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主要有效率论、改革论、服务论三项内容,并显现出人民性、法治性、民主性的特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是用法律来约束公共权力及其行使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法治思维这一概念只能从此种结构中来理解,在该结构中“现代”和“公共权力的行使”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主要包括:义务思维、底线思维、人本思维、正当程序思维等.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在于“现代化”,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我国当前的情况而言,有三种能力特别重要,即制度建构的能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改革开放的能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二者在“现代”和“公共权力行使”等方面高度一致,法治思维是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思维,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则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治理国家紧密结合 ,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本质、地位、方针、原则和方法 ,清楚地表明了他在治理国家的方式、目标、系统、理念和途径方面的战略思考与抉择。本文力图从这一新的视角探讨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4.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营造乡村治理新氛围、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针对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乡村自治规则体系;加强普法实效,提升干群法治素养;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5.
党内法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法律一体同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党内法规应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必须注重党内法治与国家法治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应从三个方面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根据国情党情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的科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化的生态治理体系是由政治保障体系、经济激励体系、文化价值共识体系和社会参与体系构成的完整体系。同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提高相应的治理能力,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最大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运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这一重要历史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部署,必然加快推进其自身的现代化。伴随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成为一个显性议题,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范畴进一步深化,引发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探讨,其中原则遵循和实施路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首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这一目标的实现还要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制度性与操作性、整体性与协同性“三个统一”的原则诉求;最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依托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好心法治”是茂名市近年新提出的市域社会治理范畴。该范畴形式上是指含有“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理念,本质上指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状态。茂名市域社会治理应当紧扣自身市域特点展开,尤其围绕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若干矛盾,以行业协会建设为抓手,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主体体系,以传统优秀“地方性道德知识”为依托,激活“好心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强大动能,以县级融媒体建设赋能乡村治理,以党建引领增强乡村基层组织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法治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基本要求,必须以刑事法治给予坚实保障。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针对妨害疫情防控类犯罪应采取从重从快的刑事政策,实现积极治理;要准确理解刑法规范,明确犯罪类型,确保精准打击;定罪量刑时应考虑特殊犯罪人的期待可能性,展现刑法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完善与优化学校教育制度与规范体系的过程,核心层包括共同治理、学校自治与依法治校.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学校教育制度与规范的执行力、协调力和调整力等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处理好主体多元化与共同治理、客体类型化与学校自治、权利义务的规范化与依法治校等问题.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前提,学校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根本.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发展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以人民为中心为切入点,明晰具体内涵和内在逻辑,分别通过坚持党的领导、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推进基础设施和数智化建设、加强治理监督等实践策略予以推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逐步推进,"依法治党"、"从严治党"成为法治中国背景下,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政党新要求。实现依法治党,既要遵循党内法规,又要严格的遵守宪法和法律。但是,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规定不明、难以衔接、党员权利保障实施困难以及"动态错位"等问题。法治思想尚未形成、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体系之间缺乏互动沟通、党内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以及党内法规的清理备案工作尚未取得实效等是两者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理念、立法主体、内容、体系四个方面实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本的法律保障,法治入宪,是党的治国方略的宪法化,标志着我党治国方式的进步,法治,最根本的是宪法之治,宪法至上,提高宪法的最高的权威性,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后这个治国方略被写入了新宪法。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实现法治,要实现法治,必须注重立法、行政、司法等若干环节,其中依法行政是重中之重,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一、依法行政的现状 依法行政是在行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实行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和方面。依法行政通常包括以下方面:①行政权的作用不得与法律相抵触;②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使人民承担义务,不得侵害人民的权利;③没有法律依据,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其“ 五计划建议”中又进一步确认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本文从依法治国内涵、重要性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本认为,要弄清“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这两种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这两种手段所表现的地位,首先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个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这是指国家形态(国家权力的动作形态)问题,对此,我们党代表人民的意志,选择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种国家形态含有十项内容;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这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或方式,它们都不具有国家形态的属性,相反,在一个国家形态(人治国家或法治国家)中这两种手段可以兼用,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后,我们党又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据上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其必要性,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法律是道德的制度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基于这种同一性,在治理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的作用可以互补。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法治和德治相比却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行政作为我国政府机关行政的重要单元,在其实现税收职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黄河上游地区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模式,对当前黄河上游农村生态治理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黄河上游地区农村生态环境虽有好转,但在生态治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着经济发展模式滞后、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生态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生态治理法治建设不足等困境。提出从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塑造乡村生态文化、完善生态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立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五个维度构建全面的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系,以提高黄河上游农村生态治理能力,助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治理与道德治理这两个最基本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更是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强调法律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治理。道德治理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如何在法治社会中体现它的价值功能是本文命题的关键。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具有的能动作用,促使政治人自觉认可政治规则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政治价值功能进一步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政治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