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出新战略、新使命和新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纳入碳排放相关指标,在“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聚焦规划管控体系,围绕“双碳”战略下“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对目前上海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情况进行再审视,分析其中管控要素覆盖、各级规划传导,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借鉴国外面向碳中和规划经验,提出管控体系构建思路,针对规划管控内容、技术要点和实施保障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德国空间规划落实气候保护目标的法律法规基础,解读联邦、州、地区和地方四个层级空间规划与气候保护专项计划的融合途径,重点探讨各层级空间规划在用地、能源、交通、建筑四大重点领域的气候保护施策路径及其要点,总结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特征。研究表明,德国不同层级空间规划所关注的气候保护侧重点不同,对应同层级规划的定位,从原则引导到空间保障层层传导,并明确与气候保护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以及对相应法律法规条款的落实。研究结果为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与气候保护相关的“双碳”政策提供启示,即:(1)以空间保障和空间主动适应性为抓手响应“双碳”战略;(2)对应五级三类规划定位形成层层深化与总详衔接的传导机制;(3)对应“双碳”战略事权,为各部门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空间配套;(4)创新管控工具和管制规则,促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程亮  江成云 《福建建筑》2024,(1):23-26+146
非集中建设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区域,也是落实全域全要素规划治理的重要空间载体。针对非集中建设区存在的权属复杂多元、要素庞杂多元、管理主体多元的空间特征,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策略:针对多元的特点,统筹谋划空间发展目标,构建非集中建设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分级分区编制管理,将“多元”要素管控要求逐层传导落实;通过多规协同治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主体功能准确识别与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构建,对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展开研究,梳理了主体功能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围绕主体功能战略区识别与主体功能区优化进行分析,提出传导架构并进一步细分为引导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实现方法,包括对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精细化分类、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围绕“三区三线”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健全相关战略配套政策体系以及落实完善的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梳理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的衔接逻辑:①明晰三者在未来规划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过去"已基本形成的规划制度,未来应作为规划编制的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当前"最核心的空间优化手段,是未来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生空间承载百姓民众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是规划实施的空间载体和优化目标;②梳理上层战略意志的渗透与反馈路径——上层战略指导主体功能区分区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战略背景,其战略意志由国土空间规划继承;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三区三线"分区管控意志,指导"三生空间"的数量分布与空间布局;百姓民众对"三生空间"的诉求反馈,影响上层战略的制定;③厘清三者国土空间分区的衔接逻辑——"四区"是空间战略分区、"三区三线"是空间管控分区、"三生空间"是空间活动分区。探索未来以主体功能区为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规划手段、三生空间为空间优化载体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期以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相衔接的国土空间优化合力。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地级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 单元划分、限制开发区两难、多规冲突等问 题,通过“多规融合”构建了主体功能区三 级分区框架,一级分区对接国家、省级主体 功能区战略布局,二级以乡镇、街道为单元 划分市级主体功能区划,三级分区将国土的 自然状态划分为四类空间单元,应用于丽水 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中,使主体功能区的框架 性、基础性、约束性和政策性落实到基层行 政单元和国土空间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21,(9)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提出的重要要求。然而,由于以往基于县级行政边界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相对宏观,且缺乏向市县、乡镇传导的具体路径,急需从不同尺度构建有效的管控传导机制。基于此,文章通过探讨国土开发保护格局的构建思路及传导机制,以惠州为例,提出应在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国土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探索打破行政边界束缚、形成不同空间分区的差异化管控策略,并建立起面向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管控细则,分级分类实现规划管控要点的传导,保障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8.
县级国土空间具有“减排”和“增汇” 的双重属性,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 大。文章研究聚焦县级空间单元,以吴江区、嘉 善县和青浦区为对象,构建包含经济支撑能力、 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能力、结构调整能力、技术改 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碳汇吸收能力6个目标 的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2010— 2020年的数据为计算样本,综合运用熵权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分析模 型,计算碳减排能力指数、协调发展指数以及障 碍因子,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发展规律,以明 确两区一县碳减排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与主要症结,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减碳治理与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期我国空间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突出的制度政策导向属性,其规划编制应紧密结合政策导向,切实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用途管控、规划有效传导、信息科学治理等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制度政策的背景和动态,从政策导向着手,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内容深度、管控传导弹性、技术方法科学性等关键问题。研究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深度调控应加强对红线空间的管控,专项要素引导应达到大纲深度;空间管控传导中,应增加城市功能区层面到用途区一级的规划管控,以保障有效传导;规划编制技术方法应突出对大数据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21,51(4):12-19
《巴黎协定》后,低碳发展成为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依然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需求迫切。目前,国内外既有的低碳空间规划研究主要关注城镇区域,因此开展县域尺度的碳平衡计量分析,对于促进国家低碳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桓台县域为研究对象,在融合多个数据来源的基础上,构建碳平衡分区方法,核算了2016年桓台县的能源消耗排放量、家庭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和碳汇总量。结论表明:1)桓台县域2016年碳排放总量为515.90万t,碳排放空间格局呈现出以索镇、果里镇和唐山镇为主中心,以马桥镇为次中心的双心结构。2)桓台县域2016年碳汇总量为23.49万t,碳汇空间格局呈现出以荆家镇和起凤镇为主的"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3)以乡镇为基本空间单元,将桓台县域划分为4类碳平衡分区,分别为碳强度控制区、低碳优化区、碳收支平衡区和碳汇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碳平衡分区优化的县域低碳空间规划引导对策,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县域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空间规划体系梳理,认为在"市级主导"或"市—县协同"模式空间规划体系下,郊野单元控规均可作为城市开发边界(集中建设区)外的基层单元空间规划纳入法定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传导的核心是对应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管权"明确向下传导的路径机制。空间规划传导要素可按照目标指标、空间底线、设施配套三类统筹组织,构建"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由粗到细的空间表达体系,并运用规则管控、名录管控、规模管控、结构管控、边界管控、形态管控等不同方式实现刚弹结合、逐级深化的管控目标。按照上述思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区域进行了郊野单元控规探索,通过明确郊野单元空间管控重点、管控方式,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郊野地区实现全域精细化管控。  相似文献   

12.
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竞争与碳排放机制、多目标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措施、能源领域碳减排与国...  相似文献   

13.
主体功能区是实施我国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运用国土 空间的“区域”和“要素”特征认知,对我国 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认知和规划实践发展进 行梳理,认为主体功能区无论是思想理念、 划分对象还是实施手段都紧密围绕“区域” 型国土空间的定位来展开。以“区域—要素” 统筹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规划实施过程存 在“区域—区域”衔接不足、“区域—要素” 传导不畅等问题。未来其制度的完善重点应 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现有区划、 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燕为任  刘艳成 《城市建筑》2023,(1):10-13+17
在不同场合中,中国政府多次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中国土地空间格局中生态空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秦岭被誉为我国的“中央空调”及“中央水塔”,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支柱力量。本文以碳排放模型为基础,以洋县为例,构建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和可能情景,并依此对我国秦岭地区生态空间的优化、生态空间分区管控进行研究,以方便规划制定者与决策者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进行识别和分类管理,有效指导、完善生态空间范围划定流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下,以“碳平衡、碳循环”为目标的城乡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探索。以中国城乡融合类型与“碳平衡、碳循环”的关系探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国外城乡融合典型案例,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和新时代现代化发展要求,总结出适用于城市化地区的低碳单元集约布局模式、适用于农产品主产区的绿色高效产废循环模式和适用于生态功能区的蓝绿协同生态增汇模式等三种“碳平衡、碳循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为“双碳”目标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尚嫣然  张悦  薛昊天 《规划师》2021,37(19):35-40
随着"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本确立,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同步推进,探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纵横传导路径,是体现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和协调性的具体抓手.文章在梳理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侧重点和传导难点的基础上,结合黄冈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的实证探索,构建以纵横贯通、市县协同反馈为机制,以传导路径、传导体系、传导内容为主体的规划传导体系.在传导路径上,以"约束性指标+控制线+规划分区+重点名录+管控规则"为抓手明确纵向传导重点,并通过"分区单元+县级单元"的传导体系落实具体内容;在传导内容上,通过市县联动完善底数底图、优化基础研究、构建指标体系和确定空间传导重点,在保障核心刚性管控内容向下传导的同时,加强自下而上的反馈衔接,使规划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诉求.  相似文献   

17.
于婷婷  冷红  袁青 《城市规划》2023,(6):110-120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阵地”,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国50%以上,落实县域城镇减碳增汇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空间规划是结构调整式减排的重要途径,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能够完善国土空间低碳规划方法体系,在“十四五”阶段指导城镇低碳建设。本文提出了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研究思路及技术路径,从低碳布局、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人居和生态绿地五个方面解析低碳规划任务,依托多元回归分析、情景分析、核密度分析、建筑能耗模拟等方法,对应分析低碳规划影响指标、管控要素和碳排放关联机制,以此提出了通用型-地域型县域城镇空间低碳规划技术体系框架,并以长兴县为例进行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敏  宋昊洋 《风景园林》2022,29(5):17-23
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双碳”目标和县域国土空间规 划的双重背景下,县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治理手段,然而现阶段 我国县域缺乏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的低 碳评价方法。本研究基于“碳源/汇—空间驱 动因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联机制, 以我国1 903个县级城市2010—2018年面板 数据为基础,基于SPSS 25.0的数理统计方 法展开研究,构建双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过程性评价体系,并以武安市为对 象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关键 低碳指标体系和相应规划策略。研究表明: 一、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于动态发展的全国广大县级城市具有高度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评价体系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系统性衔接,可以 有效识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的控碳薄弱环节,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低碳评价体系、完 善双碳目标下全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县域层面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总体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迫切需要按照新要求构建和完善新时期总体城市设计新方法。充分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需求,结合南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积极探索市县域层面总体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针对性提出“塑特色——优格局——强管控”的实施路径。在市域景观风貌特色定位的战略共识指导下,重点从安全、品质两个维度,强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融合统一,塑造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禀赋相协调的特色空间格局,全面支撑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构建和“三区三线”划定。进一步建立“分区、分类、分级”的设计管控体系,以风貌分区为空间范围,以要素分类为引导对象,以管理分级为管控标准,实现对总体设计目标的价值传递和总体管控要求的落实传导,系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