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德国巧克力工厂采用的焙炒新工艺。并和旧式焙炒工艺进行了对比。最后对焙炒时可可豆风味的变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PDAT反应器     
1.引言 PDAT反应器是在生产巧克力制品中用于处理可可液块的设备,为可可液块前处理的最新技,是集巴氏杀菌(pasteurizing)、脱酸(De—acidifying)、碱化(Alka-lizing)、综合处理(Treating)为一起的反应器。 可可焙炒的方式有可可豆焙炒、可可豆肉焙炒或可可膏的焙炒,一般认为主要是为了增香,其实质是找出和应用最适当的可可原料的热处理方法。可可液块的焙炒已被认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焙炒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化学研究发现,在巧克力制作过程中加入一种磷脂分子,就有可能无需调温这种复杂的工序,制作出优质巧克力。这种方法有望简化当前的巧克力加工工艺。人们熟悉的巧克力,是将经过发酵、干燥和焙炒之后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会产生浓郁而独特的香味。巧克力的品质是巧克力的"生命",一块优质的巧克力,其品质包括口感、光泽度、脆度、融化行为等,而这些都取决于可可脂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正>5.6可可多酚5.6.1可可多酚主要成分可可豆系为巧克力、可可浆、可可粉等制品原料,经发酵、焙炒、粉碎、压榨而得可可液块,为生产巧克力原料。可可豆含多酚总量为3.0%~5.2%,在可可液块中含2.0%~4.5%,在普通奶油巧克力中含0.5%~O.8%;其中主要成分有儿茶素,表儿茶素等黄酮类物质,和由儿茶素、表儿茶素等缩合而成2~4聚体,其余尚有配糖体等形式,见图99。可可多酚与以儿茶素为主的绿茶多酚不同,而与以聚花色素为主红葡萄酒和  相似文献   

5.
可可豆加工习惯上是先将可可豆在93°~138℃温度焙炒1/4~2小时到核仁脱水绉缩离开先壁为度。此时可可豆水分减少到2.5~4.0%。然后把豆壳破碎并通过气动分级法使之同核仁分开。核仁容易破碎成有角的细粒,称做可可豆碎片,再用各种方  相似文献   

6.
黄本立 《食品科学》1981,2(1):55-51
可可豆加工习惯上是先将可可豆在93~138℃温度焙炒1/4~2小时到核仁脱水绉缩离开壳壁为度。此时可可豆水分减少到2.5~4.0%。然后将豆壳破碎并通过气动分离法使之同核仁分开。核仁容易破碎成有细角的小粒,称做可可豆碎片,再用各种方法将它制成  相似文献   

7.
巧克力的制造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巧克力是由“CHOCOLATE”音译过来,主要原料为可可豆。早在16~17世纪,英国人已懂得将可可豆制成固体食品。荷兰人在1828年,已从可可豆中榨取可可脂,以及制造可可粉。到1879年,瑞士人更将可可粉加工成风靡欧洲的巧克力。中国在60年代才开始有巧克力的生产,至70年代,巧克力行业虽然已发展成具有少量产品出口的能力,但生产规模依然很小,到90年代才出现属于自己品牌的高级巧克力产品。  相似文献   

8.
可可液块的前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可可液块(cocoa liquor)也称可可料(cocoa mass)或苦料(bitter mass)。可可豆经焙炒去壳分离出来的豆肉经过研磨而成的酱体就是可可液块。它在温热状态具有流体的特性,冷却后凝固成块,故名液块。可可液块呈褐棕色,香气浓郁并具苦涩味,通常含有脂肪56%、蛋白质12%、碳水化合物18%及少量有机酸、水分等,是一种复杂的多相体系,它具有浓悬浮体的塑性特性,即具有屈服应力剪切稀化的特征。 本研究分步模似PDAT的方法,进行可可液块的前处理,即巴氏杀菌、碱化、脱酸、增香、焙炒等工序,通过实验来考察整个加工工艺的先进性。并将按上述工序处理过的可可液块与未经处理的液块制成的巧克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食品工业》1997,(12):32-32,34
<正> 在巧克力的制造中,可可豆的加工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要生产高质量的巧克力产品,其原料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此外,巧克力填料的制备和巧克力的制造工序,也是不可忽视的。凡此种种,均在要求采用先进而优质的生产技术。世界各地的食品生产设备供应商均深明这个道理,于是不断钻研新的生产科技。下文将就可可豆处理、巧克力制造及其填料制备过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梁心声 《食品科学》1987,8(10):21-25
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糖果也在向高档次发展,巧克力以其特有的色香味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作为巧克力主要原料的可可豆,全世界的年产量只有180万吨左右,困此价格相当昂贵。而且90%以上的可可豆产于非洲和中南美洲,我国产量很小,绝大部分的可可豆原料依赖进口。因此应尽量使用先进的技术加工可可豆,以提高其质量和得率。  相似文献   

11.
正1.代可可脂巧克力与巧克力有何不同大家印象中的传统巧克力都是用可可脂做的,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代可可脂巧克力?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按照我国标准规定,巧克力是以可可制品和(或)白砂糖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产品,这里的可可制品就是可可豆做成的含有可可脂、可可块等的原料。可可脂其实就是可可豆中的脂肪。  相似文献   

12.
胡蓉 《四川烹饪》2002,(5):28-29
一、巧克力的发展史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热带植物可可的果实可可豆磨成粉后,再加入糖和香料等制成的。巧克力带有浓郁的香味,用它可以制作出各种糖、糕点以及冰激凌等。但是,最初的巧克力并不用来制作糖果、糕点和冰激凌。大约距今700年前,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将可可豆烘烤后碾碎,再加入胡椒粉、香料、玉米粉和水,制成了一种饮料来饮用,这就是最初的巧克力。哥伦布是第一个发现可可豆和巧克力的欧洲人,但他本人对此却不感兴趣。后来西班牙探险家科特兹在饮用了巧克力饮料后,精神大振,因此便认为这种饮料可以…  相似文献   

13.
<正>9月5日,在继黑巧克力和牛奶巧克力之后的第三种——白巧克力问世80年后,世界领先的高品质巧克力和可可产品制造商百乐嘉利宝揭晓了巧克力的第四种形态——由红宝石可可豆制成的"红宝石"巧克力。当日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独家发布会中,红宝石巧克力惊艳亮相。红宝石巧克力味道浓郁,有着鲜艳的红色色泽。红宝石可可豆的独特之处在于新鲜的浆果  相似文献   

14.
<正> 巧克力是采用可可果仁,经焙炒后除去外皮及胚芽所余的果仁粒,将之磨成细粉,再添加砂糖、油脂和奶粉或炼乳制造而成的。配料的细化精炼,是巧克力制造的一个重要步骤。由于传统精炼工艺存在高耗能、需时较长、成本昂贵,以及制成的巧克力脂肪含量较低等弊病,于是市场上便出现了新式的连续式和半连续式巧克力精炼工艺。  相似文献   

15.
德曼 《中国食品》2001,(11):6-36
第一个发现巧克力的人,据说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502年哥伦布从美洲胜利返回后,将一批奇妙的珍宝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其中,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豆子,不很显眼,它们就是可可豆。赋予巧克力独特魅力的成分正是可可豆。可可豆(Cocao)原产于南美洲,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大多数人对于可可这种食品一无所知。但那时中美洲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食用这种食品的历史已长达几千年。他们不仅把可可豆作为食物,而且还把它作为传统药品。欧洲权威杂志研究表明:中美洲人和欧洲人在历史上对可可及巧克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焙炒条件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白芝麻为原料,研究了焙炒温度和焙炒时间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焙炒温度提高和焙炒时间延长,芝麻油色泽加深、过氧化值升高,而酸值有所降低;芝麻油中生育酚和芝麻素含量降低,芝麻酚含量略有增高,芝麻油的氧化稳定性提高;芝麻油香味增强。可见芝麻香油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焙炒对芝麻油香味和氧化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为了减轻芝麻香油的色泽和过氧化值,最好控制其焙炒条件不超过150℃和20~30min。即使要生产香味更浓的芝麻油,其焙炒条件也不要超过200℃和30min。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方法,分析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挥发性风味物质,旨在比较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建立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样品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实现较好分离,在留胚米所有焙炒阶段的4个样品中共检测出61种风味化合物。醛类物质、酯类物质和杂环类化合物对焙炒留胚米的特征性风味贡献较大,醇类和酮类化合物对焙炒留胚米的特征性香气成分也有一定贡献。不同焙炒程度的留胚米香气种类与含量都具有明显差异。PCA表明,留胚米不同焙炒程度挥发性风味成分GC-IMS呈现出一定差异,两个PC累计贡献率达到94%,说明基于GC-IMS技术可以成功建立不同焙炒程度留胚米样品的风味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8.
孙洪洲 《烹调知识》2005,(10):11-11
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豆,它来自可可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梧桐小乔木。  相似文献   

19.
电加热转筒焙炒对不同工艺生产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芝麻为原料,研究电加热转筒焙炒条件对水代、螺旋压榨和液压3种工艺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条件对不同工艺芝麻油品质影响趋势一致且影响显著,由于加工工艺的相似性螺旋压榨和液压芝麻油的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焙炒温度较低(170~180℃)时芝麻油的色泽变化不显著,而高于180℃时红值逐渐增加;水代芝麻油的酸值明显高于螺旋压榨和液压芝麻油的;过氧化值随焙炒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诱导时间随焙炒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综合焙炒对不同工艺芝麻油品质的影响,比较好的焙炒条件是投料焙炒温度200℃,焙炒25~30min。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了花生仁在焙炒过程中,焙炒温度、焙炒时间对浓香花生油中苯并芘的产生及其对产品营养物质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焙炒温度和焙炒时间,得到浓香花生油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