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兴衰荣辱。以南通西南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与更新设计,提出了基于文脉传承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7,(12):47-50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历史街区的关系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重塑历史街区,不仅是一种保护,更是为了传承文化精神,提升文化价值。基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以徐州市回龙窝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实践为例,分析场所精神在重塑历史街区实践中的作用,为新形势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场所精神的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复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场所理论,从历史街区的风貌、传统的商市功能、特色的民俗文化三方面出发,探讨在复兴过程中如何挖掘场所的历史记忆,延续地方特色及文化内涵,体现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步行商业街场所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萍  孙伟 《山西建筑》2007,33(20):32-34
通过从实体要素、活动和含义三方面分析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探讨了历史街区步行商业街场所精神的塑造方法,以更好地保存、延续和发展河坊街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6.
一些位于老城历史地段的居住型街区,虽未被列为历史文化街区,却也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历史记忆。随着岁月的变迁,街区的建筑风貌遭到了极大破坏,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位于徐州老城南城墙根下的回龙窝老街区就属此类,为彰显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徐州市政府对其进行了更新建设。本文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在对回龙窝更新前的院落及建筑特征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从街巷体系、院落肌理和建筑形制三个方面对回龙窝地段的更新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为老城区居住型街区的更新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京市二十五片重点历史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特征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目前,鲜鱼口街区经初步改造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成为新北京与历史对话的媒介。自2000年开始规划设计到今天经历13年的设计和实际使用,笔者欲对其改造后的使用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该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改造后的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及其对历史街区肌理的影响两个方面对鲜鱼口街区进行剖析(研究重点为鲜鱼口街),分析改造措施与策略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化导致不稳定因素增多,居住性历史街区面对突发事件、商业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等问题应提高其系统韧性.文章从韧性城市理念出发,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并从文化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工程韧性和制度韧性6个维度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是一种现有环境条件与当下生产生活需求契合度评价的方法,用于了解客观环境实际情况,常结合主、客观共同评估,辅助后续更新策略和设计方向的确定。历史街区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则常借助实地调研,总结针对特定地域、特定街区类型、特定建筑功能的更新优化策略。基于适应性理念的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现有一定的文献成果,值得总结梳理。因此,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发展方向,总结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将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更新策略总结分类,概述常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提质由大型城市逐步扩展至县级市、乡镇等地区。研究以扬州市下属县级市——高邮为例,首先对其居住型历史街区中慢行空间类型与特征进行界定,再以PSPL法获取空间节点的人群行为特征,以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愉悦性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归纳慢行系统现状问题,建立起系统的提升居住型历史街区慢行空间品质的常态机制和优化策略,以期实现针对性、动态化、渐进式的慢行空间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强,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文章以大连市凤鸣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目前历史街区的现状,综合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对街区内既有建筑设施进行形式及功能上的解构与重组,使其在保留厚重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契合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提升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助于地方性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雪林  陈金泉 《安徽建筑》2024,(3):18-19+22
文章以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D语义差别法,拟定评价因子,将街区使用者的主观感受进行定量分析,从视觉因子、环境因子、吸引力因子与体验因子四个角度进行现状解析。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新策略研究,为该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4.
城市更新进程中,改善城市基础物质环境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营造日常交往和具有情感空间与城市文化历史空间的场所。为了深入研究历史街区的再生性对于城市设计的意义,本文尝试将场所治愈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的历史街区设计中,为历史街区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凸显城市空间特色,弘扬地域文化,构建融合历史体验、文化延续以及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历史街区综合体。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现代建筑策划理论为依据,在江西省九江市庾亮南路的更新规划设计中,分析了庾亮南路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运用CRS建筑策划理论的问题找寻法,从城市管理者、市民、建筑及环境所有者、使用者等多主体多角度对整体更新的需求及目标进行反馈并合理定位,建立完整的建筑策划信息矩阵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历史街区更新应注重和解决的问题。对不同级别及属性的建筑的修缮、复建、改造以及环境、街道空间等的改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并对类似项目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16.
张滨  林寅含 《城市建筑》2021,(22):24-26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历史街区的修缮及再生,本文以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关街历史地段进行规划改造设计.基于大连的城市记忆,对大连东关街历史街区进行活化再生理论研究.剖析历史遗产废弃地改造设计概念,详细研究历史空间活化再生设计相关理论.20世纪初遗留下来的日式及俄式建筑风貌,是东关街历史地段的最大特点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历史街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速度,对于城市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导致"千城一面"问题的出现.文章以济南百花洲历史街区为例,先阐述了场所精神的特征、作用以及历史街区中场所精神的体现,然后分析街区的现状以及它所具有的场所精神,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场所精神的传承策略,希望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提供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老旧历史街区与城市规划产生的矛盾,提出适宜的创新策略,解决城市更新设施配套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针灸”疗法,找到建筑被淘汰的“病因”,打通历史街区建筑与城市环境冲突的“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功能重置、文化塑造、空间调整不仅可以传承历史街区建筑,还能准确地为城市形象塑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迈入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阶段,人民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愈加强烈。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传承文脉、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召力与影响力。而在地文化根植于本土地域特色,是作用在当地街区建设与生产生活的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文章选取温州花园巷片区为研究案例,从“在地文化”的视阈提出四点更新策略,达到因地制宜活化历史文脉、发掘城市自身特色、重塑片区传统风貌、传承历史记忆的目标,同时希望对其他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自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后,全球文化多元融合,部分外来科技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社会层级的不断变革与优化发展,但同时也使得我国本土文化逐渐改变其原本的面貌,甚至面临消失。现今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设施遍地,尽管能够为城市内居住的人们提供便捷悠闲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让原本的历史街区面临生存窘迫的局面,因此亟须大力推进文化自信等相关理念政策,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传承打开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通过研究场所精神相关理念,对国内现存历史街区深入研究,以桂林正阳东西巷为主要案例进行阐述,探索场所精神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传承中的关键性作用及使用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