设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Weibull分布及其应用特点、Weibult参数的估算方法。论述将Weibull分布应用于混凝土断裂能试验数据分析的理由。通过算例比较混凝土断裂能试验数据分别用Weibull分布和求平均值方法处理后的不同结果,得出Weibull分布更具安全性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1.
液氮发动机的热力循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单级朗肯循环的液氮发动机效率低和主换热器外表面结霜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等熵膨胀的液氮-甲烷-乙烯-R134a四级朗肯循环液氮发动机动力系统新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液氮在所设计的热力循环下的比输出功比采用单级朗肯循环提高了129%;即便充分考虑不可逆因素的影响,液氮的比输出功也远大于蓄电池的比输出功.由于新系统中最上一级热力循环的温度超过水的冰点,避免了主换热器的结霜问题,同时将太阳热能引入新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动力系统的效率.比较了基于新循环与基于二级布莱顿循环的液氮动力系统,指出在理想情况下两者的比输出功接近,但当考虑压降和温差等实际因素时,二级布莱顿循环的比输出功远小于所设计的多级多组分朗肯循环.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液氢和液氮两种低温流体介质的空化特性,通过对CFX软件二次开发,将Schnerr-Sauer空化模型和液氮、液氢随温度变化的物性参数嵌入到CFX求解代码中,同时耦合求解考虑汽化潜热影响的能量方程,从而在考虑热力学效应条件下,开展了液氢和液氮绕水翼空化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热力学效应对液氢空化区域压力和温度参数变化影响更显著,在液氮空化核心区域内液相体积分数比液氢中的更小,在空泡尾部闭合区域从汽相向液相转化迅速.汽-液两相间质量传输特性可作为评估空化区域内温度、压力以及相体积分数分布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液氮发动机开始朗肯循环过程可用能损失较大的问题,提出分析方法,研究液氮发动机开式朗肯循环过程中可用能损失分布;研究并设计液氮二级再热系统,分析液氮发动机开式朗肯循环与内燃机混合加热循环的联合循环.结果表明,排气是可用能损失的主要环节之一,约占系统输入可用能的20%;且初始膨胀温度受环境温度限制是导致排气可用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再热系统可以消除环境温度因素对循环效率提高的限制;采用二级再热膨胀系统,选取合理的再热温度和二级膨胀压力可以得到更高的效率.采用液氮发动机开式朗肯循环与内燃机混合加热循环的联合循环,可以将无法直接做功的内燃机常压高温排气的温度转化为液氮发动机进气可用能,等质量工质的联合循环将整个系统的平均效率提高了8.06%.  相似文献   

14.
实验上对频率为几百赫兹的低频液体表面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清晰稳定的衍射条纹。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衍射条纹角宽度与表面波波长之间的解析关系式。根据流体力学中的色散关系可知,利用实验测量所得的表面波波长,可以得到液体表面张力。因此,本文建立了一种用来实时、无损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型叶轮主体与叶轮帽采用止退环结构在使用中易发生叶轮帽脱落的问题,笔者引进叶轮帽液氮冷装工艺,论述了液氮冷装工艺实验过程和装配操作步骤,给出了叶轮帽液氮冷装的合理过盈量。  相似文献   

16.
动水条件下土层液氮冻结模型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相似理论,首次建立了模拟大流水条件下土层液氮冻结的试验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试验系统的设计、并对冻结试验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液氮储能气动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实现液氮可用能的高效利用,搭建了液氮动力系统试验台架,测试了发动机在进气压力为0.1~1 MPa和转速为300~1 500 r/min区间内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分析了试验结果所展现的液氮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随进气压力和转速的变化规律.试验发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与进气压力成正比关系;气阻现象使得发动机效率不随系统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系统的不可逆损失归结为内部不可逆损失和外部不可逆损失两部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合试验数据,计算了液氮的单位质量可用能在系统中的分配.结果说明漏气损失与系统输出具有相同的量级,应该杜绝系统的漏气;换热损失消耗了大部分的液氮可用能,构建高效的液氮动力系统,必须采用多级循环.  相似文献   

18.
用温度的非线性简化式表示液膜表面张力,推导出小扰动的线性稳定性方程,研究等壁温边界条件下,壁温变化时非线性表面张力对饱和液膜传热稳定性的影响。推广了文献[5]所建立的理论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纳米SiC颗粒悬浊液作为超光滑加工的载体,研制了适合进行超光滑表面加工且具有良好分散性和稳定性的纳米SiC颗粒悬浊液,阐述了悬浊液浮超光滑表面加工的机理,并用该悬浊液对K9光学玻璃进行了加工试验研究,并进行了AFM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加工获得的K9光学玻璃表面粗糙度可以达到Ra=0.84 nm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种单U型管和两种多U型管,管径4~8 mm,曲率比8~15,对管中单相液氮流的压降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单U型管还是多U型管,在180°弯头内的当地传热特性与直管不同,壁面温度尤其是弯头后半段管的壁面温度明显下降,换热增大.对于单U型管,在弯头出口处换热系数达到最大;对于多U型管,换热系数沿程曲折增大,且在最后一个弯头出口处达到最大.基于Idelshik压降关联式,提出了单相液氮流在180°弯头内的摩擦压降关联式.新的关联式引入了离心力项,和实验数据良好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