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中共轨内压力的动态波动会直接影响燃油喷射系统的喷油规律.运用AVL公司的HYDSIM软件建立了高压共轨喷射系统模型,以稳定共轨管内的压力为出发点,设定平均压力波动量、试验差值和瞬态压力波动率3个参数,分析了高压共轨系统共轨管的容积、压力和共轨管长径比对共轨内压力波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仇滔  冯祥  雷艳  代贺飞  徐慧  张传霞 《兵工学报》2015,36(5):777-780
柴油机高压燃油系统中,喷油器内部燃油的高速流动易导致喷孔内部出现空化,从而影响喷油特性。为了研究喷油器的进出口压力对燃油在喷嘴里的流动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出口压力可调的试验装置,针对高压共轨喷油器进行了不同出口压力下的喷油规律测量,研究了出口压力对喷油率的影响。试验发现:由于进出口压力差很大,喷嘴内部为空化流动;空化流动时,当入口压力不变时,改变出口背压,喷油率不变化,流动出现阻塞现象;出现空化后,增加出口压力,流量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装甲车用发动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基本结构、研制原理、喷油量、喷油压力调节及喷油参数设计.事实表明,技术趋于成熟的发动机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燃油喷射系统.该喷油系统可自由选择预喷射和主喷射的始点、高压油压力;增强喷油及复喷油能力;它还能降低燃油噪音,减少油耗.  相似文献   

4.
利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AMESIM软件建立电控单体泵燃油系统一维液力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对不同高压油管结构参数的燃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分析高压油管长度、内径及内壁粗糙度对单体泵供油压力、喷油压力及循环喷油量等燃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油管结构变化引起系统高压容积、流通阻力、节流损失、流动损耗的综合作用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原因,油管长度过长或内径过小会引起系统性能不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5.
仇滔  刘天翔  安晓东  雷艳  代贺飞 《兵工学报》2017,38(10):2069-2074
高压共轨喷油器的针阀运动规律直接决定了喷油规律和雾化效果,决定针阀运动规律的因素对改进喷油器结构以及提升雾化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自行搭建了高压共轨喷油器仿真模型;该计算模型对喷油器的控制油路中进出油节流孔和球阀区域处,有空化和无空化两个阶段的流量系数进行了优化;结合喷油器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研究了喷油器针阀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针阀开启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开启缓慢,第2阶段开启迅速,针阀关闭过程只有1个阶段;导致针阀开启过程出现2个阶段是由于喷油器控制室内泄油过程的节流位置由球阀开启处转到了回油节流孔;针阀关闭过程为1个阶段是由于球阀与阀座形成的间隙对控制室内回油过程起主要节流作用;轨压主要对针阀开启第2阶段有影响,而对针阀开启第1阶段与关闭阶段影响很小;随着轨压的升高,针阀开启第2阶段开启速度加快,当轨压达到一定值时,针阀开启第2阶段不再变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传统电磁阀作为电控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执行元件的不足,设计出了双电磁铁驱动的新型电磁阀.从结构、原理上提高了电磁阀的响应速度.采用ANSYS软件分析了不同铁芯材料的磁场分布,从而优选出理想的铁芯材料,为电磁阀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KBE方法进行了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测试平台智能化设计,实现了对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部件的控制和数据的采集,通过不同轨压和转速下,高压油泵扭矩和流量特性测试实验验证了本测试系统的正确性.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标定和优化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调压阀是高压共轨系统轨压控制的核心元件,调压阀的设计结果关系到整个系统油压的波动性及响应性.从比例电磁阀的设计步骤入手,设计了调压阀.采用ANSYS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表明,调压阀的设计结果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柴油机喷油器喷孔积碳大小及分布特点,建立了喷孔积碳条件下的内部流动模型,利用流体体积法计算了喷孔积碳对内部流动的影响。耦合内部流动计算结果,结合KH-ACT喷雾破碎模型,建立了定容喷雾模型,计算了喷孔积碳对喷雾特性的影响。利用喷油泵试验台架,通过喷油规律试验、喷雾试验对内部流动模型以及喷雾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喷孔内部积碳导致喷孔内部流动速度减小、空化效应减弱,造成喷雾贯穿距减小、索特平均直径减小;喷孔出口积碳导致喷孔内部流动速度增加、空化效应增强,但对喷雾贯穿距影响较小,索特平均直径在喷射初期有所增大,喷射后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运行时轨压波动信号波动较大且非线性特征较为明显,使其故障诊断较为困难。针对高压共轨系统轨压信号状态参数难以提取与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支持向量机(SVM)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EEMD将轨压信号分解为一系列固有模态函数,利用过零率曲线确定的特征提取准则提取本征模态函数中的特征值。将提取的特征值输入SVM中进行故障类型的诊断。通过AME Sim软件仿真实验获得轨压信号,对比7种不 同的特征值选择方法,最终选取能量特征值构建特征值向量并进行识别和诊断结果分析,以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EEMD—SVM的高压共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对6种不同的运行状态进行状态识别,平均故障诊断正确率可达96.11%。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轮胎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及冰路面抗滑性能,将石墨烯作为车辆轮胎胎面增强体材料,进行了石墨烯增强车辆轮胎胎面配方及制备工艺设计,对石墨烯不同含量下的胎面拉伸强度、撕裂强度、100%定伸应力、300%定伸应力、耐磨指数等物理机械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石墨烯强化后的车辆轮胎进行了冰路面抗滑性能实车试验,获得了不同质量分数下的石墨烯增强材料对车辆轮胎胎面的性能影响规律,并应用分子链滑动理论对石墨烯强化车辆轮胎胎面橡胶机理进行了分析.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当石墨烯质量分数约为7%左右,对车辆轮胎胎面橡胶的性能强化效果较为理想,其主要物理机械力学性能指标良好,车辆轮胎的耐磨性能和抗滑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单一变量法易忽略参变量的耦合特性及单一工况法忽视复杂驾驶工况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维环模型的轮胎磨损模型,以接地性态指标为优化对象,在3种复合工况下,使用粒子群算法对轮胎进行减磨优化,获得了轮胎接地性态指标的最优解.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基于接地性态快速有效的预测轮胎磨损.在一定范围内,轮胎接地印迹和非对称指数减小以及轮胎滚动阻力矩增大是轮胎减磨的优化方向.接地印迹长度和滚动阻力将对轮胎磨损产生较大影响,非对称指数对轮胎胎面磨损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车身前端结构耐撞性和轻量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正面碰撞过程中力的传递路径和能量分布,筛选出对碰撞性能影响较大的部件作为优化设计对象.将所选部件的材料和厚度作为设计变量,建立结构耐撞性和轻量化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以部件总质量和总吸能量作为优化目标、加速度峰值和前围板入侵量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分析,得出所选部件材料和厚度的最优组合.优化后,车身前端结构质量减轻3.5%,总的吸能量增加8.9%,加速度峰值降低14.7%,前围板入侵量减少8.7%.不仅提高了汽车正面碰撞的耐撞性,且实现了车身前端结构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空燃比分析仪标校方法分为浓燃和稀燃两段进行标校.文中搭建了针对空燃比分析仪的测试环境,利用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获得了从浓燃到稀燃不同λ值下宽域氧(UEGO)传感器的极限电流值,使用Origin软件进行多项式拟合,将拟合的公式运用到空燃比分析仪的控制系统中,完成标校.实验结果表明,标校后空燃比分析仪的Ip-λ值曲线与博世LSU4.9数据手册的曲线高度吻合,所测得的λ值与日本HORIBA-730λ仪误差不超过1%.  相似文献   

15.
采用轮毂电机驱动的车辆非簧载质量显著增大,并且路面激励直接作用在电机上,影响电机的电磁效应,使得振动加剧,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动力吸振构型.将电机作为吸振器悬置在车轮之内,并针对此构型提出一种新的半主动悬架混合控制策略,且通过Matlab建模仿真.结果表明簧上加速度和轮胎动挠度均有所衰减,采用混合控制策略的悬架系统在平顺性方面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6.
工程装备数字化改造,是信息化战争对工程兵部队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军新军事变革的组成部分。介绍了工程装备数字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装备平台通用化、工程侦察装备数字化和工程机械数字化。详细阐述了数字化工程保障的目标,数字化工程装备体系构成,工程装备数字化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某型车车身底部的防护性能,设计了底部带有双V型防雷组件的防护型车身.针对无防雷组件和装有防雷组件的两种车身底部结构,分别进行了基于ALE算法的抗爆炸冲击性能仿真分析.通过对比相同边界条件下两种车身底部结构的抗爆炸冲击性能,得出带有双V型防雷组件的防护型车身底部结构能有效提升车身底部对爆炸冲击的防护性能.通过仿真与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该研究对军用车辆底部抗爆炸冲击防护性能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亚声速飞航导弹指定入射倾角的两种导引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现工程化的思路.通过数学仿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和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及微处理器的出现使社会的发展进入信息处理的时代。由计算机执行或代替人的部分“智力”活动是冲击一切的洪流的中心。在这种技术背景下,车辆工程的发展将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即在从研究、设计、制造、试验、使用中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这也可称为车辆工程计算机化; 2,智能坦克(Intelligent Tank):即在坦克本身包括总车和各部件(总控制、动力、传动、行动、火力、通讯等)全面使用微处理器。可称为坦克智能化或坦克计算机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统的锥形药型罩的模型理论,推导出环形起爆下圆弧型药型罩形成爆炸成型弹丸(EFP)的工程模型,推导出EFP基本稳态时的速度公式,通过调整不同的起爆环位置尺寸,得到相应的稳态时EFP整体速度变化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