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王翼飞  袁青 《规划师》2021,37(1):84-92
文章以形态基因作为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与解析的切入点,建立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形态基因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体系,结合数据库对形态基因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用技术,整合形态基因数字化、图示化与文本化信息,构建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库,用以辅助完成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特征评定、优化导引与管理规制...  相似文献   

3.
聚落边界是建筑群体布局与环境影响要素之间平衡互动的空间界面。山地传统聚落边界反映了山地人居建设适应复杂环境影响的发展逻辑,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选取湖南省通道县芋头侗寨的边界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测度其几何形态与空间图形的疏密态、深浅态和简繁态;然后通过图形叠加分析手段研究自然人文环境要素与边界空间形态构成的相关性;最后基于边界构成对环境影响的响应机制解译提出具体的保护建议,为我国传统聚落的边界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准格尔地区传统乡村聚落形态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乡村聚落分布的空间形态较多地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制约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在传统特征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并在城乡关系的多元分异背景中产生了多元形态。而就单一聚落形态来讲,由于规模、区位、组织方式、性质、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5.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 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 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 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 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 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 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 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 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 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 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 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 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 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6.
贺文敏  王军 《华中建筑》2014,(1):146-149
陕北山地地区是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陕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陕北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陕北山地地区乡村聚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亦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产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景观、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带来了乡村聚落的更新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山地地区的乡村如何营建并适应新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青木川古镇的聚落形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在现代人居环境中有利的主要因素,为更好的建设和营造现代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湘西凤凰县和黔东南雷山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从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角度出发,对湘西与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的形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涉及分布和布局两个方面。在分布上,以时空演变为视角,在对比湘西与黔东南苗族聚落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通过ArcGIS对空间数据的分析,对比两者聚落点在地势和整体形态上的演变。在布局上,基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对比两者边界与形状特征,并进而分析聚落内部布局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与建筑密度的异同。最后分析形成以上特征的原因,总结出民族源流、社会变迁、地理环境、外界防御、自然信仰五点影响因素。对比研究旨在提升两者文化标识性,进而为保护两地苗族聚落“文化基因”,避免同质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11,35(7):54-60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居住"三位一体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相互分离,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三者分离。伴随着聚落功能转型,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分化日益明显。在"三集中"政策作用下,在乡村聚落功能分化、乡村空间形态建构中,政府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对苏南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践做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民间信仰的角度入手,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泉州古城为考察对象.研究当地以铺境单元为表征的祭祀圈对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泉州铺境空间的形成过程及其社区特性,探讨历史变迁中传统城市聚落的社会空间与形态空间的互动与变迁。本研究可作为一种新的聚落研究方法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大量的山地聚落,由于地形复杂,目前对这些地方建筑室内外热环境研究具有局限性,阻碍了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扩展山地聚落的室内外热环境研究的可能性,该文以贵州山地聚落高荡村为研究对象,依托Ladybug平台,首先通过实测数据验证模拟可行性,然后进行夏季室内外热环境模拟及评价。结果表明,该聚落夏季室外热环境均较恶劣(不舒适度达70%以上),而室内热环境普遍较好。之后针对室外热环境恶劣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山地聚落的热环境改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而且为其热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应用思路,从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社区形态的启示——以南通地区乡村聚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馥艺  陆燕燕 《华中建筑》2009,27(5):185-188
新农村社区形态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大前提,该文以南通地区为例,分为三部分:乡村聚落的影响因素、南通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以及该地区的乡村聚落特征对于新农村社区形态建设的指导,得出五个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白涛 《城市建筑》2014,(11):268-268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地区传统“聚落”是特指的嘉绒藏族地区的嘉绒藏寨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其聚落形态拥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对于传统聚落的形态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乡村聚落边界的构成、生长与变化及其形态特性进行了探析,指出了边界形态是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表现为复杂、模糊与不确定性,进而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边界形态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逐步提高,越来越需要重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吉林省东部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形态,利用卫星地图对其进行宏观的观察与分析,重点研究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可以看出,在山体阻隔、水体限制、山体走向引导和水体走向引导等地理环境的作用力下,村落在选址、规模及分布形态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与催生,同时也体现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关系.了解和认识这种适应关系,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提高乡村地区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国内近年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解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三角洲的221个村落为研究样本,提取河、塘、田、路4个主要影响因子,构建环境因子、平面形态和空间结构指标数据库,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定量分析环境因子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逐步揭示环境因子对村落空间形态的作用过程。数字化的统计分析与模型预测,可以更准确地识别这种非线性变化下的重要因素,使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及未来乡村建设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围绕乡村建设为主题的行动展开,诸多乡村聚落空间都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痕迹,传统形态特征逐渐消失。为缓解这一现象,本研究以改造后的新传统聚落空间——王澍富阳文村为案例样本,聚焦新空间的屋面形态,识别新屋面形态的构成因子,解析新屋面形态因子从原场地中的提取过程;为传统乡村振兴的建设传承与更新提供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类总结,指出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而又分别包括静态的空间形态研究和动态的演进机制研究。文章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归纳,以期对我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