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动RFID系统是指利用植入RFID读写芯片的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标签中的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访问后台数据库,获取相关信息。然而,由于移动RFID系统的无线通信环境和无可视性读写,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制约移动RFID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此问题,在分析了移动RFID网络构成及其安全隐患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互认证的安全协议,该协议引入了一个第3方服务器来为移动读写器和后台数据库提供签名密钥,并且利用椭圆曲线加密体制(ECC)对信息进行签名验证,最后分析表明该协议可以为移动读写器与后台数据库提供安全的通信环境,以应对各种攻击。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相互认证的安全RFID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分析了现在RFID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然后在XingxinGao等给出的RFID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互认证的安全RFID系统。通过结合相互认证机制与随机读取访问控制,本系统可有效地抵御传统攻击,特别是解决了Gao系统的重放攻击漏洞,也保证了个人隐私安全。此外,通过数字证书加密,标签与读头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变得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3.
物联网中RFID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RFID系统的安全性却存在着很大隐患。在RFID系统中标签与读写器间的通信信道是最易受到攻击,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得不到保障,因而需要加强RFID系统通信的安全机制。考虑到RFID系统的硬件条件与成本限制,需要建立一个适合RFID系统的安全认证协议,来解决在RFID系统中信息传输所遇到的安全问题。PRESENT算法是轻量级的分组加密算法,将PRESENT结合到RFID系统的安全认证协议中,形成了新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PRSA(PRESENT based RFID security authentication)。此协议可以增强RFID系统的安全性而又不会占用过多的硬件资源,从而能够适用于低成本的RFID系统的通信安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应用将无处不在.针对RFID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了了目前有代表性的几个基于Hash函数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的优缺点,比较了各自的安全性,提出了一个基于Hash函数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该协议引入标签ID动态更新机制,并设计了自同步解决方案,该协议具有防跟踪、不可分辨性、抗重放攻击、哄骗攻击、去同步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较好地解决了RFID的安全隐患问题,特别适合于低成本、低计算量、大规模的RFID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中提出了一种为低成本RFID标签设计的双向认证协议。分析RFID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和隐私威胁,包括重放、冒充、后向和前向跟踪、异步攻击和标签位置跟踪。该协议能够有效地防护以上攻击并且与相关方案具备更优的计算性能。 相似文献
6.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RFID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也应得到重视。分析了几种常用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针对密钥矩阵安全认证协议中密值更新出现不同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同步的安全认证协议。当标签和数据库之间的密值更新出现不同步时,该协议能够自动使标签和数据库重新同步,有效解决标签和数据库之间密值更新不同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8.
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流密码算法相对其他加密体制,具有简洁、有效、适用于硬件实现等特点。文中从流密码角度,选取了一种资源开销相对较少、硬件实现比较方便的流密码算法-Grainv1,并结合现有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提出部分改进和优化,使协议本身除了基本的抗攻击性以外更加简洁、有效。同时,通过软件平台的仿真了解数据在协议认证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数字加密技术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安全认证,如分组加密等,耗能大,增加了标签电路的复杂程度,不易集成和降低成本,而且标签和阅读器通信采用窄带调制,信息很容易被窃听、干扰和阻塞。而基于跳时脉位调制(TH—PPM)技术的RFID安全认证,在物理层上解决通信可能被窃听、干扰和阻塞的问题。因为标签的跳时序列只有合法的阅读器才知道,而对其他企图窃听和干扰通信的阅读器或干扰机是绝对保密的,如果不知道跳时序列而要窃听或干扰跳时通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基于跳时通信保密性高,可以实现多址、抗干扰、抗多径。 相似文献
11.
Mobile RFID的安全和隐私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体的自动识别,广泛地部署射频识别的标签会给用户的隐私带来新的安全威胁。目前,射频识别出现一种融合的趋势,阅读器被集成到移动电话中。移动射频识别主要应用于普通终端用户,用户的安全和隐私是最优考虑的问题。论文描述了移动RFID的应用场景和安全及隐私威胁,重点描述了移动环境下特殊的安全和隐私危险及解决移动RFID安全和隐私问题的安全体系构架方案。 相似文献
12.
13.
Cheng‐Chi Lee Chao‐Chen Yang Min‐Shiang H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2003,16(9):799-808
In this papecr, we propose a new privacy and authentication scheme for end‐to‐end mobile users. There are three goals in our scheme. The first allows two end‐to‐end mobile users to communicate privately each other. The second allows two end‐to‐end mobile users to distribute a session key simply. The third allows two end‐to‐end mobile users to mutually authenticat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Secure and privat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is important i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To date,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many RFI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However, these protocols have many flaws due to lack of theoretical support in designing these protocols. In this work, first we present the security and privacy requirements in RFI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Then we examine related works and point out problems in designing RFI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 and briefly prove three theorems. We also give necessary example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se theorems with concrete protocols. At last, we give our suggestions on designing secure and privat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The security and privacy requirements, theorems, and suggestions will facilitate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of RFI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16.
RFID协议及其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RFID可在开放的环境中无需物理接触、也无需直接可视就可实现对对象的标识,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隐私和可追踪性问题影响了这项技术的普及,为此,许多认证协议被提出来了。文中对RFID协议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了RFID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RFID security technologies,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group ISO/IEC JTC 1/SC 31 is developing a few security technologies for RFID systems. One of the initial proposals is ISO/IEC working draft (WD) 29167‐6. Recently, Song and others stated that Protocol 1 of ISO/IEC WD 29167‐6 is vulnerable to a malicious adversary. However, their analysis comes from a misunderstanding regarding a communication parameter called Handle. In this letter, we point out that an adversary cannot obtain any sensitive information from intervening in Protocol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