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乙醛、乙缩醛与白酒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登烽  罗德志  赵文玲 《酿酒》2001,28(4):53-55
介绍经系统分析后确定的白酒中乙醛、乙缩醛的最适含量。依反复实验及品评结果,阐述了优质传统白酒中乙醛、乙缩醛含量高低对白酒质量和口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林万福  宋英艳 《酿酒科技》2000,(4):49-50,52
从化学工程角度阐述降底或低度白酒中乙醛、乙缩醛的化学平衡,引伸出由于酒精度不同,恰到好处的量、量比关系是名优酒显著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谈乙醛、乙缩醛在白酒中的含量及其量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万福  李福玉  李振林 《酿酒》2002,29(3):42-43
乙醇 乙醛的醇醛缩合,与乙缩醛 水的水解反应是一组可逆的化学反应,其平衡常数Kc为反应产物分子浓度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受温度强烈影响。当V正=V递≠V0时,该反应便处于平衡状态,主要讨论在平衡状态下乙醛,乙缩醛之量及量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岛津GC17A气相色谱及惠普HP-101(Methyl Siloxane)19091Y-015型毛细管柱,FID检测器,以乙酸正戊酯为内标,对豉香型白酒中的乙缩醛和乙醛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乙缩醛的相对标准偏差少于2%(n=6),线性范围为0~400mg/L,r=0.99975。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用该方法对豉香型白酒产品进行乙缩醛含量检测,对豉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以及勾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和乙缩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酒中乙酸乙酯与乙缩醛由于极性极为相近,在极性毛细管柱上无法实现分离。分析过程通过加无机酸水解法对酒样进行预处理,屏蔽掉乙缩醛的干扰,乙酸乙酯形成孤峰,进行定量分析,然后以牺牲分析时间为代价,二次进样,最终实现包括乙酸乙酯、乙缩醛在内的白酒全组分分析,该方法经济、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乙醛广泛存在于酒精饮料中,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为Ⅰ类致癌物(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利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GC-FID)技术检测我国馏分酒、原酒和成品白酒中乙醛,发现白酒固态蒸馏和液态二次蒸馏过程中乙醛和乙缩醛很快被馏出,含量较集中于前几个馏分,随着蒸馏进行,含量逐渐减少。原酒中乙醛质量浓度在45.10~763.93 mg/L,乙缩醛的质量浓度在61.50~2 871.52 mg/L,乙缩醛和乙醛的比例在2.26∶1~2.87∶1。成品白酒中乙醛质量浓度42.36~491.70 mg/L,乙缩醛的质量浓度在68.54~811.32 mg/L,乙缩醛和乙醛的比例在1.24∶1~1.96∶1,且成品白酒乙醛的平均质量浓度(173.24 mg/L)高于其他国家蒸馏酒中乙醛的质量浓度(≤86 mg/L)。我国成品白酒中乙醛的暴露边界(margin of exposure,MOE)值为622,因此白酒中乙醛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应给予较高关注。  相似文献   

7.
采用内标法气相色谱对清香型白酒中的乙酸乙酯和乙缩醛含量进行检测时,由于两者极性非常相似,在普通毛细管色谱柱 上难以分离,因此通过对乙缩醛的酸性分解条件进行优化,实现白酒中乙酸乙酯和乙缩醛含量的同时测定。 结果表明,当水浴温度 30 ℃,水浴时间0.5 h,盐酸添加量为1%时,乙缩醛能充分分解。 在此条件下,酒样中乙酸乙酯和乙缩醛在体积分数在0.01%~0.40% 和0.005%~0.200%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相对标准偏差(RSD)≤7.0%。 6种清香型白酒样品中乙酸乙酯的含量 为0.712~1.403 g/L,乙缩醛的含量为0.132~0.635 g/L。  相似文献   

8.
乙醛和乙缩醛对白酒的香气起均衡协调的作用,对白酒的风格和品质有重大影响。本实验研究白酒基酒中乙醛、乙缩醛的快速检测方法,经过分析白酒基酒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并对其进行不同的预处理。结果表明:白酒基酒中的乙醛、乙缩醛对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有特异吸收,最佳预处理方法与最优波段分别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一阶导数+多元散射校正预处理光谱,谱区选择7 501.7~7 102.0 cm-1和6 101.7~5 446.0 cm-1(乙醛)、6 101.7~5 449.8 cm-1(乙缩醛)。乙醛和乙缩醛校正集样品的化学值与近红外的预测值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3 4、0.942 9;校正标准偏差分别为0.50、0.83 mg/100 mL;进一步对乙醛、乙缩醛的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乙醛和乙缩醛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75 0、0.918 6,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0.80、1.0 mg/100 mL。结果表明乙醛和乙缩醛的快速检测模型效果很好,精密度较高、稳定性良好,能满足白酒生产中乙醛和乙缩醛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乙缩醛生产过程中精馏塔塔底有色高沸物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粒状活性炭、硅藻土、活性白土和粉煤灰为脱色剂,考察了其脱色的可能性,发现活性炭对其脱色最有效。以脱色温度、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和搅拌强度为实验因素,以脱色率为考察指标,分别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乙缩醛溶液进行了脱色研究,最终确定乙缩醛溶液脱色的最佳条件为:活性炭用量20%,脱色温度20℃,脱色时间6h,脱色率为78.7%。  相似文献   

10.
啤酒中的乙醛及贮存过程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啤酒贮存过程乙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啤酒中乙醛的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贮存过程环境温度较高会加速啤酒中乙醛含量的升高;瓶装啤酒的乙醛含量升高比罐装啤酒要大。  相似文献   

11.
徐占成 《酿酒》2007,34(5):3-4
介绍了标准的作用和制定原则,并详细地比较了中国蒸馏白酒新、老标准之间的差别,阐明了新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从白酒贮存过程中成分变化谈勾调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宗奇  张旭 《酿酒》2008,35(6):48-50
从不同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的变化证明,白酒在不同酒度、不同贮存时间的贮存过程中,微量成分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总酸升高,总酯降低,口感改变等。为适应成品白酒在一定的贮存(包括货架期)期内,理化指标继续符合国家标准和产品风格的稳定,应采取:更新勾调理念、根据企业运行情况确定贮存时间、按微量成分变化结果设计产品的微量成分。将会对成品酒在预定的贮存期内质量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洁 《酿酒科技》2000,(2):41-42,44
在白酒蒸馏过程中,按不同的时间段,分段摘酒,取样分析各微量成分的含量,分析寻找规律.从而为量质取酒、去杂留香、提高酒质、改进蒸馏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要领.  相似文献   

14.
对凤兼浓酒在贮存期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①贮存老熟期间,随贮存期延长,总酸平均每年降低1.89%,总酯降低10.18%,固形物平均每年上升达50.2%。②贮存2~4年的凤兼浓酒,酸、酯、醇相对平衡稳定,酒体丰满,香味馥郁。(丹妮)  相似文献   

15.
浓香型低度白酒在贮存期酒质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浓香型低度白酒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酒体变淡,味变寡,影响酒体质量。可通过增加酒体中微量成分的绝色对含量、高醇浓度勾调、添加大分子酸酯类物质、添加金属离子等措施改善低度白酒的酒体质量。(小雨)  相似文献   

16.
小曲米香型磊花烧酒工艺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磊花烧酒是客家人在继承和发展小曲米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的成果.通过对原料、酒曲、酿造和贮存等工艺技术的改进,使其品质在保证传统米香型风格的前提下,酒质更加优良,酒体更加符合现代市场消费者的口味要求,成为优质高档米香型白酒.  相似文献   

17.
浓香型白酒在陈酿过程中的酒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平 《酿酒科技》2005,(12):35-37,40
对白酒的感官指标、酒精度、理化指标(总酸、总酯)、卫生指标(甲醇、杂醇油)、固形物含量、色谱骨架指标、pH值、电导率等在陈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酒体在陈酿过程中,质量(口感)都会有很大的改善,浓香型大曲原酒(原度)经过8个月陈酿之后各项指标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口感更加绵柔,醇厚;浓香型大曲降度酒(45度)以及42度浓香型成品酒指标变化规律性不强,质量(口感)在陈酿3-4个月后,协调性、缔合性达到最佳效果;陈酿时间过长,新型白酒易产生水味,香料与酒精易分离;陶缸陈酿效果优于不锈钢大罐陈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