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以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质性研究,探讨寒地城市冬季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归纳出功能、身体感知、空间环境、空间规划、差异化因素5个主范畴及13个范畴。进而进行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空间环境类影响因子对寒地城市儿童冬季户外活动满意度的影响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各影响因子权重。最后以提升寒地城市儿童户外活动满意度为出发点,以气候应对为首要原则,从儿童活动内容、儿童身体感知和户外环境品质视角提出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寒地居住小区中,冬季由于气温比较低、适合冬季的景观设施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居民冬季几乎没有户外活动。如何将雪资源就地在住宅小区内利用,塑造具有寒地城市特点的居住区冬季景观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对寒地居住小区雪资源利用下的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机动化出行频率大幅上涨,机动化交通与慢行交通、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著。寒地水网地区由于受到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掣肘,其绿色发展方式仍处在探索阶段;而慢行系统的建设对于提高城镇空间活力、彰显地方特色、持续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从寒地水网小城镇特征研究出发,根据水网与城镇关系,将寒地水网小城镇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对每种类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相似文献   

4.
居住区公共空间是生态住区设计的重要方面,公共空间的冬季适宜性对寒地城市居住区有更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寒地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日照环境特征及现状问题的总结和剖析,选取典型寒地城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和环境模拟软件,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特定时间段物理环境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合空间分析和使用人群的活动特征,对方案重新思考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公共空间更具冬季适应性,并较好的契合寒地城市居民的活动特征。本文初步探讨数字模拟在寒地小城镇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一种将空间句法和环境模拟相结合的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屋顶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冬季为背景,对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在雪的处理、植物的选择、屋顶设施设备的设计以及屋顶空间利用形式方面对屋顶空间冬季景象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意图提高东北城市屋顶空间冬季的使用率,提供给居民惬意的冬季户外活动体验,打造富有寒地特色的屋顶空间景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慢生活"的追求,步行空间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与人类紧密相关的空间,而寒地城市的步行空间存在着如不成网络化、缺乏人性化、形态单一、规划管理不同步以及实施策略层面引导较少等不同程度的缺陷、问题。通过室内化步行空间的建设,以期达到方便寒地城市居民冬季出行、提升城市的步行品质、凸显寒地城市特色以及提高冬季经济效益的效果,对于当前提升寒地城市的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并希望能够为我国寒地城市步行空间的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绿道突破了"块状"休憩地的想象空间,将分散的公共空间串联形成"线状",是提升城镇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有效手段。我国绿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绿道规划以满足人群穿行的交通性和对城镇空间的生态修复性为主要特征,在绿道建设中融合地域历史文化创新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上海市江桥镇的绿道规划设计为案例,探讨基于文化创新视角的绿道规划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设计出发,分析了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及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探讨了小城镇居民对环境的基本需要,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及领域空间的关系,从而对小城镇居住外环境一些设计要素居住外环境空闻、小品设计等的设计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新时期小城镇工业用地的有效利用为目标,结合用地条件及所承载的企业,进行空间绩效评价,探索在"产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视角下小城镇工业用地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采用熵值TOPSIS法对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的空间绩效进行计算,并解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案例城镇存在着"外部规模、内部规模、片区均质和滞后松散"四种不同的工业用地使用类型;透过熵权值的比较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度、产业关联度与产业规模是案例城镇工业用地空间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产业的转型升级探讨工业用地有效利用的针对性措施,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2,28(6):5-11
以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为背景,基于过去20年城镇绿地规划的经验与新近的项目实践,面向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了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中的骨架作用,提出城镇"生态—文化区核心区"(ECD)概念,其空间形态以"点""带"呈现,"点""带"结合构成了ECD城镇绿地网络空间,其中,作为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的新形态,绿道将发挥必不可少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居民户外体力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其接近度被认为与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有直接关系,靠近绿道等绿色空间居住的居民参与体力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本文以广州市一条典型滨江城市绿道为例,对比了不同接近度下(家到绿道距离)低、中、高强度体力行为的活动水平,探讨了绿道接近度对使用者体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近度对低强度的散步行为影响显著,靠近绿道的使用者散步的水平要高于较远者;而对中、高强度的体力行为,接近度影响的显著性不明显。整体上,虽然结果没有充分表明距离绿道较近使用者的体力活动水平比较远者高,但证明了绿道建设对增加居民户外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越靠近绿道的居民受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茶文化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茶,茶馆,在四川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受潮湿多雾,日照时间短的气候影响,虽然在川西地区的城市里,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出现纯粹封闭在室内的茶馆,古镇中的茶馆仍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各种建筑形式,来使得茶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得以体现:有的是直接利用庭院或滨水区域、屋顶平台等室外空间;有的利用传统的檐廊、凉厅子等半室外空间;有的则是采用巴蜀地区一种独特的过渡空间形式——"无墙之室"来达到似内而外的空间效果。茶馆作为川西地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在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对川西地区古镇中的这些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的研究,既是回顾历史,也是对当代四川茶馆的外部空间设计提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绿地规划设计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营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北京总后幼儿园为例,探讨北京地区幼儿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现状及问题。从景观专业出发,侧重儿童感受,提出"幼儿园绿地与活动区域整合设计"理念。结合北京地区特点,从绿地空间分类、种植方式、植物品种选择等方面总结幼儿园绿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手法,将整合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运用到北京地区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小学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以"交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交流活动有机结合。本设计通过合理整合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建筑功能布局、有序组织室内外空间,达到了"以人为本、促进交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地区小城镇住宅节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年冬天对北方地区多个小城镇的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试及调查问卷为依据,描述了当前小城镇在室内热环境方面的现状及冬季采暖能耗情况,并利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对小城镇住宅进行节能改造的措施,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6.
周敏 《山西建筑》2011,37(24):26-27
以武汉滨江绿道网规划为例,系统探究了武汉沿江绿道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在"绿道"理念指导下的相应指导性意见,从而有利于我国沿江城市的"绿道"规划及建设。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城市的多目标绿道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洁  李泽 《城市规划》2013,37(5):67-73
多功能的公园连接道系统是新加坡应对人口剧增和城市化加剧、建设"花园里的城市"的重要规划举措。该绿道网络规划着眼于充分利用排水道缓冲区、车行道保留区等低效土地,增进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绿色开敞空间的可达性和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宜居品质及热带花园城市形象。采用土地划拨和借用两种方式,强调实用性及灵活性。通过成立跨部门合作的专门工作委员会,高效解决技术及执法问题。绿道规划及景观设计注重寻求休闲娱乐、自然生态保护、公众教育和社会凝聚力等多目标的平衡。在实施中,加强同各方利益相关者和社区居民的合作,通过先期试验性工程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这些经验可供我国高密度城市规划和建设绿道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区规划发展迅速,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通过观察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现状提出一系列现实的设计问题,分析了此类空间在可感知性设计上的优良缺失,指出户外活动空间应当给使用者最安全、可达、参与感强的感知体验。  相似文献   

19.
梳理了美国绿道从公园道到开放空间系统再到绿道的演进路径及其经济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美国绿道规划建设实践中网络化的线路布局、生态化的建设手段、系统化的交通衔接、人性化的设施配套、多样化的功能开发等规划建设策略,以及制定规范化的配套法案,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推进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推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等保障绿道建设实施和长久运营的管理维护机制,以期对我国绿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在理念和方法上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20.
冷泠  周铁军  王雪松 《新建筑》2011,(4):130-133
通过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实地调研。在对村镇保护规划与破坏现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保护预警的基本要素,并结合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和村镇外部空间的成因,确定构成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保护预警的要素体系,为保护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