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下穿隧道的施工会对附近既有隧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CD法是一种能够很好控制掌子面变形的施工方法。基于此,文章以重庆三环高速明月山公路隧道下穿沪蓉铁路排花洞既有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FLAC 3D软件对既有隧道在新建隧道采用CD法施工时在不同阶段的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及分析,验证了依托工程中既有隧道在新建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安全性,为类似隧道工程的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新九燕山隧道实际情况,在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建舣线隧道下穿既有单线铁路隧道的施工技术方案及监控量测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施工中采用φ108mm 大管棚与φ42mm 小导管结合的超前预支护措施,并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制定了合理的爆破参数.介绍了监测点的布置与量测频率的选择.在施工中根据监...  相似文献   

3.
以新岭隧道拓宽工程爆破开挖为背景,运用现场监测等方法,分析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运营隧道驾乘人员的影响,确保既有隧道运营的安全性,并对新建隧道爆破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新建隧道爆破施工控制标准应考虑爆破对驾乘人员的心理影响;高龄驾乘人员更容易受到爆破施工的影响;随着单段药量的增加,爆破施工对驾乘人员的影响亦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4.
沈广辉 《工程质量》2010,28(7):19-20,24
介绍了某临近既有营业线隧道的新建铁路隧道爆破施工技术。在新建隧道开挖爆破施工中,为确保既有营业线的运营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讨论了开挖爆破施工方案,并根据安全技术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铁路双线立体交叉隧道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围岩级别条件下既有隧道受新建隧道施工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多种净距、多种围岩条件和上跨及下穿既有隧道的工序下的力学模型,通过对48种工况下既有隧道底板变形计算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出了既有隧道围岩与道床变形预测公式,根据现有高速铁路运营期间允许的道床变形标准,对既有隧道运营不受影响的最小净距给出了建议值。同时对既有隧道围岩压力受新建隧道施工影响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围岩压力变化幅度为评价准则,对铁路双线立交隧道间相互影响的净距临界值给出了推荐值。研究发现,新建隧道上跨的修建形式与下穿相比,对既有隧道影响略小。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新建羊子岭隧道上跨既有襄渝铁路二线羊子岭隧道的工程实际,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模拟分析了新建隧道上跨既有铁路隧道施工时围岩与隧道结构变形及内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铁路隧道结构安全;新建公路隧道技术方案合理可行。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辉 《江西建材》2022,(4):260-261,266
文中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上下交叉穿越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并对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研究,以保证新建工程隧道在邻近既有隧道施工时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减轻或避免影响既有高铁隧道的结构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
易世刚 《山西建筑》2012,(23):206-207
针对如何确保新建隧道的施工尽可能少的影响既有隧道运营安全这一课题,以新建宁德白马港铁路支线天池山隧道与已建成通车的杭深铁路天池山隧道为例,分析其工程特点,列举相关工程措施,描述相应施工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谭敏 《建筑技术》2023,(15):1857-1859
为了保证新建隧道长距离平行近接既有地铁的安全施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某工程的主要风险,并比选了不同注浆方案综合效果,结合现场监测对拟定的加固措施进行的验证,结果表明:(1)对于新建隧道近接侧穿运营地铁工程:近接风险(S 1)>自身风险(S 2)>工程地质(S 3)≈水文地质(S 4),即施工中应首先考虑近接施工对于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影响,其次是施工自身风险。(2)3种方案的综合效果:注浆2 m方案>注浆3 m方案>注浆4 m方案,推荐该工程采用注浆2 m的加固方案。(3)现场采用深孔注浆加固方案后,新建隧道安全施工通过该区域,既有运营隧道监测指标均小于安全阈值。优选出的控制措施保障了长距离平行近接施工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复线工程施工对既有隧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问题,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下穿隧道的二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线的影响作用。通过对新建隧道开挖前、后既有隧道的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新建隧道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占颂嵩  王俊峰 《山西建筑》2009,35(18):320-322
依据上海市地铁新一轮发展的特点,以上海市地铁M10线沙泾港桥段的盾构穿越桥梁基础工程为背景,提出了地基加固和托换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最后给出了适合沙泾港桥处盾构穿桩工程问题的托换施工的初步解决方案,为今后遇到该类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更经济、省时、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张金锋 《山西建筑》2011,37(12):103-105
结合西康铁路二线实际情况,通过对既有线隧道进行安全监测和防护,优化施工方案,使新建隧道安全快速通过了既有线隧道加固段,从而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龚文平  王明远 《山西建筑》2011,37(33):235-236
针对目前国内城市地铁隧道建设热潮,为了确保地铁隧道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寿命周期的工程安全,对城市地铁隧道全寿命周期工程风险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制定风险处理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核心城区下防空地下室众多,为了解决地面交通的拥堵问题,需对既有人防隧道进行扩建改造,以满足设计要求。本文以重庆解放碑地下停车系统工程K0+550~+635段利用原人防隧道扩挖明洞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逆作法从现状人防隧道路面向下扩挖明洞的设计方案,利用有限元数值技术模拟改造扩挖施工过程,分析明洞施工引起的既有人防隧道的结构内力、安全系数和围岩的变形情况,验证了设计方案中的逆作法施工步序对既有人防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逆作法向下扩挖明洞的施工过程中,既有人防隧道衬砌结构处于安全状态,该改造扩挖明洞设计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既有地下结构的改造和扩建日益增多,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复杂,近接建筑物多,施工过程中易对既有建构筑物造成影响。以重庆解放碑地下停车系统工程下穿银座商场主通道下的新建电力隧道为工程背景,提出从现状人防结构路面下开挖电力隧道的设计方案,经过现场检测得到人防结构现状参数,结合有限元数值技术模拟电力隧道施工过程,分析电力隧道开挖施工引起的既有人防结构及近接建筑物基础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各个施工阶段,既有人防结构及近接建筑物处于稳定状态,该新建电力隧道设计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6.
尹森  武美芳 《山西建筑》2009,35(15):322-323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既有线隧道换底整治施工技术措施,指出该施工工艺利用有限的作业时间,通过逐步优化施工方案,完善各种技术措施,保证了营业线的施工安全、快捷、高效。  相似文献   

17.
新建隧道施工对近接隧道的影响,一直是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但现阶段对此还没有一致的认识。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建隧道施工对近接隧道影响机理,设计了能够模拟隧道分步开挖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并用该试验装置进行了砂土地层中新建隧道施工引起近接水平平行隧道位移的试验研究。试验重点研究了两平行隧道间净距、埋深对既有隧道位移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了既有隧道拱顶和靠近新建隧道一侧拱腰部位的位移发展规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新建隧道开挖会对既有平行隧道结构产生侧向挤压效应,隧道埋深和净距对既有隧道的位移都有影响,但隧道间净距变化对位移量的影响更大。当隧道间净距大于2倍隧道直径时,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水平平行隧道位移的影响非常小。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地层中近距离平行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隧道洞口段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隧道的安全进洞及今后的安全运营。以黄衢南高速公路蕉坞隧道洞口设计施工为例,探讨了半明半暗施工方法的特点及其对隧道洞口稳定性的影响。介绍了半明半暗法隧道进洞方案在蕉坞隧道中的具体施工步骤。为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最终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了"半明半暗"法进洞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其工程经验对今后类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软土地层中浅埋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近距离平行隧道的影响,以上海人民路越江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方法对南线隧道施工引起北线隧道的变形和洞周土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建隧道施工会使既有隧道侧向受压,引起既有隧道拱腰部位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拱顶及仰拱部位产生较大的张拉变形。新建隧道掘进过程中,既有隧道周围土压力经历增加、减小和趋于稳定三个状态。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此外,数值计算还有效弥补了现场实测在土体位移分布和土体塑性区形成方面的不足,计算结果表明受新建隧道施工影响,既有隧道周围地层位移和塑性区范围都有增加。研究结果可以为浅埋大直径近距离越江盾构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