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文化等多重价值,伴随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乡村文化遗产面临投资不足、村民无序改造、社区衰败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文化遗产需要一个新的激活点,即触媒体,它是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以小剂量使用的物质,具有改变或加快乡村文化遗产发展速度的作用,带动乡村发展.文章通过总结当前乡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4)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精魂,文化遗产的复兴是每个伟大民族都面临的重大问题。除了官方的努力,世界各国也高度关注民间商业化力量在文化遗产复兴中的作用。本论文意图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做深度调查研究,发掘其运行机制,总结其建构模式、提炼其样本价值,服务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谈及的"边缘化"历史城区主要是指历史悠久,但现状损毁严重、历史遗存较少,没有被纳入各级保护体系之中并严重衰落亟待更新的老城地区。这些地区往往由于历史遗存已经不多而被认为保护价值不高,并纳入到整体改造之列,致使中国大量类似的老城区由于疏于保护而迅速消失。本文从抢救这些濒临消失的历史城区的角度出发,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希望通过笔者所做的山东省无棣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实践的探索总结,对类似地区的复兴实践提供启示,使更多的历史城区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遗产是指在广大乡土社会里,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体现乡土记忆、乡土文化、乡土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的总和。本文基于乡土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与现状,总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文化遗产的核心概念,提出了乡土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规划的“全程跟进”策略,并以厦门欧厝村为例进行佐证,旨在为我国乡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耿虹  周舟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该文以贵州屯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物质、精神双层次剖析,探析其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特色。首先分类概述屯堡的民俗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现其渗透下的公共空间特色。其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对于民俗活动的承载、民俗中特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同质性的展现、公共空间内的民俗景观和民俗背后的文化根源下的公共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中国乡村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背景。本文总结了日韩乡村转型的基本过程,剖析了拉美国家城镇化没有实现城乡协同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进而指出乡村的发展逻辑并非是一个由工业化与城镇化主导语境下所定义的不断追赶城市的"线性发展过程"。结合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乡土情绪的回潮,从尺度和功能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并据此提出了中国"乡村复兴"的框架。"十三五"规划需要在新的思维下进行乡村发展政策的总体设计,随着未来中国城镇化红利的不断释放,乡村应当成为重要的受益者。建议在规划空间管制、市场要素活化、多元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乡村的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保护对象的变迁,保护概念的演进,辨析保护原则的差别,结合沙溪复兴工程保护实践的具体案例,从保护理念和保护实践两个层面深入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中文物原状与遗产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对保护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冷婕  陈科 《新建筑》2012,(2):38-43
以法国南特岛复兴项目为例,从保护与再利用理念、规划管理方法、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等方面,分析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有机融入城市全面复兴进程,最终取得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双赢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国内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唐厚明 《安徽建筑》2012,19(5):54-55
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它对我们是一笔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有很多的遗址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正逐渐的被遗弃掉,我们如何在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与对立的体系中求得两者的平衡统一,文章以安徽省宣城市为例,就此问题首先分析了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对当前城市快速发展中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应采取的策略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贺文敏  张楠  张蕾 《山西建筑》2008,34(5):85-86
通过对湘西凤凰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研究,阐明了凤凰古城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代表城市特色的滨水古镇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古镇逐渐失去其原有风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地调研,通过分析赤石古镇"河流-码头-街巷"空间特征,从地域文化、空间肌理和历史建筑等方面,对古镇滨水空间进行新的解析、重构,探析滨水古镇保护与复兴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天津大学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多次合作,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合作范例。文章系统回顾了天津大学与故宫博物院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历史,揭示了高校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优势,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阐述了跨学科合作、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建立共享平台的重要性,指出建筑教学科研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建筑教育创新实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论土地发展权视角下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湘闽 《城市规划》2007,31(12):66-72
在我国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广泛开展的过程中,土地权益动态增量的合理再分配是个新课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然而,由于传统土地权利体系中土地发展权概念的缺失,相关土地收益增量直接被个别强势利益群体占有,没有在各方利益群体中实现公平配置,从而引发了旧城规划实施中的利益冲突。同时,缺少土地发展权意识的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也面临着难以平衡经济投入和协调各方利益的双重困境,亟待探索适应于新形势的可操作途径。本文以北京为例,通过对中外相关规划制度的比较,从土地发展权建立的制度前提和运行方式两个层面探讨了值得我国借鉴的规划经验,并由此提出了以土地发展权为利益平衡杠杆,完善旧城保护与复兴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的快速城镇化对中国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了全面冲击,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如何看待文化遗产的价值,如何从被动保护转向可持续利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的经济复兴和社会重建——这需要建立国际比较的视角.从“发展历程,制度框架、实施步骤”三个方面,对法国经验进行了梳理,指出:遗产概念的建立是工业化时期法国乡村面对经济衰退、人口减少和文化认同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遗产保护在依托法定规划的同时,也需要行业和地区合约的补充;除了清点和划定保护区,教育培训、宣传推广和旅游开发也成为实施保护的关键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将中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现行制度和实施效果与法国经验进行了比较,提出法国经验在中央地方合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与发展并重三方面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袁鹏  解旭东 《华中建筑》2008,26(11):199-202
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时期第一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的代表,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中的相关部分对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介绍并分析梁思成先生关于北京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相关工作,试图揭示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为早期追求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之一,针对乡村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乡村保护从宏观到微观均具备可实施性,可作为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而在我国,近40年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对于中国的城镇乡村二元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本文基于英国乡村的相关保护政策,以英国乡村保护协会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当下中国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规划和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4)
文章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研究,并以广东潮绣为例,剖析其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希望有利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下传统村落开发片面化、单一化等问题,以典型传统村落福建省培田村为例,研究该村落资源基础及发展模式。分析培田村复兴过程中的触媒效应,探究触媒元素的合理选取、塑造及触媒效应的实践路径,并提出符合乡村特性、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