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采油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是新疆塔里木油区即将正式投入开发的第一个油藏,它地处沙漠、交通不便、气候条件差,对油井自喷期过后采油方式的选择要求具有设备简单、工作可靠、免修期长、管理人员少等特点。根据该油藏的储层特征、井筒状况、流体性质、地理位置、能源供应等实际条件,结合当前采油工艺的发展水平及举升设备的能力,应用计算机对不同采油方式的可行性及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优选结果认为气举为该油藏油井自喷期之后的最佳机械采油方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轮南油田地层能量不断衰竭,大部分油井已经进入低压、低产阶段,常规柱塞气举井产量低、携液效率低,且该工艺间歇性开关井制度制定不合理时易导致井筒积液压死油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采用多项工艺相结合的方式研发出一套“固定式多级气举阀管柱+浮动式中空快速柱塞+清蜡柱塞”相结合的复合柱塞气举新工艺。该工艺在前期柱塞气举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不关井连续生产,避免井筒积液,现场应用4井次共减少清蜡作业次数147次、减少制氮车气举作业LNA井2次、LNB井1次,并且复合柱塞运行增油1 096 t。复合柱塞气举新工艺现场应用效果明显,已逐步在油田进行推广,实现柱塞气举井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3.
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连通性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亭  梅博文 《石油学报》1997,18(4):38-42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三叠系原油是来自下古生界源岩的成熟海相原油,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都十分相似,用总的特性很难区分不同油藏的原油.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法对轮南油田2、3井区三叠系油藏的连续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早期研究的结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评价油藏原油连续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应用有助于对油藏构造形态的深入了解,并能为油藏早期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辅助性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海油田采油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浅海油田既有背靠大陆优势,又有海上油田的特征,采油方式有特殊性。根据我国渤海湾油田油藏特征和海上条件,阐述了采油方式选择的原则。分析了各种采油方式对海上采油的适应程度,为环渤海浅海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让纳若尔油田于1983年投入开发,确立气举采油为油田的主要人工举升方式。油田气举采油始于2001年,为了提高低孔低渗油田的整体开发效益,相继研发了加深注气、湿气气举、喷射气举等技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油田的气举开发效果。同时,也为国内外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气举采油在文东油田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文东油田具有以下特点:油藏埋藏深,含油井段长,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异常高温、高压、高饱和压力,高油气比,地下原油密度低,粘度低,地层水矿化度高。以上特点决定了文东油田的最佳采油方式是气举采油。  相似文献   

8.
通过资料调研,总结了气举采油的特点。通过各类型采油方式特征和南堡油田特征的定性分析,初步筛选出气举、电泵和有杆泵3种适用于南堡油田的采油方式;通过等级加权平均法定量研究了相对于其他两种方式气举采油在南堡油田的适应性。研究认为气举采油在南堡油田有着很好的适应性;在南堡油田,气举采油更适用单井产量高的油井,对于低产井,气举的适应性较之电泵并不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9.
10.
BRENT油田利用气举插入管式完井方式实施水驱采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完井方式的管柱结构,技术性能,安装方法及应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1.
轮南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轮南地区奥陶系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油气的分布十分复杂。通过对该区奥陶系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藏形成机理的研究,认为该区黑油主要来自中-上奥陶统油源岩,天然气则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高温裂解。油藏的成藏期是在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晚期-康村组沉积早期,气藏的成藏期是在上新世库车组沉积期。原油沿奥陶系顶面的不整合面向北运移,天然气则沿桑塔木和轮南断垒两组背冲式大逆断裂向上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指出油气运移的几条有利路线,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埕岛油田采油方式选择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自1992年投入开发至今,已建成年产100万t的生产能力。埕岛油田既有背靠大陆的优势,又有海上油田的特征。以埕岛油田油藏特征和海上条件为基础,阐述了采油方式选择的原则,分析了各种采油方式对海上采油的适应程度,从而确定以自喷和人工举升(电潜泵、螺杆泵)相结合的采油方式。102口投产井的生产实践证明,埕岛油田采用的采油方式是正确的,它的成功实践,为环渤海浅海油田开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余淑明  田建峰 《钻采工艺》2012,35(3):40-43,9
苏里格气田气井普遍具有低压、低产、小水量的特点。近年来,在前期大量研究及试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适合苏里格气田地质及工艺特点的气井排水采气技术系列。在产水气井助排方面形成了以泡沫排水为主,速度管柱排水、柱塞气举为辅的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在积液停产气井复产方面形成了压缩机气举、高压氮气气举排水采气复产工艺。各项排水采气工艺措施的实施,有效确保了产水气井的连续稳定生产。文章对各项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在苏里格气田的适用条件、应用现状等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苏里格气田气井产量低、数量多的实际,指出了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技术发展方向,这对深化苏里格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球塞气举工艺是采用U型双管柱(-注-采),在注入气流中投入气举球作为气液相问的固体界面,以实现稳定的段塞流状态,可有效地防止液体回落,从而改善气举过程的稳定型,降低气液相间的滑脱损失,减小注气量,提高其举升效率。文中就球塞气举工艺的研究及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今后该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出了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先涛 《钻采工艺》1998,21(1):31-32
针对气井排水采气的特点,提出采用TOPSIS方法对气井优选排水采气工艺,该方法是借助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各方案进行排序,以确定最优方案,通过实例分析,认为方法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6.
轮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作者以“油气运移动态富集”思想为指导,分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显示和油气产出状态空间分布的规律,指出这一“油气运移成藏体系”具有大面积“汇聚式”油气运移充注特点,晚期(喜马拉雅期)充注成藏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提出了“高毛管阻力低浮力梯度(流体势梯度)封闭”,“网格状储集层”,动态油气成藏机制的最新认识和高产稳产井的布井原则。指出轮南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系统油气资源丰富,油气成藏具有规律性,勘探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池27井区排水采气工程技术进展及成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39井是大池干气田石炭系气藏的高产气井之一,由于受到边水侵入的影响,严重制约气藏的开发,为了改善该井的生产条件,从1998年开始对池27井区实施了排水采气工程。文章对池27井排水采气工艺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排水采气工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可为其它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这对于加快石炭系气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惠州21—1油田7口气举采油井的实际生产数据出发,分析了气举井的各种有关参数(总气液比、产液量、注气量、伴生气、油嘴尺寸和井口压力等)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根据井的生产能力。选择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最佳总气液比,以达到较高的产液量和举升效率,是气举采油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评价了用于气举采油的新型解堵剂QJ-99的主要特性,并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新型解堵剂QJ-99的各项指标优于常规酸液,该剂与地层流体配伍性好,不产生乳化,无酸渣,对地层低害低,腐蚀性小,140℃缓蚀率优于部颁标准。该酸液可广泛应用于复杂断块砂岩油藏酸处理,现场应用66井次,工艺成功率100%,施工井有效率90%,平均单井增油566t,平均有效期190d,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为了能更高效地开发苏里格气田,必须对储层内部结构等因素深入研究,表征它们的性质及对气体渗流的影响,因此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对苏里格气田气体渗流机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可行的。文章在渗流屏障分析基础上,运用了FZI、聚类分析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利用取心井资料和测井解释物性资料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下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共划分了3类流动单元,得出了每一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从而进行全区气井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物性和储集能力都较好的流动单元大部分位于心滩沉积微相中部,部分分布于心滩微相顶底部;河道沉积是控制物性较好流动单元的主要沉积微相之一。储层流动单元比沉积微相更精细地刻化了影响储层流体流动的地下结构,通过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预测剩余油的可能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