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陈文超 《清洗世界》2023,(2):157-159
文章对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技术开展研究,在围绕产生来源、有机物含量、盐分含量、氨氮含量进行垃圾渗沥液特点分析后,对常见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以福州市长乐车里垃圾填埋场为例,探索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的灵活运用,为垃圾填埋场运营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A/O)~2组合式膜生化反应与反渗透结合的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是国内对渗沥液处理达标应用最早的新技术。通过对某垃圾渗沥液处理厂的处理系统进行长期驻场跟踪调研,对该系统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跟踪该厂的每日运行情况并记录过程数据,分析调试过程系统的处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跟踪数据对该系统调试阶段的运行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垃圾焚烧厂渗沥液的特点,提出渗沥液处理设施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技术重点,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常用渗沥液处理技术路线,结合笔者自身工程设计经验,探讨和分析了一种浓缩液处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吴惠鹏 《广东化工》2012,39(7):128-129
膜生物反应器(MBR)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方面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该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现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大小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中。在《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6889-2008)提出并实行后,膜生物反应器(MBR)利用低压膜进行固体的分离与截流,兼具了生化处理泥水分离与高压膜系统入水预处理的双重功能,使之成为垃圾渗沥液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结合中最高效的处理手段。通过对垃圾渗沥液处理MBR工艺中膜分离系统的不同选择和应用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应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领域中MBR膜分离系统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广东化工》2021,48(13)
以广州市花都区某生活垃圾压缩站的渗沥液处理系统为例,介绍生活垃圾压缩站渗沥液的基本情况,包括渗沥液的主要来源、水量估算、水质状况等,并介绍了现今通用的压缩站渗沥液处理工艺及出水标准。通过水质处理效果分析,进行二级硝化反硝化工艺的计算,列举了主要的计算参数、计算要点及计算结果,展示了一体化处理装置的内部平面布置图、处理效果及投资情况。  相似文献   

6.
分别选取2017年7月和2016年12月作为上海夏季、冬季的参照样本,研究了夏冬两季变化对上海某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站原水性质及处理效果的影响。对这两个月内渗沥液处理站每日的原水及各阶段出水进行取样,分析了pH、SS、COD、NH3-N等指标。结果表明: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渗沥液原水都呈弱酸性,夏冬两季pH差异不大;夏季渗沥液原水的水量、SS、COD、NH3-N普遍高于冬季渗沥液,与气温及降雨量密切相关;此套渗沥液处理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研已投运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阶段科研成果,本文分析并讨论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适合垃圾电厂渗沥液处理工艺及设计参数,为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沥液处理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硅藻精土处理垃圾渗沥液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是目前国内主要的垃圾处理手段,填埋产生的渗沥液达标排放是关系地方生态环境、卫生安全的关键之一,结合国内实际,分析了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情况及垃圾渗沥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改性硅藻土污水处理剂处理渗沥液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国内外深度处理焚烧厂垃圾渗沥液的技术研究进展,如吸附法、混凝沉淀法、膜分离法、化学氧化法及高级氧化技术等,重点介绍了新型的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并提出了未来垃圾焚烧厂渗沥液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乐俊超 《净水技术》2013,32(3):46-51
垃圾焚烧厂渗沥液的特点是渗沥液内的污染物种类繁多且渗沥液的变化性大。在众多渗沥液的处理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厌氧生化处理技术和MBR及其组合工艺。MBR组合工艺是现今世界上较为先进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上海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渗沥液处理工程采用MBR组合工艺处理渗沥液,其效果显著,各项指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该工程证明了MBR系统能适应焚烧厂渗沥液水质和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并且MBR工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艺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优点。该技术非常适应上海地区的垃圾焚烧厂的渗沥液处理。  相似文献   

11.
易凯 《贵州化工》2011,36(1):40-42,50
城市垃圾渗滤液是一种很难处理的废水,通过贵州省榕江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渗滤液收集与处理系统设计的介绍,对垃圾渗滤液性质及处理工艺进行了阐述和总结,重点介绍"预处理+MBR+RO"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及优势.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四川省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情况以及膜技术在渗滤液处理工程应用的实例,重点对比和分析了3家典型渗滤液处理工程工艺特点,实例证明膜技术在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能使渗滤液出水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相关排放标准,为我国新建或改扩建垃圾渗滤液工程工艺技术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微波强化Fenton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杰  李国生 《广州化工》2010,38(8):70-72
对目前微波强化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在微波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过程中,微波的热效应是起主要作用。影响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因素有pH值、微波辐射功率和时间及Fenton试剂,对不同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各因素的影响有差异,本文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当前研究成果,探讨了微波强化Fenton氧化法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硫酸铝絮凝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东翔  陆英梅  黎汉生 《辽宁化工》2004,33(10):601-604
采用硫酸铝为絮凝剂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前期强化处理特性研究 ,探讨了絮凝剂用量、垃圾渗滤液的酸度以及温度对城市垃圾渗滤液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垃圾渗滤液絮凝处理过程中 ,硫酸铝用量约 0 .5 %为宜 ;絮凝过程中酸度和温度对垃圾渗滤液的絮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对不同的垃圾渗滤液类型和附属资源选择适宜的酸度和温度可以降低后续处理过程的负荷与处理成本 ,在室温下 ,用硫酸铝絮凝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过程中 ,在pH =6.5左右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聂法臣 《辽宁化工》2014,(3):285-287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垃圾渗滤液如产生量过大则渗滤液中氨氮浓度过高,其可生化性差对水体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垃圾渗滤液可以污染土壤及水体、大气等;垃圾渗滤液可以使地面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垃圾渗滤液直接威胁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可使地下水丧失利用价值;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一旦进入食物链将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但当前由于我国垃圾产量急剧增多,垃圾处理设施一时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垃圾渗滤液处理难度大,那么如何进行选择高效有利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技术并实现其经济有效处理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工艺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6.
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生物处理工艺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运行操作简单、成本效益高、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与运用。本文介绍了各类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生物工艺处理渗滤液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渗滤液的水质特点,介绍了最新的处理工艺,包括生化法、化学法、物化法、物理法及土地处理法,并对这些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目前渗滤液处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在长期填埋过程中产生的老龄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处理更为困难。老龄垃圾渗滤液具有氨氮含量高、C/N低、可生化性差等特点。从物化处理、生化处理和生物脱氮等方面对国内外该类渗滤液的处理工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垃圾渗滤液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垃圾渗滤液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各种渗滤液处理工艺的特点及处理效果.阐述了垃圾渗滤液处理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向将逐步由传统、宏观的对COD、BOD的处理转向渗滤液的介观性质的研究,以寻找出渗滤液污染的根本原因,从而彻底解决渗滤液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详细介绍了固原市100 t/d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设计内容。本工程选用MVC(机械蒸发浓缩)+DI(去离子)主体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运行期间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要求。本工艺对小规模以及分期建设的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