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双模智能手机是能利用CS域和IMS域进行通讯的移动终端设备。在分析采用的三种技术后,再从系统架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再到DMS进行设计,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并结合实际使用的实物器件进行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IMS(IP多媒体子系统)中所使用的音频和视频编码;针对IMS系统设计实现了一种应用于移动通讯系统的IP媒体流仿真器,此种仿真器实现了IMS系兢中音频的AMR编码和视频的H.263编码,使用RTP协议产生模拟的实时媒体流。它可对IMS系统的媒体承载节点进行测试,配合其他的会话控制协议仿真器,可对IMS系统进行综合测试。给出了此种仿真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此媒体仿真器作为IMS协议仿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非IMS的IPTV体系架构的特点及其缺点,然后通过对IMS系统的分析,提出基于IMS的IPTV体系架构优点,最后提出采用逐步演进的方法,逐步实现基于IMS的IPTV体系架构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4.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从IDS到IM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入侵检测系统(IDS)近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仍有很多人对入侵检测系统的认识还是相对模糊,本文从入侵检测系统的地位、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应用角度、入侵检测进入IMS时代以及IMS时代特性等方面对入侵检测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未来,IMS可以帮助用户建立一个动态的纵深化的可信监管体系,使其把握网络安全全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移动明确提出了2014年底要实现VoLTE的全网商用.IMS是支撑实现VoLTE的重要系统之一,各省移动公司现有IMS系统不能直接支持VoLTE,因此必须进行升级改造.首先分析VoLTE/eSRVCC的技术特点,结合省移动IMS系统现状,研究IMS系统融合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6.
周文君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24):135-136,71
IMS是3GPP在R5中提出的能为移动通信网络构建IP多媒体业务的统一体系构架和基础设施。本文从业务需求分析出发,阐述了IMS下由IM、PoC、Presence和XDM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即时通信业务系统的结构以及系统中各设备的功能,并以一个典型业务流程为例说明了业务实现的步骤。最后在文末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固定移动融合(FMC)的背景、定义、特点,对FMC实现技术之一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特点和架构进行了阐述。结合某专用网络应用需求,对IMS体系架构及会话消息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提出了基于IMS架构实现某专用网络FMC的系统框架,最后给出了专用网络基本话音业务的会话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8.
刘平 《福建电脑》2009,25(8):105-106
IMS现已被众多移动与固话运营商看作是传统PSTN向下一代网络(NGN)过渡的关键。IMS通过AAA技术对接入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和计费。目前,AAA技术的基础已从Radius过渡到Diameter协议,本文对IMS系统特性及Di-ameter的基础协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通过实例阐述了Diameter协议在IM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了3GPPR5IMS体系结构和IMS标准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定移动网络融合FMC的特点和意义,研究了基于IMS的FMC分层实现问题,总结了该过程尚需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IMS是一个处在标准化过程中的一个全新事物,它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架构和基础设施,尤其是基于SIP的功能丰富的业务控制过程,将IP灵活的业务能力植根于移动通信系统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移动业务的生成能力。本文主要从IMS的框架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并展望了IMS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运营商对3G网络建设力度的加大,IMS已经取代了传统程控交换机和软交换,成为3G网络的核心交换设备。本文详细阐述了7302ISAM-V语音接入网关在IMS网络发生故障或操作维护时对在运行业务的容灾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下一代网络NGN的软交换和IMS概念入手,描述了两者的体系结构,分析了软交换和IMS的区别,并对NGN的网络融合发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于中国电信IMS网络的IPTV视频通信系统的总体方案,分析了IMS系统对机顶盒网络管理和音视频媒体流数据的编码和传输,提出了两种实现视频编码的方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SIP协议是IETF提出的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协议,而基于SIP的数据会议则是I MS(IP多媒体子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 MS架构的数据会议系统I MS-CS,本系统遵循I MS架构,具有开放式的面向终端用户或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能力,并能快速部署到运营商的I MS运营环境中去;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XML的会议控制协议CCP,相对于仅使用SIP信令控制会议的各个服务实体,使用CCP更容易实现逻辑复杂的会议控制,并且易于结合Web Service技术,为I MS业务层第三方服务的开发提供标准接口。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行业移动通信专网发展和保密通话业务需求,文章针对专网独立业务控制特点,在应用IMS技术架构的移动通信专网中,提出一种向前兼容的专网功能结构模型.文章研究分析了多个可应用于IMS专网的认证和密钥协商方案,并根据归属地服务器是否参与认证过程,分端到端、端到服务器两类应用场景,综合比较各类认证和密钥协商方案的安全性能和...  相似文献   

16.
基于IMS呈现的社交网络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网的标准架构,在IP多媒体应业务的开发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IMS呈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IMS呈现的社交网络管理系统(Social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IMS Presence),它丰富了传统电信IMS呈现的业务能力,将手机地址本扩展为社交网络,丰富了好友间互操作,扩展了群组聊天。本文从业务角度出发,分析了IMS呈现的可扩展性,设计了基于IMS呈现的社交管理系统的架构和功能实体,详细阐述了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点,并实现了系统与媒体的接口,最后以单个用户操作、一对一好友操作和群组操作为例,具体实现了相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3GPP提出的IMS用于提供各种实时多媒体业务,未来的实时多媒体服务将以视频、音频以及视频、音频的混合为主,对于实时性和延迟的要求很高,需要E2E的QOS的支持。文章分析了现有的IMS的QOS机制的实现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策略的E2EQOS机制。新的机制主要实现了IMS中的各个层次间的相互协作、SIP协议的扩展和PDF功能的改进,实现了对多媒体业务实时性的提高并且缩短了延迟。  相似文献   

18.
DeviceNet智能节点的开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洪悦  钱晓龙 《控制工程》2003,10(2):118-120
DeviceNet是基于CAN技术的开放型低成本高性能的通信网络,它已成为IEC标准与欧洲标准,以智能开关为例,提出了DeviceNet产品的开发方案,设计出了DesviceNet节点的硬件电路,建立了其对象模型,讨论了各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对象实例和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及产生的行为,同时阐述了软件实现的方法,并通过对智能开关的测试,证明了此开发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电话交换系统中设计IMS接入网关以解决目前将语音应用接入到CM-IMS网络中等问题,其中设计接入网关的智能路由支持在IP或TDM中继故障后自动重选,根据实际需求配置中继选路的策略以达到局间通信的可靠性和费用最低的要求。介绍了IMS接入网关的应用及研究现状,阐述Asterisk的具体情况,描述了IMS接入网关智能路由的功能,并给出智能路由的详细设计,路由的属性及数据结构的定义,最后结合 Asterisk 开源项目,实现了智能路由的功能,通过实验成功验证了智能路由按费率、优先级、轮转策略选择中继及号码变换的功能,达到了通信的可靠性及低费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Na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happens in flexible ways and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users’ situation (such as communication tools available, user’s location, and user’s preferences). This situation or context information is seldom used to initiate communication sessions among users. Current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 indifferent about users’ context, often require time consuming manual configurations and often result in conferencing tools not being easily accessible when needed. This leads to lower adoption of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IMS SIP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essions allow users to access the session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contact (home, office, etc.), however, IMS still requires a prior knowledge of all SIP components that might be used in a SIP session. Furthermore, IMS makes limited use of context information (mainly user-defined availability).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our research approach combines techniques from pervasive computing with IMS networking principles to facilitate compositions of communication sessions based on users’ context. We propose a platform and APIs for pervasiv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support to allow greater intelligence in IMS applications. We additionally provide mechanisms for IMS applications to apply their intelligence to the configuration of physical devices and web resources used to set up a conference. The innovation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1) A new standard for intelligent IMS-based conferencing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nterfaces (APIs) for a platfor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3) An architecture for a pervasive IMS platform.
Kevin Doolin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