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沟埋式涵管广泛应用于珠三角水利建设中,由于缺乏对软土地基变形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合理的涵管垂直土压力计算理论,涵管在运营中常常出现各种病害。本文以广东省肇庆市某涵闸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软土地基上涵管的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地基不均匀沉降、涵管开裂、附加土压力等,通过现场调查、原位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对涵闸地基沉降计算以及箱涵顶垂直土压力进行研究。最后,给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方法和建议:①基础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地基强度问题,更要重点计算地基的沉降,确保处理后地基的刚度差异不大,以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②根据填土荷载大小确定地基刚度,即荷载越大的地方布桩应该越密,反之越疏;③涵管的结构设计必须考虑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土压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8)
水库坝下涵管是蓄水枢纽中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本文对渗漏达一百多处、管径小而且长的坝下老涵管封堵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内的现行规范关于涵洞结构设计方法忽略了结构与土的相对压缩变形,人为将涵管结构与土分开计算,涵洞的实际内力与设计计算值有差距从而导致了涵洞在运营期间的大量病害,为减少因结构设计方法不当而导致的涵洞病害,提出了考虑涵洞与土体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进行了考虑变形协调的涵洞基础结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考虑更加全面,计算结果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4.
钢波纹管涵洞受力与变形特性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选取钢波纹管涵洞中间断面,在特征点布设应变片、土压力盒及变形测量仪器,对钢波纹管涵洞的力学特性、管周土压力及涵管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应变与应力、管周土压力及涵管变形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波纹管内、外部波峰与波谷环向拉、压变化规律一致;在最高填土高度为18.0 m时,内部涵顶测点1位置环向拉、压应变与应力值最大为1146,-930 με与308,-243 MPa;涵顶竖向土压力最大值为551 kPa;变形量最大为13 mm;在高填土情况下以涵顶土压力值作为涵洞设计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管道工程中应用的预制混凝土制品除了圆形管道制品外,异形钢筋混凝土涵管迅速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椭圆涵管和卵形涵管的外形设计.  相似文献   

6.
彭斌 《云南建材》2012,(1):130-131
输水涵管是实现水库灌溉、供水、发电等运行功能的关键建筑物,顶管法在输水涵管施工方面的应用.既减少开挖土方工程量,又是大大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工程投资,有利于工程安全渡讯和提前发挥效益。通过分析研究小型水库输水涵管特征、加固技术方案,归纳总结出输水涵管主要病害类别和主要加固技术方案,提出了输水涵管加固技术方案主要的关联因素为涵管断面尺寸、涵管埋设深度和工程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型预应力涵管的实际应用在国内尚属前例。本文介绍了东深涵管采用无粘结预应力衬砌后优点,并对该涵管的结构特点,OVM新型锚具特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施工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EPS的特性及其在上埋涵管(洞)减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具有一定的强度、压缩性好、不易老化、耐腐蚀、自立性强、施工方便等优点.己经在土木工程领域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在室内试验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EPS的特性及在上埋涵管(洞)减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EPS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上埋涵管(洞)减荷材料。用EPS做上埋涵管的减荷材料可大幅度降低高填土上埋式管(洞)顶部和侧面的土压力,降低幅度可达20%-50%。同时,指出了在EPS作为减荷材料广泛应用之前,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分析寻找出管涵破坏的原因,阐述了圆管涵套管加固的应用技术。并说明该技术措施在解决涵管损坏后的加固方面既有效又经济,是十分可行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0.
顶管施工是在不能开挖沟槽时采用的一种暗挖式施工方法。对于钢套钢直埋蒸汽管道的顶管施工,可直接利用钢质外护管作为顶管涵管,特殊情况需要采用较大口径的钢筋砼管作为顶管涵管,对于热水直埋供热管道的顶管施工,不宜以预制保温管作为顶管涵管,预制保温管穿越涵管要采取保护措施,以免预制保温管在穿越过程中自身遭到损坏。  相似文献   

11.
刘明福 《山西建筑》2001,27(4):141-142
介绍了直埋管的特点及施工工艺,对直埋聚氨酯保温管与砖砌暖沟敷设进行了经济比较,对其导热系数、热损失与其它保温材料及保温管道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在达到同样保温效果的前提下,使用聚氨酯保温直埋管有较多优越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王京  杨卫国 《煤气与热力》2007,27(11):64-66
对土壤源热泵竖直 U 型埋管换热器进行了冬季性能测试。循环水质量流量分别取4.0、3.5、3.0 t/h 各运行5 d,测量与埋管井不同距离的3口测温井的土壤温度。在以埋管井为圆心的作用半径中,距埋管井较近的测温井土壤温度受到埋管井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反之,受埋管井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随着室外温度下降,虽然埋管换热器循环水质量流量减小,但土壤温度还是有所下降。热泵机组平均制热性能系数、单位井深热流量随着埋管换热器循环水质量流量的下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配置冷却塔的复合式土壤源热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简化计算模型。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水流量、进水温度、土壤初始温度、地埋管连接形式对其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地埋管换热器与冷却塔的联合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4.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地源侧设计流量直接影响着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换热效果以及系统的输送能耗。本文以郑州地区1栋实验教学楼的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为例,分析探讨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地源侧设计流量的优化计算方法,并给出了低导热系数地质条件下优化地埋管流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喆  孙艳秀 《建筑节能》2012,40(7):18-19,34
以天津市生态城某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地源热泵空调工程为实例,实际测量地埋管换热量及土壤原始温度,分析土壤源热泵应用的可行性,获得土壤源热泵应用的原始数据,为工程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表明:在满足系统运行的前提下,以夏季冷负荷为参考,若采用每根长度为120 m的地埋管,需要66根地埋管;若采用每根长度为100 m的地埋管,需要75根地埋管。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工程实例,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讨.设计内容包括埋管方式、地埋管管材、地埋管内直径、钻孔总深度、钻孔数量、钻孔间距、传热介质循环泵扬程、地埋管承压能力校核.  相似文献   

17.
结合内蒙古包头地区的地域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数值仿真研究了全年地埋管管群蓄热取热同步模式下的岩土传热特性,分析了蓄热取热同步过程中的蓄热地埋管流体温度、取热地埋管流体温度、岩土结构以及地埋管管群排列方式等因素对岩土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发现:地埋管群全年蓄热取热同步模式可使岩土温度得到快速恢复,进而可缓解岩土热失衡问题;取热流体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取热地埋管周围岩土温度随蓄热地埋管流体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岩土热扩散系数越大,取热地埋管与蓄热地埋管周围岩土温度分布越均匀越不易出现岩土热堆积现象;取热地埋管与蓄热地埋管叉排列时岩土温度分布较顺排列时均匀。  相似文献   

18.
地源热泵间歇运行对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二维非稳态导热模型对地源热泵夏季间歇运行模式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间歇运行模式对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热泵停机后各处平均温度及平均线热流密度在穿透时间内将延续换热器正常运行时的变化规律;在总运行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开停机次数适当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地埋管换热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计算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的数学模型。结合天津地区某实际工程,采用跟踪测试方法研究了冬季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的变化。深度为10m以下的土壤温度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原始温度逐渐升高,在深度为10~120m范围内,土壤原始平均温度为15.9℃。地埋管换热器冬季的热作用半径为1.5~2.5m。  相似文献   

20.
By axially connecting a constant-section circular tube to two tapered circular tubes, a so-called circular tube with tapered ends structural member is obtained. To get th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of a tube with tapered ends, a transfer matrix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ransfer matrices for the constant-section tube and tapered tubes are derived firstly, and then th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for a tube with tapered ends is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ansfer matrices. Two typical examples are given to verify the element stiffness matrix. And the stiffness matrix for a tube with tapered ends can be treated as a modification of the stiffness matrix for a constant-section tube. Stiffness modified coefficients are introduced to represent the modification, and a table of stiffness modified coefficients for tubes of frequently used dimensions is given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