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深埋变质岩潜山风化壳相对致密,裂缝发育程度是储层优质的决定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常规物性等实验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渤中19-6构造太古界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渤中19-6构造太古界以片麻岩、变质花岗岩和混合岩为主,岩石中长英质矿物含量高、地层脆性强,极易形成裂缝,为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创造了较好的岩性条件;持续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风化作用影响下潜山顶部形成大量次生溶蚀孔和沿裂缝溶蚀扩大孔,但深埋作用使顶部风化壳相对致密。在上述控制因素指导下,建立了“垂向贯通,横向连续”大型深埋变质岩优质储集层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和多级性,以及较难开发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古潜山岩性分布特征、储集空间分类及裂缝发育状况,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多学科资料,进行单井常规测井和成像资料的对比标定,对古潜山岩性进行识别,并根据储'层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将储层自上而下分为残积带、风化壳、缝洞裂缝带、内幕斜交高角度裂缝带和致密结晶带,重点对储层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发育方向进行描述和预测;进而建立了锦州南油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裂缝三维地质模型,落实了研究区储层裂缝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提出高效合理的开发方案.实钻开发井表明,建立的潜山裂缝地质模型较好地预测了储层裂缝发育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
BZ气田上太古界潜山岩性以变质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储集空间具有双孔介质的特点,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为宏观裂缝、微观裂缝、碎裂颗粒粒间孔、粒内溶孔等,储层非均质性强,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BZ气田上太古界潜山纵向上具有分带性,划分为风化带和潜山内幕,储层主要受构造、古地貌、岩性等因素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4.
由于变质岩潜山储集层物性整体上受裂缝非均质性发育影响严重,裂缝对复杂储集层的油气成藏与高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研究储集层裂缝发育与分布情况,保障变质岩潜山储集层高产及稳产,在利用录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钻时-气测全烃法、dc指数法、电阻率测井法、三孔隙度测井法、电成像测井法.通过不同方法的相互验证,建立了一套录...  相似文献   

5.
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浅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控制因素、潜山储集层储集类型及裂缝系统深入研究后认为,潜山储集层裂缝的形成主要与所经历的构造运动有关,具有多期形成、多期充填的特点,储集类型主要包括孔隙-缝洞型和孔隙-裂缝型两种。由于断层活动强度的差异,导致不同断块裂缝发育程度不同,活动强度大的断层附近储集层最为发育,储集层物性好,反之,储集层较不发育,物性也较差。潜山储集层裂缝发育较差的断块,纵向上存在顶部和内幕两个裂缝网络系统,两个裂缝网络系统在储集类型、储集层物性和产油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潜山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向大于3500m的深埋潜山拓展.渤中19-6单层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大气田发现之后,多层结构的潜山成藏潜力大小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地球化学数据,开展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研究及成藏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成山成储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及其相关的裂缝作用的认识,获得了渤...  相似文献   

7.
渤海油田某潜山构造的深部变质岩潜山具有巨大的成藏潜力,但该构造地质条件复杂,目的层较深,钻井面临机械钻速低、储层保护难度大、井壁失稳和漏失风险高等技术难点,为此,进行了钻头及提速工具优化设计、井壁稳定技术、储层保护技术、螺杆钻具优化、防漏堵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渤海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钻井关键技术。该构造的7口探井应用了该技术,克服了该构造存在的技术难点,机械钻速得到提高,其中3口探井获得高产油气流。研究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渤海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钻井关键技术可为渤海油田深层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古潜山是中国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渤中凹陷B区块是近年来中国东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凝析气田,该区块为太古宇暴露型潜山,古地貌在储层形成及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古地貌控制,变质岩潜山遭受风化作用时间及强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了风化带储层的发育,尤其是影响了潜山风化带裂缝的形成。在岩心描述、成像测井裂缝解释结果、潜山古地貌恢复及古地貌划分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古地貌对潜山风化带储层裂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古地貌相对高部位风化淋滤作用较强,裂缝密度较大,古地貌直接影响了风化带裂缝的发育,削弱了内幕带储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控制了内幕带裂缝的发育;(2)古地貌对潜山风化带的影响深度存在差异,控制了潜山不同深度带的裂缝形成,B区块古地貌呈现明显的东、西区差异,西区风化裂缝带厚度(平均为277 m)明显大于东区(平均为193 m),西区古地貌影响的风化裂缝带深度也大于东区;(3)古地貌与各组系(期次)的裂缝密度呈明显相关性,即风化带的裂缝发育不仅受古地貌控制,还与各期的构造活动有关,特别是早期的构造活动(印支期)与古地貌共同控制了风化带早期裂缝的形成;(4)B区块发育...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勘探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中期华北找油之初。数十年来,浅层油气勘探无论在储量还是产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迄今为止,浅层(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占到渤海湾盆地总探明储量的13%。更为宝贵的是,通过勘探实践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认识,从而促进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发展。目前在渤海海域已有油气探明储量的9个凹陷中,浅层油气藏的储量比例高达62.4%。研究认为,凹陷主要发育期和构造活动类型是控制浅层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的钻探已初步揭示,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时代最新、上第三系最厚的凹陷,又是块断运动较发育的地区。勘探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渤中凹陷将会找到更多类似于PL19-3的大、中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0.
渤中25-1油田勘探评价过程中地质认识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25—1油田位于渤海南部,1980-1984年中日合作勘探期间在此构造上钻探井4口,于沙河街组发现了油层,并获取了较高的产量。但当时对4口井评价后认为油层位于沙三段,是浊流沉积,砂体连通性差,为岩性油藏,计算的地质储量为1200万m^3,没有开发价值。经过15年的停滞之后,1998年对该构造古生物、岩性、沉积相、构造等重新研究,分析认为该油藏沙河街组主力油层位于沙二段,属于扇三角洲沉积,砂体连通性较好,为构造油藏,地质储量为5600万m^3。与此同时,首次认识到明化镇组具有更大的勘探潜力。BZ25—1—5井的钻探验证了以上新认识的正确性,进一步评价获探明地质储量2亿m^3,成为渤海第三大油田。图5参14  相似文献   

11.
渤海油田渤中26-6构造太古界油气运聚条件优越,且潜山长期遭受剥蚀,具备良好的储层条件,非常有利于成藏。为明确该构造东高点太古界潜山储量,探索潜山成藏模式,在该构造部署了探井26-6-2井,主要目的层为太古界潜山,但该井地质条件复杂,钻井难度大。分析了该井主要钻遇岩性及钻井技术难点,认为该井存在漏失风险高、井壁易失稳、易发生井斜和井控风险高等施工难题。为此,从井身结构、钻头及提速工具、钻具组合、钻井液等方面对渤中26-6-2井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设计。现场施工中,为了达到风化壳与内幕分隔测试的目的,又创新设计,增加了一开次,顺利在潜山内幕下入尾管并成功封固管鞋。渤中26-6-2井测试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了渤中26-6亿吨级油田。相关钻井技术对渤海油田后续钻井设计及现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渤海海域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勘探思路转变,渤海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裂缝型储集层获得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已钻井录井、测井、壁心、岩心、测试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厘清太古界潜山有效储集层录井响应特征,结合太古界潜山储集层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基于录井资料的裂...  相似文献   

13.
渤中29-4油田是一个多层系复杂断块中型油气田,成藏分析表明,渤中29-4油田为明下段沉积期后形成,油气主要来自沙三段烃源岩,少量来自沙一段-沙二段;明化镇组天然气主要为生物降解气,古近系天然气为与油伴生的油型气,具有多期充注的特点。油气输导体系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明显,断层控制了下降盘油气运移,断层-砂体耦合形成的油气优势通道控制了断阶带、凸起区油气富集。渤中29-4油田勘探过程表明刻画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是复杂断裂带寻找油气有利勘探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垦利6-1油田位于渤海海域南部的莱北低凸起,是一个新近系探明储量超过亿吨的整装、优质大型岩性油田。垦利6-1油田的重大突破打开了渤海海域浅层高产岩性油藏勘探的新局面。垦利6-1油田的关键成藏条件主要有3个方面:①莱北低凸起处于黄河口富烃凹陷的有利排烃方向,且其深层新生界底部不整合面之下发育两大隐伏汇聚脊,为浅层油气的规模成藏提供了优越的供烃条件;②在中新世晚期的湖盆萎缩期,河、湖沉积交互背景下形成的大型复合河道型岩性圈闭为油气的规模成藏提供了优越的储集条件;③连片复合河道砂体与区域湖侵泥岩形成的优质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在垂向上集中分布。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使得垦利6-1油田的新近系具有以"深层远源汇聚-断裂垂向输导-浅层枝蔓式运移"为特征的高效成藏模式。以新近系大型岩性圈闭精细刻画和大型岩性油藏高效集束评价为核心的勘探关键技术为垦利6-1亿吨级油田的高效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带埕北低凸起断裂带埕北古7潜山,是东部断陷盆地基底造山期走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推构造。潜山地层为以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类,因经多期构造运动及风化改造,成为孔洞、裂缝发育的良好油气储层。但区域上这套地层岩性复杂、普遍发生混合变质结晶作用,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埕北古7块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获取的丰富的岩心及电成像测井资料,开展了区块变质岩类岩石特征、储层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研究,结合区块构造特征及井间对比分析,对储层平面展布及纵向发育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埕北古7潜山变质岩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片麻岩构造。储层裂缝及溶蚀发育程度高,裂缝明显受构造及期次影响,发育具有平面差异性及纵向分段性。  相似文献   

16.
姜达贵 《测井技术》2017,(5):550-554
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差,有效储层识别难,在油田开发过程出现大量低产低效井,经济有效开发效果差。为进一步挖掘油层潜力,提高油井产量,提出利用自然电位评价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性。依据岩心分析、地质特征研究、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及生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基质渗透率极低的情况下,自然电位异常主要是有效裂缝导致,根据实际生产资料与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的关系,制定有效储层识别标准,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适用性强,对油田综合调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大气田形成条件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富油、也最富气的凹陷,凹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面积近9 000 km2,新生界厚度最大超过10 km,是渤海湾盆地面积最大、厚度最大的凹陷。渤中凹陷经历了古近纪断陷和新近纪区域拗陷两大阶段。古近纪断陷期双向伸展,形成"四洼一突"格局,断陷经历了由分隔洼陷到汇聚统一的演化过程;拗陷期持续沉降,形成古近系和新近系-第四系"双厚型"结构。渤中凹陷发育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东营组三段3套优质烃源岩层系,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沙河街组一段及东营组三段下部,上覆层巨厚,烃源岩演化程度高。基于统计分析重新构建了渤中凹陷不同层系烃源岩的生/排烃模型,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渤中凹陷烃源岩排油量为512.5×108m3、排气量为311.64×1011m3。渤中凹陷潜山和孔店组储层油气源条件好,有近源特点。区域盖层为古近系下部厚层泥岩,成岩程度高、封堵能力强。潜山地层时代老、岩性硬、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裂缝发育、受强溶蚀、物性好、产量高,孔店组砂砾岩抗压实能力强。深层圈闭成群成带发育,规模大,勘探前景大,因此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形成大气田的条件,是发现大气田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转换作用与渤海潜山圈闭和储层成因的关系研究较少。基于岩心、镜下薄片和地震等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厘清了渤海湾盆地渤中19-6区中-新生代构造转换特征及其对潜山地层、圈闭和太古宇储层的影响。研究表明,渤中19-6区潜山构造受华北、华南和古太平洋3大板块相互作用,主要经历了前印支期—印支期、印支期—燕山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3次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了北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东西向4组断裂体系。印支期北西向断层控制了太古宇和古生界整体的圈闭和地层展布规律;燕山期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层使潜山圈闭更加复杂化,喜马拉雅期断陷下沉,潜山整体构造面貌最终定型。多幕次构造运动对太古宇潜山大规模裂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是太古宇规模性裂缝形成的关键时期,燕山期构造转换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太古宇裂缝储层发育规模,喜马拉雅期构造转换对早期裂缝“再活化”具有显著影响,多期时-空构造转换作用是太古宇发育大规模储层的关键。提出的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作用与潜山圈闭和储层成因的关联机制,为中国东部潜山储层预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途径,对指导类似盆地内的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主要利用常规测井识别变质岩岩性进而评价储层,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评价变质岩储层有效性的研究较少。为此,以渤中19-6气田变质岩测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阵列声波测井的响应特征,基于常规声学参数计算提出平均衰减计算方法;通过定量研究多种声学参数与不同储层之间的相关性,提炼出对有效储层敏感的9种声学参数(纵波、横波、斯通利波的时差、阵列衰减以及平均衰减等),建立基于敏感声学参数的储层有效性评价图板与方案。利用所提方法对新井资料进行处理,并评价了储层有效性,评价结果与测试结果符合率达到91.43%,满足现场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20.
在JZ-S油田变质岩潜山勘探阶段测井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该油田在开发阶段所面临的测井评价难点,探索出了新的潜山测井评价方法。提出了利用等效裂缝密度进行裂缝定量描述以及利用裂缝储层系数与测井曲线形态相结合进行产能估算的新思路,进一步完善了潜山测井评价技术系列,并在该油田开发阶段测井评价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