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良  马莺 《中国乳品工业》2012,40(5):42-45,50
乳酸菌对发酵乳制品风味有决定性影响,发酵乳制品的风味物质主要是乳酸菌利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物质产生的。文章对乳酸菌代谢脂肪、糖、柠檬酸和氨基酸产生芳香物质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发酵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及营养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蛋白质经酶促水解产生的味觉活性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及肽等风味化合物是发酵食品中主要的呈味物质,除了具有良好的风味以外,其抗高血压、抗氧化及抗癌等功能特性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介绍了发酵食品中能够呈现不同风味的氨基酸和肽及其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3.
大豆蛋白制品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蛋白制品风味是食品业必须考虑问题。在大豆及其制品贮藏与加工过程中,脂质酶促氧化和非酶促氧化对大豆蛋白制品风味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发生聚集大豆蛋白质也增加对风味物质结合。该文简要介绍这方面进展及为改善大豆蛋白制品风味所作努力,同时比较风味物质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豆因其价廉、营养价值高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然而,普通大豆种子含有脂肪氧合酶,该酶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氢过氧化物及其降解产物,作为潜在的反应物质它们可引起大豆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的劣变,从而影响豆制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氧化脂质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以及脂肪氧合酶诱导脂质氧化与大豆制品品质的关系。简要回顾了通过控制脂肪氧合酶的活性,实现大豆制品品质及风味改善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水解酶对风味物质产生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干腌火腿的加工过程中包括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肪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及碳氢化合物等。这些物质正是干腌火腿特殊风味的主要呈味物质以及前体物质。对干腌火腿加工过程中的这些酶解反应以及其对风味物质产生的作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半干金鲳鱼在模拟实际运输温度下的品质和风味变化。方法:以冻半干金鲳鱼为研究对象,模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流运输过程,测定了解冻损失率、肌原纤维蛋白构象的变化、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等理化指标以及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半干金鲳鱼的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程度均随运输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温度越高氧化程度越显著(P<0.05),此过程中蛋白质发生聚集且变性程度严重,而解冻损失率仅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P<0.05)。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均呈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温度对其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半干金鲳鱼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醛类、烃类和醇类,其中高温运输组的醛类含量显著下降,而烃类物质含量显著上升(P<0.05)。结论:冻半干金鲳鱼在较低温下运输能够减缓蛋白质的变性程度以及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程度,并使其富有更多良好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268-273
海洋磷脂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海洋磷脂广泛存在于水产品中,由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易发生脂质氧化反应、非酶促褐变反应等,这一系列反应生成的产物一方面引起水产品的酸败,降低食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适当的磷脂氧化,提供了脂质来源的风味前体物质,是水产品特征香气物质产生的关键。在水产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已鉴定出醇、醛、2-戊基呋喃、苯甲醛等特征香气成分,此类风味物质的形成来源于脂质氧化以及非酶褐变等反应,受这些反应共同作用的影响,形成了食品独特诱人的品质和风味。该文综述了海洋磷脂氧化及其在食品风味中的作用,为深入理解食品特征风味物质形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干酪风味物质的生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干酪发酵中物质的生成来自于糖酵解(牛奶中的乳糖)、脂解以及蛋白质水解和肽水解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生化化学反应,尤其是由发酵荆引起蛋白质(酪蛋白)发生酶降解导致重要风味成分的形成,这有助于干酪制品的感官特性。酪蛋白继续降解成肽和氨基酸,而氨基酸是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前体,本文就从氨基酸产生风味物质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蛋氨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枝链氨基酸的代谢过程进行了综述。转氨酶启动的反应在风味形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α—酮戊二酸是LAB氨基酸代谢的关键中间媒介。  相似文献   

9.
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肉制品品质优劣,蛋白质与脂质是吸附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重要基质。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蛋白质与脂质发生结构变化及相互作用,影响风味吸附程度。本文综述蛋白质、脂质及其复合物吸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子机理,阐述流变学物理保留、蛋白质-脂质化学作用协同吸附挥发性风味物质机制,并从内源风味物质特性与外源环境因素角度阐明风味物质调控规律,以期为肉制品风味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淀粉分解是糖化过程最重要的酶促反应之一。糖化就是利用麦芽所含的酶(或外加酶)将麦芽和辅料中不溶性高分子物质如淀粉、高分子蛋白质等分解为可溶性低分子物质如糖类、糊精、氨基酸、肽类等。糖化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将原料中可溶性物尽可能多的浸出来,并有利于各种酶的作用。淀粉在糖化中分解是否完全,直接关系到麦汁组成成分,原料利用率,及发酵情况、啤酒风味、  相似文献   

11.
以蓝蛤为原料,研究了经超高压处理后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和有机酸等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了挥发性风味物质、蛋白质结构和外源添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风味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有激活作用,且对风味蛋白酶激活作用更强;超高压处理蓝蛤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琥珀酸及味精当量高于常压处理的酶解液;超高压处理酶解...  相似文献   

12.
含硫风味化合物在食品中含量极少,呈味阈值低,但对加工肉类、加工蔬菜和乳及乳制品的贡献很大。加工肉制品中典型的含硫风味化合物是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化物,2-甲基-3-呋喃硫醇,2-糠基硫醇和双(2-甲基-3-呋喃基)二硫化物。乳及乳制品中典型的含硫风味化合物是甲硫醇,二甲基二硫,二甲基硫醚。加工蔬菜中典型的含硫风味化合物是二甲基二硫,硫醇,二烯丙基二硫化物,二甲基硫醚。加工肉制品中的含硫风味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形成,乳及乳制品和加工蔬菜中的含硫风味化合物主要是由前体风味物质经酶促反应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13.
贺立东  牛国焕  王颖 《啤酒科技》2007,(6):15-16,20
麦汁中的含氮物质主要以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氨、嘌呤、嘧啶等方式存在。酵母对麦汁中氮的利用与透性酶种类、特异性及酵母内氨基酸组成的反馈抑制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酿酒酵母可以利用的氮源形式是氨和α-氨基酸,因此,麦汁中合理的氨基酸种类和配比,对形成啤酒特征风味物质和啤酒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小麦麸皮和全脂大豆粉替代小麦粉进行面包制作,研究小麦麸皮和全脂大豆粉的添加对面包中蛋白质、各种氨基酸(AA)等营养成分,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粉中添加小麦麸皮和全脂大豆粉,引起面包中的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部分氨基酸水平明显增加,达到了营养强化的作用;小麦麸皮面包中共检出风味物质87种,总含量减少了11.36%,但主要香气物质的增加使麸皮面包更具浓郁的香味;全脂大豆粉面包中共检出风味物质89种,总含量增加了9.89%,且几乎所有影响风味的物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纤维素酶和4种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及木瓜蛋白酶)对双孢蘑菇进行分步酶解,同时利用食用菌水解酶对双孢蘑菇进行酶解,研究酶解预处理对双孢蘑菇汤营养与风味成分的影响。对酶解预处理的蘑菇汤的固形物质量分数、蛋白质、游离氨基酸、总糖、还原糖、甘露醇、海藻糖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过酶解预处理,固形物、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成分都显著增加;总糖质量分数只有纤维素酶以及复合蛋白酶共同作用后明显增加;葡萄糖与果糖没有明显变化;而甘露醇和海藻糖质量分数经酶解后有的变化不明显,有的显著降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质量分数都产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鉴定广式腊肠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贮存和蒸煮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广式腊肠中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2种,其中烘烤结束时为32种,贮存1个月时为37种,蒸煮后为42种。在鉴定的化合物中主要以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为主。试验结果表明:风味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曲酒的添加及脂质的降解与氧化,氨基酸降解、微生物和美拉德反应的作用为辅助因素。贮存和蒸煮可促进广式腊肠风味形成,其中贮存主要影响来源于脂质降解和氧化的风味物质,蒸煮主要影响来源于氨基酸降解和美拉德反应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7.
干发酵香肠在成熟过程中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笔者概述了目前国外有关干发酵香肠在成熟过程中的生化变化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干发酵香肠在成熟过程中脂肪和蛋白质均发生降解,产生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均受到温度、pH值、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游离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是干香肠形成风味物质的重要前体物.添加到干香肠肉馅中的香辛料、发酵剂和酶等也对干香肠特有风味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凤翎  张柏林  赵宏飞 《食品科学》2010,31(19):381-384
由于乳酸菌缺乏各种生物合成途径,不能合成生长必需的一些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营养要求也十分苛刻。乳酸菌拥有胞外蛋白酶,水解乳中酪蛋白形成寡肽和氨基酸,通过寡肽转运系统Opp、二肽和三肽转运系统DtpP 和DtpT 将水解产物运输进入细胞,胞内的各种肽酶裂解形成游离氨基酸供细胞合成代谢,满足乳酸菌的生长需要。乳酸菌蛋白代谢研究对提高乳酸菌的生长水平、建立高密度培养体系以及促进奶酪等乳制品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及其风味前体物质的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啤酒的风味物质主要来自原料和发酵过程的酵母代谢产物。麦芽是酿制啤酒的主要原料,麦芽中的风味物质对啤酒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从麦芽中已检出有120多种香气成分,这些成分主要是从麦芽制造的发芽和干燥两个过程中形成。其途径为:(1)、氨基酸和还原糖的美拉德反应(MallardReaction);(2)、不饱和脂肪酸的酶降解作用和化学氧化作用;(3)、前驱物的热降解作用。一、由美拉德反应形成的风味物质此反应主要是在麦芽制造的最后工序,即绿麦芽干燥的过程中产生的。参加反应的氨基酸和还原糖由原料中的蛋白质和淀粉经过酶的分解作用而生…  相似文献   

20.
肉和肉制品在加工、贮藏和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脂质氧化,影响肉制品的品质。脂质适度氧化可以促进肉制品的风味,但是脂质过度氧化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食用风险。脂质氧化反应产生的初级产物及次级产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肉中的其他成分(蛋白质、血红素、抗氧化添加剂等)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肉制品的品质。因此,调控脂质氧化对肉及肉制品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综述了脂质的酶促氧化、自动氧化、脂质氧化与蛋白质氧化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脂质氧化过程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研究氧化过程及氧化机制对调控脂质氧化和提高食品品质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