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表现形式的造型艺术,是连接人性与环境的桥梁。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演变中,它除了用于室内空间陈设外,更以丰富的表现手段广泛地运用于现代公共环境的空间装饰、建筑构成设计之中,使玻璃艺术的材质属性、形式美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在构建人类生活、工作的理想宫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的艺术成果是赖以人类对玻璃这一独特材质的发现应用。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玻璃的制作工艺水平,人的艺术创造性和它对环境以及建筑设计具有的重要构建性,是玻璃艺术向新的空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性…  相似文献   

2.
蔡瀛 《风景园林》2013,(2):146-146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开的基础,是人类的家园。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所允许的限度内。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但是随着生产、生活对空间的需求不断加大,我们也正在经历最严峻的环境挑战。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城乡绿化和城乡生态保护,是解决生存与发展“悖论”的综合途径,是一种能够将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而起源的产物,居住场所的营造是人类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创造更新的一种社会生存活动,人类在满足生存需求而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而在不断地利用环境和创造环境,以达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设计的科学性和宜居性在空间环境塑造中的运用,时刻用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来衡量环境设计的宜居价值。本文通过对建筑环境设计的状况、层次进行探讨和分析,明确了建筑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性,强调了建筑环境设计要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社会目的,注重了建筑环境设计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前,世界正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环境设计和生态文明时代。大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积聚地和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空间载体,正面临着生态文明的挑战。城市环境设计和生态化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发展过程和必然。  相似文献   

5.
解本娟  朱玲 《华中建筑》2006,24(10):102-104
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环境问题已成为城市的基本问题之一。该文分析了旧居住区的建筑.使用人群及中心邻里空间的特点,并结合公共空间环境的现状,从邻里的空间、绿地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寻求适宜的旧居住区户外邻里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两者通过新的媒介以全新的表现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人们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解决生存问题,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创作——特别是公共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启迪人们的环保意识。该文从用户体验与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交互设计的规范,总结出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理论,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居及办公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装饰设计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室内生活密切相关,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文章就室内装饰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广场设计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鲁文 《城乡建设》2000,(10):31-32
在人类所创造的无数优秀文化成果中 ,城市也许是人类自身接触最密切、最频繁的成果。城市作为物质的巨大载体 ,运用多种具体的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空间环境 ,并在精神上长久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把自身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 ,使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生活方式、城市形态和生存空间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 ,被市民喻为“城市的客厅” ,已经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外部空间 ,在城市建设与市民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广场的…  相似文献   

9.
邹兆颖 《山西建筑》2006,32(1):29-30
根据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以上海老城厢为例,从公共活动的中心、居民生活空间、交通空间三方面探讨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具体情况,得出环境与人类生存行为模式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居住环境是空间的,是人类取自于自然环境而创造形成的空间,称人类居住空间环境,或简称"人居环境"。自人类创造了这一空间,大自然中就有了相对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在人类创造并生存于这人居环境后,也就出现了自然与人居、人居与人类以及人类群体与个体等的相互关系,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希望所出现的这些关系是和谐的,使人类生存和合谐趣、平静安宁。或者说,人类以所创造的居住环境,和谐了人生。  相似文献   

11.
饶琳 《中国厨卫》2009,(2):134-139
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工业越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环境的恶化,在家居环保行动中,卫浴产品环保举措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环境规划及其意义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及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朱鹏程  张啸乾 《建筑》2012,(14):65-66
本文以武汉市群光广场地上广场和地下一层为例,研究建筑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设计。阐述群光广场在环境行为设计上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以及所暴露出的个人空间难以保障、顾客活动相互干扰、空间节点不够丰富等问题。并提出针对上述问题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结合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高层建筑环境空间进行策划的思路,以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从而使城市环境空间质量更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与树的流动空间——东京品川地铁站东口商务中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常荣 《新建筑》2007,(4):114-118
在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人们穿梭在拥挤的高楼大厦之间,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只有不断地去适应拥挤的交通、狭隘的空间压力和摩肩接踵的人流所形成的都市环境。阐述一个文明社会不能牺牲公众良好的生存空间,而应以创造合理的、流动的和有内涵的公共空间作为都市文明印证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熬粥/联网─-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作为影响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已经对20世纪晚期生活环境的塑造形成了冲击。本文结合技术发展的启示,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新特征和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可能发展。1.技术、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背景;2.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认识可持续性发展;3.信息时代城南是超级计算机;4.重新认识城市;5.信息时代城南公共空间的特征;6.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7.多样化的理论和实践;8.走向信息时代城市设计;9.不断变化的现实及其对既有方法的持久挑战。  相似文献   

17.
涂鸦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它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生存于公共艺术当中并释放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涂鸦装饰语言的背后有着不同心理影响和效应,对观者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文章通过分析涂鸦装饰艺术在视觉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背后所延续出的心理效应,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共空间的装饰和美化。  相似文献   

18.
关注公共开放空间问题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公共开放空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城市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二是感到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拥挤,拥挤程度不断加剧.虽然造成城市拥挤的因素很多,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优先规划"理念缺位和滞后是关键.通过对这两个原因地思考,联系公共开放空间现状与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所以公共开放空间概念研究具有普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向地下进军     
向地下进军由于人类的生存、生活、繁衍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而使得我们居住的地球显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呈现狭小的趋势。如果按照目前人类营造建设的速度推测,无需几百年,我们居住的地球将会被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所挤满。加上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下个世纪...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装饰》2010,(4):24-25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和特色在丧失,绿地空间在减少,城市的建设和公共空间越来越让人感到是为了供他人观赏,而不是用来为公众所使用,大规模的景观广场和世纪大道却比比皆是,大型绿地蔓延威风,很少考虑从人性的尺度、人性的功能出发,离大众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