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高Si和高Al的冷轧TRIP690钢进行400℃等温退火处理,并对等温后的微观组织分别进行SEM和TEM观察。结果显示,等温后高Al钢较高Si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更高,且拉伸形变后,相对于高Si钢,高Al钢拉伸断口附近有更多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了马氏体,提高了延伸率,TRIP效应更显著,这与高Al的TRIP钢等温处理后形成的大量块状亚稳态奥氏体有关。而高Si的TRIP钢等温后,组织中形成了少量的稳定性过高的条形奥氏体,拉伸过程中不易诱发马氏体相变,TRIP效应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CR600TRIP工业成品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金相和EBSD等技术手段,在详细考察TRIP钢的微观组织,特别是残余奥氏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定量变形和SEM原位拉伸试验,对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行为和钢的断裂机制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顺序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而其断裂机制主要为微孔聚集型断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低碳Si-Mn系TRIP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对性能的影响.实验钢经810℃加热保温50min,在380℃的盐浴炉中分别等温10、20、40、60和120min,等温后油冷至室温.通过X衍射分析,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在等温20min时达到最大值,为14.9%,而后又随等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在等温120min时达到最小值,为9.9%.热处理使奥氏体中的碳元素富集,稳定了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越高,材料的综合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4.
 以CR600TRIP工业成品钢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金相、SEM、TEM和EBSD等技术手段,在详细考察TRIP钢的微观组织特别是残余奥氏体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分阶段拉伸试验,对钢中残余奥氏体在应力作用的相变行为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行为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既有按其本身的稳定性由小晶粒到大晶粒逐步递进的总体趋势,更与应力应变的发展方向,以及所处晶界的曲率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5.
王卫卫  刘浏  李光瀛 《轧钢》2019,36(2):31-34
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和变形条件对DP780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连续退火工艺参数,可以获得5%~7%稳定的残余奥氏体。随着变形量的增加,90%的残余奥氏体发生了TRIP效应,不仅提高了DP780钢的强塑性,也改善了其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难以根除且极易发生转移,给治疗带来难度。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半枝莲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进行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有信号传导通路、相关抑癌基因、端粒酶活性、机体免疫力4个方面。本文综述半枝莲对结直肠癌及其转移的治疗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两种TRIP(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ity)钢分别进行不同贝氏体温度的热处理,通过拉伸试验和X射线衍射研究钢板的性能及残留奥氏体转变.结果表明:高的原始残留奥氏体量和残奥中碳含量,可使得钢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另外,建立起残留奥氏体随真应变的转变模型,该模型能较好的预测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含钒钛TRIP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钒、钛的TRIP钢在780℃退火3min,然后分别在400℃、425℃和475℃贝氏体区等温100s和300s,研究了不同贝氏体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对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钒、钛的高铝TRIP钢随贝氏体等温时间的延长,总伸长率、均匀伸长率均增加,屈服强度升高而抗拉强度下降。复合加入强碳化物元素钒、钛有降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的作用。475℃等温处理时抗拉强度最高,达到991.5MPa,总延伸率为17.42%。  相似文献   

9.
渗碳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含铌TRIP钢的显微组织和残留奥氏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含Nb与不含Nb两种冷轧TRIP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用X射线衍射法计算了TRIP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及残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试验结果表明,TRIP钢中铁素体体积分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在相同热处理工艺下,与不含Nb试样比较,含Nb试样的残留奥氏体中碳含量较高,强塑积较大.残留奥氏体量大约相同时,含Nb试样残留奥氏体更为稳定,综合力学性能也更好.  相似文献   

11.
奚琰  赵金龙  史文  李麟 《上海金属》2011,(1):34-38,52
利用金相显微镜、EBSD技术、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了C-Si-Mn系冷轧TRIP钢贝氏体区等温处理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利用间接方法控制TRIP钢中的相组成。结果表明,残余奥氏体直径在2~3μm之间,以椭圆状和细条状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及晶内。随贝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先增大后减少,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多;随贝氏体区等温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减少,峰值减小。相同等温时间下,等温温度越高,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越大。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综合影响TRIP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低碳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钢中尤其是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对钢的性能的重要性。叙述淬火低碳钢内条间奥氏体的形成,着重指出条状马氏体形成时存在碳的扩散。Magee对钢中残余奥氏体量表达式不适用于低碳钢,建议应修改为:r%=exp[β(C1-C0)-a(Ms-Tq)],并提出淬火低碳钢成分设计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13.
The systematic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cluding common C, Si, Mn, Al, and micro-alloying elements of Ti and Nb were designed for high volume frac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thermo-cycl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Gleeble 2000 thermo-dynamic test machine for finding the appropriate composi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chemical composi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tained austenite, and the appropriate compositions were determined for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TRIP steels.  相似文献   

14.
利用DIL805A膨胀相变仪、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X射线衍射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TRIP钢贝氏体区(360~440℃)等温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贝氏体区等温温度影响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与残奥中碳浓度,是决定TRIP钢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试验钢在800℃×180 s+400℃×300 s处理条件下,可得到17%残余奥氏体,其碳含量为1.5%,此时可获得较佳的相变诱发塑性和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其强塑积可达到31 200 MPa.%。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贝氏体等温工艺对3Cr2MoCoWV热作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淬、回火处理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表明:3Cr2MoCoWV钢经贝氏体等温处理后有大量稳定存在的残余奥氏体,经回火后残余奥氏体以薄膜状存在于马氏体板条间。经380℃等温1 h后再回火,可比常规淬、回火处理获得更好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贝氏体等温工艺对高硅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SDH3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选择的热处理工艺为固溶+贝氏体等温+回火,结果表明:贝氏体等温处理后SDH3钢的组织为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化物,且经320℃贝氏体等温处理试样的强韧性要比380℃等温处理的好.  相似文献   

17.
利用真空熔炼试制了三种不同C含量的含铝TRIP钢,采用DSC测试方法测得一系列相变点,并借助Thermo-Calc软件对试验钢进行了平衡热力学计算,得到了试验钢的平衡相图及相变点的计算值,实验值比计算值偏高。综合考虑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可为Al代Si TRIP钢的成分优化及热处理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DSC实验数据,采用Kissinger方法和JMA方程研究了TRIP钢非等温奥氏体化转变。根据获得的动力学参数转变激活能和JMA动力学参数n和K0,预测了两相区等温奥氏体化转变动力学。金相组织观测表明,预测与实际有着良好的匹配。  相似文献   

19.
刘玠  李麟  刘仁东 《上海金属》2006,28(5):7-10
阐述了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特性及其在先进汽车用钢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了鞍山钢铁公司和上海大学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下成功进行了不同等级相变塑性钢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