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现象的频繁发生,城市雨洪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控制现状,建立三级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将城市雨洪控制范围自源头覆盖至最后的收纳水体,集成了调蓄雨洪、消减峰流量、消减径流体积、延长汇流时间、控制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型雨洪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2.
以城市景观设计的植物策略为研究方向,涉及社会系统(人文)和生态系统(自然)的相互影响,对于城市治理领域,尤其是城市景观设计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初步整理总结出韧性城市的景观发展方向和韧性景观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概述城市韧性景观视角下植物策略的变化,从策略的选择、变化与发展,最终策略的相对稳定2个方面,阐述植物策略的特质以及相对稳定的要点,描绘出植物策略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城市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 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 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 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 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 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 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 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 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 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 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 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提升雨洪韧性被认为是解决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有效途径,而雨洪韧性的作用主体与生态城市的空间要素有诸多角度可以形成合力,作用于生态城市空间的塑造,并在不同尺度上综合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洪排涝问题。基于雨洪韧性与生态城市的概念,探讨两者的交汇点和合力点,并通过梳理分析雨洪防治理念的演化历程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明确雨洪韧性导向的生态城市空间塑造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的作用途径,最后结合中法生态城案例,介绍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结构、组团肌理、多用途空间、建筑和场地塑造上的设计实践,为生态城市的空间塑造提供可供借鉴的跨学科交互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孕灾机制复 杂、风险暴露度高、承载体脆弱”等典型特征, 应用多源数据与智能分析的雨洪灾害智慧识别 技术,提出了多尺度规划协同的韧性防灾布局的 规划思路,建构了应对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宏 观—中观—微观”多尺度智慧—韧性海绵城市 规划方法。结合闽三角城市群—厦门市—杏林 湾片区三个典型尺度,进行规划应用探索,包括 流域—城市群层面的孕灾环境与承载体脆弱性 解析、区域生态海绵系统格局建构,城市层面的 雨洪脆弱性评价、承洪韧性空间结构布局、土 地利用规划与避灾场所布局,街区层面的分单元 差异化承洪韧性规划设计及雨洪风险智慧监测 与导控,为滨海城市雨洪灾害的智慧识别与韧性 防控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方法及实践应用支持。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舸  田媛 《山西建筑》2011,37(27):198-200
结合具体事例研究了城市低碳景观理念、低碳景观格局和低碳景观设计,认为在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双重背景下,低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思想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降低碳排放,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寒区城市面临冬季寒冷和城市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寒区大城市,在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是寒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向。通过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特殊挑战,梳理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其中,基于规模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增长边界、高标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重视常绿植被配置,基于密度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密度、调节组团密度、增加冬季环境状况作为密度控制补充依据,基于形态韧性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外围形态、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设置更多可接近的蓝绿空间、针对冬季需求采用更细致的规划布局手段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应对相应挑战。公众教育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值得重视和研究。该文首先分析公众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景观设计作为公众教育途径的可行性,从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基于景观设计的公众教育内容以及实现公众教育的策略。该文进一步以著名的成都活水公园为例,阐述、分析结合海绵型公园改建和优化过程贯彻公众教育的策略。研究认为重要的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洪管理景观建设项目应注重公众教育策略的运用,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普及,从而有利于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城市滨水景观和海绵城市的概念,并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设计方式、设计策略.笔者认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更具有科学前瞻性,也更符合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张硕 《山西建筑》2021,(8):33-3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和生态型城市的相互关系,以宿迁市环洪泽湖区域为例,分析其现状特征,并提出生态发展策略,探讨海绵城市理论下的生态型城市发展总体策略,对今后生态型城市的统筹发展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加剧雨洪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雨洪灾害风险,成为规划设计技术转型和优化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梳理研究国内外雨洪韧性规划设计相关实践案例经验,总结国内外规划实践在雨洪风险评估、干预对象和设计策略方面的差异和优缺点。然后,选取粤港澳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厦门新机场片区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方案为案例,分析城市涉水空间的雨洪韧性规划设计经验。接着,结合系统统筹城市涉水空间的理念,从多灾种风险评估、多维度干预对象和多功能设计策略三个维度提出雨洪韧性规划设计方法优化。最后,对雨洪规划干预技术韧性化和智慧化做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城市景观的设计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关注。为了使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与城市的智能化发展趋势相一致,许多城市管理部门提出了将“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要求,以谋求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基于此,从智慧城市理念出发,探讨了智慧型城市景观设计原则,进而分析了智慧型城市景观的具体设计应用,以期为城市景观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构建拥有高稳定性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将景观韧性这一理念实践于城市景观营造中,针对崇明地区道路绿化,从韧性角度探讨其景观营造策略,结合崇明地区生态规划情况,调研分析现状道路绿化的整体情况。基于调研结果,搭建韧性模块,以韧性城市的理念为核心,采用三大策略构建适宜崇明地区的生态道路。构建适合于崇明地区生态道路绿化韧性景观,以期为同类型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雨洪控制和利用尚属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简述了低:中击开发模式的原理和欧美发展现状.分析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实现可持续排水方式的生态规划方法和主要内容.并以江西九江市共青城生态规划中的相关内容为实证。梳理并构建了共青城绿色街道、储水渗水斑块等所组成的扣E7K网络.为地方政肩:在LID理念下的场地建设、改造提供一些指引。  相似文献   

16.
供水系统是城市的核心,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大背景下,供水系统的脆弱性凸显。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涌入对供水系统的冲击巨大,供水系统供需平衡矛盾突出。以三亚市为例,在充分分析城市供水特征的同时,引入流动当量人口概念,准确评价供水系统实际服务人口、旅游人口的现状生活用水水平,并提出针对实际服务人口、旅游高峰人口的韧性供水策略。在实际服务人口韧性供水方面,以实际服务人口为基数,通过构建多水源供水系统,提高供水水源系统的适应能力、恢复能力;通过增强供水设施能力,推进水厂互连互通,提高供水系统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弹性应对用水需求。在旅游高峰人口韧性供水方面,通过适当扩大供水设施规模、预留供水设施用地、实施分质供水、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提高供水系统的恢复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缓解旅游高峰人口对供水系统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代表了人类最高的科技和智慧,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的产物。但是另一反面,城市景观也对居住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古今中外在城市的建设上面,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景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城市湿地承载着许多的生物种类、复杂的生态类型和多样化的生态服务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整体的韧性水平,因此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基于韧性景观理念,思考和回应城市发展中所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文主要内容在对韧性景观理念解读的基础上,探索其理念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设计原则得出设计策略,以咸阳渭柳湿地公园为例,探究如何利用韧性景观设计来应对雨洪、污水和生态破坏等威胁,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中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已不单纯的满足于提供休息住宿的场所,而是更注重小区的生态、空间布局、美学功能以及小区内的设施服务等,这些功能的形态由建筑物、地面、小品、植物等要素构成.居住环境的景观生态建设更加注重建筑物的结构在不同功能中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生态整体性以及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