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已搭建的装有电动振动系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实验台,对溴冷机各主要部件的性能进行实验分析。主要分析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过程中传热和制冷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低频振动状态下,蒸发器、吸收器内的换热效果均优于静止的情形,表明低频振动有利于强化换热,同时增加了机组制冷量,提高了机组COP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搭建了带有电动振动系统的吸收式制冷性能研究实验台,实验重点研究了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机传热性能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振动可有效地强化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性能,增加制冷量;在低频、低振幅的范围内,传热的强化效果随频率和振幅的增加而增加。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效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国内外对吸收式热泵强化传热传质研究的现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强化管的开发、新型表面活性剂及强化吸收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增大传热面积与加强界面马拉格尼对流,以此提高传热传质系数。  相似文献   

4.
吸收式热泵中表面活性剂的强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溴化锂水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水蒸气吸收过程的传热与传质系数显著提高。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对此强化过程进行研究,但目前尚未有被普遍认可的机制理论。研究人员普遍认同马拉格尼对流(marangoni convection)的强化作用,但是缺乏对其合理的解释。以往的研究大都基于静态池实验,这与实际吸收式热泵内吸收器的动态吸收过程(如液膜的形成等)相距甚远。另外,研究人员大都主要研究溴化锂水溶液与水蒸气的气液界面的强化作用,而忽视了溴化锂水溶液与铜管壁面的固液表面的强化过程。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对2个强化界面进行分析,解释"马拉格尼对流"强化作用产生的原因,结论与诸多研究人员的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李建霞  郑爱平 《制冷》2005,24(1):9-11
本文详细阐述了太阳能驱动的固体转轮吸附式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固体转轮吸附制冷循环从数值模拟角度分析其工作性能提供了必要的控制方程.  相似文献   

6.
以板式溶液热交换器为例,建立物理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得到溶液热交换器在不同流速下的传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提高溶液热交换器中的溶液流速可以提高其传热系数,但会导致溶液的进出口温差减小,使溶液间换热不充分。设计溶液热交换器时可根据设计要求与文中计算结果选择不同的溶液流速。  相似文献   

7.
氨水吸收式制冷与热泵两用装置的实验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收式制冷机是正向循环与逆向循环合为一体的系统,它不仅具有制冷的作用,而且稍加变动,还可作为热泵(第一类)使用。本文作者,在同一套氨水吸收式制冷装置上,解决了氨水吸收式制冷与氨水吸收式热泵之间相互转换的实际问题,分别进行了制冷与热泵(第一类)两方面的实验,得出了部分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余舜辉  陈砺 《制冷》2001,20(2):43-47
利用多孔性物质的吸附分离原理分析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剂颗粒和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强化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剑锋  胡熊飞 《制冷》1991,(3):81-84
本文分析了新型的三压力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特点,以R600/DMF,R22/DEF TEG为例说明了新循环相对于传统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突出优点,同时指出了利用混合制冷工质有利于新循环制冷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11.
吸附式制冷系统传热传质的简化分析及吸附床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辉  滕毅 《低温工程》1995,(6):41-48
近年来,围绕解决阻碍吸附式制冷系统走向市场的技术问题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济实用又能改善传热传质的吸附床比较关键。本文对吸附床的传热传质做了简化分析,并对各种吸附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吸附床。  相似文献   

12.
针对跨临界CO_2压缩制冷系统制取冷量以消耗高品位能量为代价的问题,本文依据能量梯级利用原理,提出双温低品位热源驱动的新型CO_2-[emim][Tf_2N]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新流程,在构建该制冷循环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搭建测试双温驱动吸收制冷循环性能的实验装置,利用模拟和实验方法分析了操作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在定流量的条件下,研究驱动热源温度、冷却水入口温度以及载冷剂入口温度等操作参数对新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温驱动新型吸收制冷系统不仅可实现高效制冷,而且最低制冷温度可达到-15.2℃,研究结果为CO_2-离子液体制冷系统的理论设计计算提供实用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冷凝器和蒸发器是压缩式制冷空调机组中的重要设备,其传热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机组的效率和成本。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是提高冷凝器与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关键。对于管外冷凝传热强化,在Turbo-C管的基础上,将翅片从翅顶到翅根完全割裂,形成断裂的三维翅片管,以减少表面张力作用下冷凝液在传热管表面粘滞特性对传热的影响。采用螺旋隔板替代冷凝器和干式蒸发器的弓型隔板,能改善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性能;针对降膜蒸发器的降膜蒸发区与满液蒸发区的不同特点,应分别采用不同类型的强化管,以提高蒸发器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4.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是吸收式空调系统中常见的热质传递形式之一。本文对溶液降膜吸收过程的热质耦合传递分析,建立了溴化锂溶液垂直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二维数学物理模型,采用CFD-Fluent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得到不同Re下的液膜界面温度、液膜内浓度分布、传热传质通量及传热传质系数等。分析了Re对降膜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膜Re150时,液膜界面平均温度与平均传质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而平均传热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减少;平均传热传质通量均是随着Re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佳液膜Re使降膜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通量达到最大,即Re=50时,平均传热和传质通量分别达到最大值7.2 k W/m~2与2.9×10~(-3)kg/(m~2·s)。  相似文献   

15.
李若兰  丁杰  霍正齐 《制冷》2013,(3):76-81
本文介绍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节能元件-换热管的强化传热技术,指出传热技术发展新途径。简述典型强化换热管的构造、性能,分析换热管强化传热机理。  相似文献   

16.
在Navier-Stokes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氨水降膜吸收传热模型,通过对降膜过程中的液膜流动特性进行了一维变换,采用Grank-Nicholson方法对降膜特性进行求解,然后根据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仿真结果,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的误差在17%以内,并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了传热系数公式,确定了不同管径下液膜的最大体积流量。  相似文献   

17.
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流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吸收式制冷作为最早的人工制冷方法,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在民用和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有60多年。近20余年来,吸收式制冷在理论与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在制冷机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得到国内外厂商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随着人类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及能源的高效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的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使得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采用电驱动蒸气机械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不同,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可利用采用低品位热源的热能直接驱动,运行成本远低于电驱动系统。吸收式系统多采用H2O-LiB r溶液、NH3-H2O溶液等自然工质作为制冷剂,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同时具有安全、可无噪音运行、可靠性高等显著优点。但也具有占地面积大、初投资高,冷却负荷高,一次能源效率低(直燃形式)等不足。针对这些特性,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循环设计优化、工质对选择、系统部件热质传递强化、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等。狭义的吸收式循环是指闭式、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的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该类循环按照循环形式分类包括单吸收循环、多吸收循环和复合循环。单吸收循环主要包括基本单效吸收循环、扩散吸收循环、膜吸收循环、热变换器循环、重力驱动的阀切换循环以及自复叠循环;多吸收循环主要包括再吸收循环、多效循环、中间效循环、多级循环、中间级循环以及GAX循环;复合循环主要包括喷射-吸收复合、压缩-吸收复合和膨胀-吸收复合等复合形式。现有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且不局限于太阳能、中低温余热利用、冷热电联产、储能(蓄冷、蓄热),膜交换材料、高温下耐腐蚀材料,塑料热交换器等方面。吸收式循环现有循环结构的提出针对的是一定温度和浓度下循环,面对新的应用场景、新材料以及新吸收工质对,吸收式循环可以提出多种更高效、更宽热源驱动温度范围和溶液浓度范围的新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