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体法合成ABS树脂Ⅰ. 相转变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以4种聚丁二烯橡胶作增韧剂,1,1-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DP275B)为引发剂,采用本体法合成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用折光指数法监测预聚合阶段的单体转化率,重点考察了不同聚合工艺条件下橡胶对ABS合成过程中相转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Li系700A橡胶聚合体系的黏度最大,相转变过程亦最为显著;随着橡胶用量的增加,聚合体系的黏度显著增加;采用DP275B(用量大于或等于210 μg/g)和适中的搅拌速率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相转变过程;随着Li系700A橡胶和DP275B用量的增加,相转变过程均有所后延.  相似文献   

2.
采用本体聚合方法,以1,1-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DP275B)引发苯乙烯、丙烯腈在聚丁二烯橡胶上接枝共聚合.考察了不同聚合工艺条件下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预聚合反应动力学行为规律,并求出相应的假一级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动力学曲线均符合一级线性关系;镍系高顺式橡胶BR9004体系的预聚合反应速率最快;增加引发剂DP275B浓度、提高引发温度、降低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700A用量和聚合搅拌速率均可加快ABS预聚合反应速率;当w(700A)为5.0%, w(DP275B)为0.021% 时,共聚单体的表观增长反应活化能为10.84 kJ/mol,频率因子为0.12 min-1.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丙烯腈-丁二烯一苯乙烯(ABS)的技术概况及ABS本体聚合工艺特点和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连续本体ABS的研究进展,并对国内本体ABS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线测定聚合反应体系黏度,取样分析相差图片中聚合物形貌、橡胶粒径,产品的TEM表征结果以及测试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等,考察了本体ABS聚合过程中,橡胶相和SAN基质相的相态变化过程、橡胶粒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橡胶相态结构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反应体系黏度不断升高,经历两相转变时体系黏度急剧下降,而后逐渐升高;相转变后橡胶粒子经历从大到小的形成过程并逐步稳定,最终以包藏结构存在于ABS产品中,这种包藏结构能显著提高ABS产品的韧性,缺口冲击强度提高20%,断裂伸长率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5.
Dow 化学公司本体法工艺及部分ABS产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美国Dow化学公司本体法生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工艺的演进过程。介绍了该公司根据产品特点和国外市场情况制定的推销策略。通过了解Dow化学公司改善其产品多样性的途径,为我国本体法生产ABS产品及其后续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体聚合ABS树脂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主要本体聚合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生产工艺,分析了各工艺的技术特点及其成熟度,总结了本体聚合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如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橡胶粒径的控制方法等)。本体法是最佳的ABS树脂生产工艺,正成为研究重点。本体聚合ABS树脂工艺的研究方向:调整工艺配方、加入第三单体改性、将本体ABS树脂与乳液接枝-掺混法获得的ABS树脂共混制备高性能的ABS树脂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针对本体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工艺及产品特点,用元素分析仪法测定了本体法ABS原样、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基体树脂、接枝SAN橡胶中的氮含量,计算了橡胶上的SAN表观接枝率及ABS中橡胶量、接枝SAN橡胶量等参数,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合理性。运用SAN表观接枝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说明了不同本体法工艺生产ABS树脂组成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采用本体法合成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探讨了引发剂活性及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撤热和设备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使用高活性的引发剂体系及适当提高引发剂的用量有利于提高本体ABS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连续溶液聚合方法,以甲苯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醇(TDDM)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分别以四官能团引发剂和单官能团引发剂过氧化二叔丁基引发合成了苯乙烯-丙烯腈二元共聚物T-SAN和M-SAN,并将其与含胶量为60%的ABS粉料共混制备了不同含胶量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T-ABS和M-ABS。比较了两种SAN树脂的性能及其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四官能团引发剂和单官能团引发剂合成的T-SAN和M-SAN具有相近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但T-SAN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耐热性;T-ABS树脂的冲击强度较M-ABS树脂提高了17%左右,拉伸强度几乎完全相同;橡胶粒子在T-SAN中分散更均匀,粒径更均一,断裂发白区橡胶粒子形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近年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连续本体聚合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连续本体聚合的工艺和研究方向,并展望了国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固相接枝法制备了马来酸酐(MAH)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ABS-g- MAH),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单体和引发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接枝条件为: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5~6 h,引发剂质量分数8%,单体质量分数10%,此时可得到接枝率为1.4%的ABS-g-MAH。对ABS的组分分离证明,接枝发生在ABS的丁二烯部分。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年来无卤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了无机、有机磷酸酯、环磷腈类、含Si化合物类及反应共聚型阻燃剂阻燃ABS的阻燃效果。使用复配阻燃剂可以发挥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获得更好的阻燃效果,而使用无机纳米阻燃剂可以同时提高阻燃体系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燃烧性能等,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因此,将无机纳米阻燃剂同常规阻燃剂复配使用,是无卤阻燃ABS的重要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本体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产品气味大、残留单体含量高的问题,采用超临界萃取工艺和使用新型链转移剂对本体ABS树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十二烷基硫醇、α甲基苯乙烯线性二聚体、3-巯基丙酸甲酯3种链转移剂种类对产品气味的影响,发现α甲基苯乙烯线性二聚体制备得到的ABS中气味最小,且其用量为十二烷基硫醇的3倍时制备得到的产品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含量最低;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超临界萃取工艺的4个因素(挤出温度、停留时间、真空度、萃取剂用量)进行优选,最优试验条件为:挤出温度为250 ℃,停留时间为1 min,真空度为0.99,萃取剂CO2用量为ABS树脂产量的1.5 %。  相似文献   

15.
从专利申请时间、专利权人、专利技术等方面分析总结了近期丙烯腈-丁二烯-苯二烯三元共聚物(ABS)树脂的专利申请情况.结果表明,国外ABS树脂生产企业申请的专利主要涉及聚合工艺、ABS合金制备、废塑料回收利用等方面,且主要集中在ABS树脂新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本体法合成ABS树脂 Ⅲ.乙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镍系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为增韧剂,采用本体接枝法合成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考察了稀释剂乙苯用量对ABS预聚合过程、相态变化、分子结构及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共聚单体转化率增加,高顺式橡胶的顺式结构含量降低;适量乙苯有利于单体的共聚合和接枝,使界面黏合力增强,材料以韧性方式断裂;乙苯过量时,链转移反应增多,笼蔽效应增强,导致接枝率下降,材料呈半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7.
以镍系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为增韧剂,采用本体接枝法合成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考察了稀释剂乙苯用量对ABS预聚合过程、相态变化、分子结构及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的进行,共聚单体转化率增加,高顺式橡胶的顺式结构含量降低;适量乙苯有利于单体的共聚合和接枝,使界面黏合力增强,材料以韧性方式断裂;乙苯过量时,链转移反应增多,笼蔽效应增强,导致接枝率下降,材料呈半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18.
将本体法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乳液法ABS共混,研究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本体法ABS质量分数为30%~50%时,共混体系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高于单组分的性能,与本体法ABS相比,增幅可达28%;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介于共混前2种ABS之间。动态力学研究表明,来自于2种工艺ABS中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聚丁二烯接枝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PB-g-SAN)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熔融共混,制备了一系列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考察了橡胶含量对该ABS树脂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ABS树脂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熔体流动速率、热变形温度、密度和硬度均有所降低,而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提高。因此可通过调节橡胶含量来制备具有不同物理力学性能的ABS树脂,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