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异化——翻译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在译界争论已久,一些人士认为二者应该并存,在实际操作中灵活处理以求得最佳平衡点,本文结合异化的优点,从二者的矛盾对立出发,提出在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指明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异化是翻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宗教小说在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翻译中的文言与白话、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几对矛盾之尖锐复杂。分析这些矛盾,有助于理解托尔斯泰中国化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3.
翻译过程中文化移植的模式或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即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异化各有其长处和不足,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不能永远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应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结合翻译目的,灵活地运用归化、异化策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传达便是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在文学翻译中一直存在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理想的翻译还要表达原文的言外意义,包括文化效应,而文化效应的终点便是读者。因而,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的分析,指出这两种策略的运用以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传达均应以读者为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决定了文化意象的共性和特性,文化意象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归化、异化、描写翻译、减译法和功能翻译等。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以语言为工具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或多种文化间的空白地带或矛盾方面,这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影响。处理此类文化问题的时候,对于"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的选择要求翻译者充分考虑到译出语与译入语各自以及相互之间所涉及到的文化、语言与翻译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将这一关系作为在归化译法与异化译法之间进行选择的重要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中,归化意味着消除源文本中的陌生感和异域性,异化译法则力争保留原文的异质成分。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这个趋势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汉语成语英译时应以异化译法为主,归化译法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对王维三首诗歌中富有文化色彩的词汇英译的问题进行异化与归化的对比分析,指出在诗歌文化色彩词语翻译中尽可能地运用异化翻译,不改变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之处,更好地传达文化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以保留诗歌中的原味与诗境。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转换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常规关系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作用,并从常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认为常规关系是翻译过程中的必要助手,与归化、异化翻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区别,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争端以及归化法和异化法在翻译中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不同的文体类型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异化与归化是我国翻译界争论由来以久的话题。过度的归化或过度的异化都会使得翻译的效 果大打折扣。适度异化这种翻译方法在随着引进外域文化和丰富译入语方面愈来愈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中文化传播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结,对文化意象词汇的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以《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为例,从杂合的视角分析传统翻译策略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阐明杂合的翻译策略能对文化意象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借助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分析了根据源文文本体裁的不同,翻译策略应该有所倾斜,文学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论述了文学翻译中存在只忠实内容而忽略形式的误区,指出文学翻译应该形式与内容并重,不应该得"意"而忘形.  相似文献   

15.
以网络话语为语料,来探讨语用学中模因论和顺应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语言中的模因和顺应现象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模因中有顺应,顺应中有模因。网络语言中的模因在社交、现实、心理、语言结构及交际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了必要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商务语言是人类语言在商务中的应用,同样具有模糊性。本文尝试采用Verschueren(1999)的顺应性理论,对商务英语模糊语的现象进行顺应性阐释。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是交际者有意识地不断顺应商务语境变化的动态应用,是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顺应性是商务英语模糊语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语用顺应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指出交际者根据各种因素动态地对语言做出顺应性选择。语码转换是外语教师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顺应课堂教学语境的具体体现。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探讨英语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的原因和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成效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语言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论,它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阐述了论证语类的口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以及顺应过程的突显性这四个角度,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译员要动态地选择顺应对象或口译策略,实现相应的语言顺应。  相似文献   

19.
回顾和总结科技异化的概念、表现形式、产生的根源,探索走出科技异化的措施,推动科技的健康协调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视角会更综合全面,研究的内容更多取向于科技异化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方法更多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Verschueren的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语言的交际双方面临多种选择并要做出灵活的变通。社交称谓语的选择既要考虑社会制约因素,也要考虑心理情感,心理动机及交际语境等动态因素,其实质是对不同语境关系、结构客体和意识突显的顺应,是一种动态的顺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