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共工程体系,将在2001年建成具有显防洪减淤作用的小浪底水库。在简要分析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民政部和小氏水库的防洪减淤作用的基础上,从河防工程情况和河道特性出发,指出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共仍存在诸多问题,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当前的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堤防仍有决口的可能。通过对防洪工程现状、决口形式及可能洪泛区淹没损失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黄河一旦决口应采取“裹”、“拦”、“分”、“导”、“堵”、“围”等综合措施,以有效地减少洪水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的黄河下游防洪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将在2001年建成具有显著防洪减淤作用的小浪底水库。在简要分析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情况和小浪底水库的防洪减淤作用的基础上,从河防工程情况和河道特性出发,指出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仍存在诸多问题,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4.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尽管有效解决了库区以上特大洪水的威胁,减轻了下游防洪负担,但小花间无工程控制区2.7万km2的流域面积内产生的洪水仍不能被有效控制,黄河下游防洪威胁依然存在;此外,长期以来黄河下游防洪体系建立在牺牲沁河下游右岸局部利益的基础上,使得下游防洪一直处于被动防洪的地位。河口村水库建成生效后,不仅将改变沁河下游被动的防洪局面,而且还将进一步减轻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在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黄河下游防凌防洪的形势,根据南北展宽工程存在的堤身质量差、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老化以及展宽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按照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和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要求,认为应取消南北展宽工程分凌、分洪区地位。南北展宽工程取消分凌、分洪任务后,展宽堤应由黄河防汛主管部门管理,展宽堤上排灌闸等穿堤建筑物可移交地方水利部门继续管理。  相似文献   

6.
张素平  丁大发 《人民黄河》1999,21(10):12-13
黄河下游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当前的黄河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堤防仍有决口的可能,通过对防洪工程现状、决口形式及可能洪泛区淹没损失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黄河一旦决口应采取“裹”、“拦”、“分”、“导”、“堵”、“围”等综合措施,以有铲地减少洪水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陆浑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防洪安全直接关系着伊河下游乃至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根据水库工程实际情况总结出可能出现管涌、滑坡、崩塌、超标准洪水的险情并制定出抢险措施,防止和减轻汛期洪水对下游沿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分析及减灾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漫滩灾害频发,作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洪水风险分析对于指导黄河下游滩区实施防洪减灾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黄河下游滩区呈现“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及下游洪水泥沙含量大的特点,采用基于GIS的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分量级计算相关洪水风险信息。根据洪水风险分析结果,制定滩区居民迁安救护方案,编制了不同量级洪水淹没下的滩区洪水风险图,增强滩区居民风险意识及应急避险撤退能力。提出了相关减灾应对措施,有着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位于三门峡下游130km,是黄河干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水库,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的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6.5亿m3,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该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堤防防洪标准由建库前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防洪形势明显改观。但是,在下游防洪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治黄工作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1黄河下游基本情况1.1防洪形势建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国家对黄河下游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工程抗洪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由于黄河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河南黄河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由于黄河多泥沙的特性和特殊的自然条件,黄河下游河道在历史上决口频繁。人民治黄50年来,黄河下游的防洪减灾措施确保了黄淮海太平原的安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采用“实际发生年法”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减免大堤决口、减少滩地淹没、减少凌汛决口及河道淤积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另3400.1、65.8、120.0、45.0亿元,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  相似文献   

12.
1996的漏期黄河,渭河下游出现了中常洪水,花园口和华县的洪峰流量分别为7600,3450m^3/s,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造成严重的灾害。通过现场查勘和初步分析,认为中常洪水出现历史最高水位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连续枯水,造成河槽严重淤积,过洪能力大大降低所致,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3.
黄河河口治理及其对下游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尚池 《人民黄河》1995,17(11):13-19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走河以来的冲淤变化和学业特点;针对黄河河口地区的治理现状,指出目前河口地区的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在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条走河流路情况的基础上,认为现行流路可再延伸10-15km才达到改前的状况,时间大约需要7-10年。同时强调指出,鉴于目前清水沟流路主槽淤积严重,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建设还很不完善,一旦遇较大洪水就有提前改走北汊的可能,甚至会出现南北分股南北多股分流  相似文献   

14.
黄河防凌工作50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河冰凌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持续时间长,产生的灾害有时更甚于暴雨洪水。人民治黄以来,经过50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黄河防凌体系.以干流水库、堤防、分凌工程组成的工程体系,是防凌体系的主体;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人民防凌队伍、冰情测报预报和防凌调度系统、分凌区管理等,是防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来,对黄河冰凌运行规律、水库防凌调度及防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为做好黄河防凌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后,小浪底等干流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为黄河的防凌安全提供更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黄河防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民治黄50年来,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保证了下游为大汛的安全。但在保证安澜同时,河床仍继续淤积抬高,大堤越加越高,环境致灾因素有了新的变化,河道致灾因素也在不断积累,非工程防洪措施还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目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增加对黄河治理的投入,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修建的生产堤,对保护滩区农业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生产堤的存在,缩窄了河道的过洪断面,削弱了河道滞洪排洪能力,使同流量洪水水位抬高,洪峰流量沿程衰减量变小,洪水传播的时间缩短,严重影响了下游水文报的精度,给防洪决策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彻底破除黄河下游滩区存在的生产堤。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伊洛河洪水的特性及危害,指出了存在的伊洛河上中游控制性工程能力不足、对黄河下游造成的防洪压力大等问题,分析了伊洛河各级洪水对黄河干流的顶托情况、对黄河干流入汇口河势的影响以及对黄河干流河道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①尽快编制并提请审批《伊洛河中下游防洪规划》,对伊洛河中下游进行全面治理;②在伊洛河上中游干流或支流上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尽快明确伊洛河堤防优先加固的堤段及标准;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伊洛河流域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⑤对入黄口利用透水桩坝进行整治,在入黄口设置观测断面;⑥明确伊洛河干流发生大洪水时橡胶坝的塌坝运用原则;⑦由流域机构统一管理伊洛河防洪建设与治理工作;⑧继续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下游河道行洪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东省东明县高村河段在黄河下游河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世纪90年代,由于黄河下游持续小水高沙,低水期延长,主槽发生严重的淤积,河道行洪能力明显下降.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小浪底水库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使该河段主河槽泥沙得到有效的冲刷,仅2003年5月至12月,山东河道(高村至汊2)主槽冲刷就达11756万m3,冲刷厚度0.23m,行洪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多沙河流横断面调整及其对排洪和输沙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祥俊  宋根培 《人民黄河》1997,19(8):14-17,37
多沙河流输沙能力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河槽横断面的调整。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过后,使游荡型河段河槽宽深比大幅度减少,从而提高了同流量的输沙能力,但因此使排洪能力大幅度下降。频繁出现的高含沙洪水异常高水位证明,断面缩窄比前期河床淤高对洪水位的影响更大。为了解决排洪与输沙的矛盾,建议排江与输沙分道,即尽可能地将高含沙水流徙用干流水库拦蓄,再用明渠向两岸高浓度输沙放淤,而河道只输送低含沙水流入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