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明对虾中隐蔽态T-2染毒对小鼠生长发育及遗传方面的毒性效应,采用定期递增剂量法进行20 d蓄积染毒实验,以对虾的虾头和肌肉匀浆液灌胃小鼠,连续7 d,记录小鼠器官指数、精子致畸率、微核率,分析对虾中T-2及隐蔽态残留物对小鼠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低剂量染毒对虾对小鼠没有影响,高剂量组(12.2 mg/kg)染毒对虾引起小鼠增重率和器官系数下降,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呈上升趋势。染毒对虾中存在隐蔽态的T-2毒素,对小鼠有一定的遗传毒性,虾头中隐蔽态T-2毒素的含量高于肌肉中的,并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T-2毒素持续染毒后的对虾肌肉中m T-2s的残留规律,及其对对虾的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用20 d蓄积染毒法获得不同染毒剂量组(0、0.5、1.2、2.4、4.8、12.2 mg/kg饲料)的对虾肌肉组织,采用LC-MS/MS检测经三氟乙酸(TFA)水解处理前后样本中的T-2毒素含量,以T-2增量表示m T-2s含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测粗脂肪,HPLC法测VA、VD3和VE含量。结果表明,对虾肌肉经TFA水解处理前未发现游离态T-2毒素,水解后检出T-2毒素,即m T-2s,且其含量与染毒剂量呈正相关。而染毒剂量对不同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表现出较大差异。高剂量染毒时,粗脂肪、VA和VD3含量呈显著下降(p0.05),而VE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低剂量染毒时,粗脂肪、VD3和VE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现出低剂量刺激效应,但是粗脂肪与VA含量与m T-2s呈负相关,可能二者与m T-2s的存在形式有关,此结论为挖掘m T-2s的预警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一次性染毒凡纳滨对虾,采用模型拟合法测定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经口LD50,并分析Ca2+-ATPase、多酚氧化酶(PPO)活力以及肌肉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而探明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经口一次性暴露的LD50为1.22 mg/(kg·bw),T-2毒素对PPO酶活性和Ca2+-ATPase活性的急性毒性效应ED50分别为0.05和3.22 mg/(kg·bw),比较风险评估指数RI可知,PPO活性可作为生物学效应标记描述T-2毒素对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且比Ca2+-ATPase更加灵敏。T-2毒素急性暴露可导致肌纤维间隙面积比增大,可导致对虾肌肉品质劣化。采用LC-MS/MS定量检测染毒对虾肌肉中的T-2毒素,但是没有发现游离态T-2毒素残留,说明对虾中T-2毒素急性暴露不会引起物质蓄积,但却产生功能蓄积,可能是T-2毒素以隐蔽态形式存在,导致初始轻微损伤逐渐累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对虾中T-2毒素对小鼠免疫学和血清学方面的毒性效应。分别用低、中、高剂量T-2毒素注射染毒对虾的不同组织灌胃小鼠1周,检测小鼠免疫功能指标(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碳廓清能力、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概率统计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毒剂量的递增,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概率增大。低剂量组间作用点距离短,为一类聚点,而中、高剂量组间的作用点相对距离较远。其中以高剂量肌肉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最大,以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指标变化最为明显。血清指标中,中、高剂量组血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说明对虾中T-2毒素主要降低小鼠的免疫功能,同时对肾脏产生一定毒性效应。随着染毒剂量的递增,不同组织中T-2毒素的存在形式和毒性效应有差异,以肌肉中的T-2毒素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对虾中T-2毒素急性暴露的残留规律,并探明其对雄性小鼠的遗传毒性效应。实验以LC-MS/MS检测肌肉注射染毒后,对虾中T-2毒素残留量,并经灌胃,检测毒虾中T-2毒素对小鼠遗传毒性的危害。结果发现,对虾中游离态T-2毒素的残留量与暴露剂量呈正相关,表现蓄积性,并且不同组织的蓄积量差异较大,以肌肉中含量最低,接近于零。经毒虾灌胃后,小鼠的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也随暴露剂量逐渐增大。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灌胃组的小鼠精子畸形率和微核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高剂量组的四个对虾组织都具有毒性,其中以对虾肌肉和肝胰腺的毒性最强,其次为肠道。表明T-2毒素在对虾体内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肌肉中,游离态T-2毒素易于被转化为隐蔽态T-2毒素,从逃避检测,并产生二次危害隐患。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0.0、0.5、1.2、2.4、4.8、12.2 mg/kg T-2毒素微胶囊毒饵料20 d染毒凡纳滨对虾,采用感官评价、理化分析及显微观察法测定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特性和自溶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2毒素暴露对生鲜对虾色泽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通过理化分析得出低剂量作用时对虾肌肉硬度和咀嚼性明显升高(P0.05),随后肌肉组织硬度、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肌肉蒸煮损失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显微结构观察肌纤维间隙不断变大,肌纤维密度下降,肌纤维碎片不断增加,肌肉品质劣化。随T-2毒素暴露剂量升高,氨基态氮溶出量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溶出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固形物的溶出量显著增加(P0.05),肌原纤维长度呈现显著性下降(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肌原纤维断裂严重,自溶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T-2毒素对凡纳滨对虾DNA黏度的损伤效应,通过小牛胸腺DNA与T-2毒素作用,采用响应面分 析T-2毒素与DNA的最佳作用条件,通过体外T-2毒素与对虾DNA作用验证,以及喂食对虾T-2毒素进行蓄积染毒 后,观察其对DNA黏度的影响。结果:响应面分析优化出对DNA黏度影响最明显的反应条件为T-2毒素质量浓度 2.70 ng/mL、DNA质量浓度50 μg/mL、反应时间43 min;T-2毒素与对虾DNA体外作用,随着T-2毒素质量浓度的增 加,DNA黏度随之增大,在T-2毒素质量浓度为2.70 ng/mL时达到最大值,此后降低;喂食对虾T-2毒素进行蓄积染 毒对对虾DNA黏度的影响无明确规律,与体外对虾DNA实验结果并不相似。本研究阐明T-2毒素对对虾DNA黏度的 影响,对探讨T-2毒素的毒理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在养殖过程中受T-2毒素、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和呕吐毒素污染的南美白对虾,经贮藏后微生物菌相结构变化的特征,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2-2010)对菌落总数测定的方法,计算染毒对虾中的菌落总数,同时从染毒的南美白对虾中分离筛选和鉴定出不同属的微生物,并与未染毒对虾中的微生物数量、种类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染毒对虾肌肉微生物种类在贮存第1~8 d和第16~20 d间,菌落种类保持在2~4种和4~7种,菌群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从未染毒对虾和染毒对虾样品中共分离出7株菌,经16S rDNA进行测序,分别鉴定为考克氏菌属、金黄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弯曲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细杆菌属和微小杆菌属,每株样品菌种匹配率均在97%以上,其中对水产品的腐败能力较强的金黄杆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在染毒对虾中检出,空白组只检出希瓦氏菌属。真菌毒素使对虾肌肉产生变化,导致对虾肌肉品质下降,从而形成适合腐败能力强细菌的生长环境,产生新的菌种。  相似文献   

9.
分析肌肉中不同结构的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SDS-PAGE考察不同溶解性肌肉蛋白质的降解情况,研究中国对虾在不同冷藏温度下(4,0,-2℃)肌肉蛋白质的降解规律。结果显示:贮藏过程中对虾的肌原纤维蛋白、肌基质蛋白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显著下降,肌浆蛋白含量变化不大,碱溶性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MHC(肌动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C和分子质量分别为30~31 ku,6.5 ku的蛋白质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总蛋白中分子质量23~25 ku的蛋白,水溶性蛋白中分子质量176~178 ku的蛋白,低盐溶性蛋白中分子质量67~68 ku的蛋白丰度变化与贮藏时间呈良好线性关系,有望作为中国对虾新鲜度的指示蛋白。  相似文献   

10.
食品超高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热处理技术,具有杀菌保鲜,延长货架期,保持食品原有营养品质等优势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试验从牛骨骼肌中提取肌浆蛋白质、肌原纤维蛋白质和肌内结缔组织,对其分别进行0.1~400 MPa超高压处理。采用SDS-PAGE分析不同超高压处理对不同类型肌肉蛋白质的影响,并测取Mg2+-ATP酶活性值。结果显示:随着压力的增加,肌浆蛋白质中多数蛋白条带逐渐变粗,200 MPa时出现分子量约35 ku蛋白条带,而33 ku的蛋白条带逐渐消失;肌原纤维蛋白质中多数蛋白条带变细,其中42、25 ku蛋白条带逐步消失;Mg2+-ATP酶活性值呈下降趋势;随着压力的变化,肌内结缔组织其蛋白条带无明显变化。超高压处理对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有显著影响,而对肌内结缔组织无明显影响,推测这可能与蛋白质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黄鱼冷藏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及降解规律,筛选能够表征大黄鱼新鲜度的相关蛋白,以0℃冷藏的大黄鱼肌动球蛋白的生化特性和蛋白质SDS-PAGE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冷藏过程中,大黄鱼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巯基含量以及Ca2+-ATPase活性等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表面疏水性在贮藏初期明显增加。总可溶性蛋白中16~17 ku条带,水溶性蛋白中22~23 ku条带,低盐溶性蛋白中35~36 ku条带以及高盐溶性蛋白中的肌球蛋白重链(MHC)、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33~34 ku条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生明显的变化。这7个条带代表的蛋白或肽类有望作为大黄鱼冷藏过程中潜在的新鲜度指示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中国对虾蛋白致敏小鼠模型并研究关键过敏原。方法:采用液氮研磨结合裂解液裂解对虾肌肉提取蛋白浸出液,用不同剂量的中国对虾蛋白和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ICR小鼠致敏,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和IgG1水平在激发期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并观察致敏小鼠行为评分,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利用双向电泳分离虾蛋白,并与阳性血清免疫印迹,从而通过质谱分析其主要过敏原。结果:3组不同剂量的虾蛋白浸出液都能使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且剂量越高过敏反应越显著;其中,高剂量组(1.0 mg)小鼠血清特异性IgE和IgG1抗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出现瘙痒、嘴角红肿等现象,过敏症状最显著。通过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发现,能与阳性血清反应的蛋白有两种,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40.2ku,等电点分别为6.0和6.2,经比对为精氨酸激酶;另一种蛋白分子质量为35.8 ku,其等电点为4.6,经比对为原肌球蛋白,通过Mascot数据库分析比较得到这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结论:中国对虾蛋白可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其主要过敏原为原肌球蛋白和精氨酸激酶,其中精氨酸激酶可能存在不同蛋白质修饰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组成及分子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凡纳滨对虾蛋白质,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进行蛋白分离,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用SDS-聚丙烯酰胺电泳测定分子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总蛋白为(19.72±0.08)g/100g湿重,其中盐溶蛋白64.30%、水溶性蛋白25.00%、基质蛋白5.78%、非蛋白氮4.92%;凡纳滨对虾各蛋白氨基酸比例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的第一限制氨基酸类似;SDS-PAGE电泳显示,凡纳滨对虾基质蛋白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宽,集中在200~19ku,盐溶蛋白分子量集中在200~45ku,水溶性蛋白分子量集中在80~27ku。  相似文献   

14.
对208个花生品种(系)籽仁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脂肪含量、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组成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花生籽仁主要营养成分以脂肪为主,其含量在39.6~59.0 g/100 g,其次为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7.6 g/100 g;籽仁中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9.3 g/100 g;可溶性淀粉含量最大值为16.3 g/100 g。2)花生籽仁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间均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花生贮藏蛋白各亚基分子质量在14.4~97.4 ku之间,共有14~17条条带,部分品种贮藏蛋白在34.2 ku处有明显的条带缺失,条带缺失品种占供试品种材料总数的21.7%;在26.8、25.6 ku处或表现条带缺失或表现明显的颜色、面积和含量差异。4)对缺失蛋白亚基进行SHOTGUN测试,共检测得到112个肽段,其中18个蛋白质为可信蛋白,其功能涉及生物细胞代谢/能量代谢、免疫调节、信号传递等细胞过程。缺失蛋白涉及花生各个生长发育过程,可能与花生生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208个花生品种(系)籽仁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脂肪含量、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组成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花生籽仁主要营养成分以脂肪为主,其含量在39.6~59.0 g/100 g,其次为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7.6 g/100 g;籽仁中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9.3 g/100 g;可溶性淀粉含量最大值为16.3 g/100 g。2)花生籽仁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间均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蛋白质含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花生贮藏蛋白各亚基分子质量在14.4~97.4 ku之间,共有14~17条条带,部分品种贮藏蛋白在34.2 ku处有明显的条带缺失,条带缺失品种占供试品种材料总数的21.7%;在26.8、25.6 ku处或表现条带缺失或表现明显的颜色、面积和含量差异。4)对缺失蛋白亚基进行SHOTGUN测试,共检测得到112个肽段,其中18个蛋白质为可信蛋白,其功能涉及生物细胞代谢/能量代谢、免疫调节、信号传递等细胞过程。缺失蛋白涉及花生各个生长发育过程,可能与花生生物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纪淑娟  王莎  李玲楠  檀德宏 《食品科学》2012,33(19):273-277
采用水体暴露方法,研究金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肾脏、腮、肌肉和椎骨对不同质量浓度(5mg/L和15mg/L)罗丹明B的蓄积规律,采用注射染毒然后在清水中饲养的方法研究鱼体组织罗丹明B的消除规律。结果表明:罗丹明B质量浓度为5mg/L和15mg/L时,分别在第15天和12天达到吸收平衡。蓄积达到平衡时罗丹明B在高、低染毒质量浓度中的最大和最小蓄积系数分别出现在肝脏和肌肉,最大蓄积系数分别为16.14和7.37,最小蓄积系数分别为0.97和0.77。注射染毒后罗丹明B消除研究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罗丹明组织浓度逐步下降,第9天接近平衡。不同组织中消除速度表现:肾脏>肌肉>椎骨>腮>肝脏。生物半衰期t1/2在组织中的差异表现为:肝脏>腮>椎骨>肾脏>肌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5个未成熟蚕豆品种在3个可食用阶段的蛋白质组分,探索未成熟蚕豆种子蛋白质组分的变化规律。采用分级提取的方法分别提取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组分,并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对其含量和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个蚕豆品种最主要的蛋白组分为谷蛋白,其次为清蛋白和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最低;随着蚕豆种子的不断成熟,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醇溶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谷蛋白含量因品种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同一可食阶段,不同品种蛋白组分含量具有差异;随着可食阶段的延后,清蛋白和球蛋白的SDS-PAGE电泳条带逐渐增多。随着蚕豆种子的不断成熟,其蛋白各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从S1到S2阶段,清蛋白的40 kDa的条带变浅,新增15 kDa至35 kDa的条带,球蛋白中的40 kDa的条带变浅甚至消失,新增20 kDa至35 kDa以及55 kDa的条带;从S2到S3阶段,清蛋白的15 k Da至35 k Da的小分子量条带颜色变浅,其含量减少,出现了60 kDa~65 kDa和70 kDa~85 kDa,甚至更大分子量的条带,而球蛋白的15 kDa至35 k Da的小分子量条带颜色变浅,40 kDa条带再次出现且加深,出现了60 kDa~65 kDa和70 kDa~85 k Da,甚至更大分子量的条带。这些表明在蚕豆成熟过程中,一些蛋白到一定阶段被降解,一些新的蛋白又被合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了研究低剂量T-2和HT-2毒素经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生物转化至无游离态毒素检出时,降解产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通过连续7 d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T-2/HT-2毒素降解产物,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精子致畸率。结果表明雄性小鼠产生的微核率均高于雌性小鼠,各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10/20 ng/m L和25/50 ng/m L的雄性小鼠微核率与阳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5/5 ng/m L T-2/HT-2组的小鼠精子畸形与阴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畸形精子主要表现为胖头和折尾,随着T-2、HT-2剂量的增加,小鼠精子畸形率呈线性增加。说明经过弯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eniculata)转化的T-2和HT-2毒素仍具有遗传毒性,而且雄性比雌性易感性更强,同时为T-2和HT-2毒素生物转化物中存在结合态的T-2毒素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脊尾白虾资源,对脊尾白虾的基本成分进行了分析,对其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并对其分子量分布、总巯基含量和热力学特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肌肉粗蛋白含量17.5%,盐溶性蛋白的含量为7.82%,水溶性蛋白5.69%,碱溶性蛋白0.16%,不溶性蛋白1.37%;盐溶性蛋白的分子量集中在116~200 ku,并且在25 ku有一条明显的蛋白条带;水溶性蛋白的分子量在66.4~97.2 ku之间,碱溶性蛋白在20.1、29.0、97.2~116 ku有明显的蛋白条带,不溶性蛋白的分子量分布较为分散,为200、66.4、44.3 ku。盐溶性蛋白的总巯基含量达110.81μmol/g。盐溶性蛋白热变性温度为55℃,水溶性蛋白42.9℃,碱溶性蛋白52.9℃,不溶性蛋白52.5℃。  相似文献   

20.
以大菱鲆为对象,通过测定4℃冷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Ca2+-ATPase、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TCA可溶性肽含量、SDS-PAGE,以及TVB-N值和菌落总数等指标,考察冷藏过程中大菱鲆肌肉蛋白质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新鲜度指标的相关性,筛选评价新鲜度的辅助蛋白指标及指示物。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大菱鲆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Ca2+-ATPase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表面疏水性、TCA可溶肽含量显著上升(P0.05);总巯基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DS-PAGE电泳显示总蛋白中的条带I(25~26 ku),低盐溶蛋白中的条带III(41 ku)、条带IV(38~39 ku),高盐溶蛋白中的肌球蛋白重链、原肌球蛋白、条带II(37 ku)等的光密度值发生规律性升高或降低。TVB-N值、菌落总数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贮藏15 d达到货架期终点。相关性分析表明:肌原纤维蛋白的盐溶性、表面疏水性、Ca2+-ATPase活性、TCA可溶性肽与菌落总数、TVBN值均具显著相关性,可作为4℃冷藏大菱鲆新鲜度评价的辅助蛋白指标;低盐溶性蛋白中的条带III、条带IV,高盐溶性蛋白中的肌球蛋白重链、原肌球蛋白以及条带II,总蛋白中的条带I均与菌落总数、TVB-N值有显著的相关性,均有望作为冷藏大菱鲆的新鲜度指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