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综述了国内外液化天然气(LNG)在海水淡化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表明国内外对利用LNG冷能进行海水淡化的研究日益重视,该技术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相比更加的节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液体形式储存的液化天然气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转化为气体,因此就需要一项工艺将液化天然气汽化。天然气汽化在我国应用比较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项工艺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因此,就液化天然汽化工艺及冷量利用问题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冷媒为介质的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以冷媒为介质的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系统(简称冷媒系统).该系统先利用冷媒在接收站内同LNG换热回收冷能,再将携带冷能的冷媒输送到接收站外供给冷能用户使用.并且设置冷媒储罐,通过调节与LNG换热的冷媒量来平衡LNG气化量的昼夜波动,而且可以比较平稳地向冷能用户提供冷能.以1个进口量为300万t/a的LNG接收站为例进行分析,采用冷媒系统可将LNG的冷能利用率从32.0%提高至61.9%,但LNG冷能利用的<火用>损比直接利用LNG冷能的方式大.  相似文献   

4.
高为  张磊 《化学工业》2014,32(10):23-26
介绍液化天然气(LNG)卫星站及国内LNG卫星站现状,对LNG卫星气化站所提供的冷能特点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借鉴大型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方式,对卫星站冷能利用可开展的项目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LNG卫星站冷能利用势在必行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其汽化释放的大量冷量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及环保价值,但却存在LNG冷能利用率不高的普遍问题。本文阐述了LNG冷能利用的各种方式,比较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及冷能需求,分析了其利用前景及环保价值。介绍了国内外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进展,指出了其冷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强调了LNG冷能“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的重要性,开发蓄积和储存冷能的装置以及研发新型载冷剂的迫切性,并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冷能利用项目,拓展新的冷能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液化天然气(LNG)冷能用于商品天然气轻烃回收工艺,其乙烷的回收率为96.6%.该工艺的能量利用率分析及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为58.7%,效率为91.0%;与电压缩制冷工艺相比,节电效率为90.5%.此外,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对本工艺进行流分析,诊断出了该系统中损较大的操作单元,为提高该操作单元的利用率及整个工艺系统的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梁威  姚辉超 《山东化工》2023,(17):114-117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规划和“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要想按计划完成目标,需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从清洁能源中脱颖而出的冷能资源,逐渐在实现双碳中占了主导地位,走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LNG冷能可应用于诸多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发和利用LNG冷能利用技术,在当前阶段尤其重要,并会在双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系统综述了LNG冷能利用技术现状,分析了冷能利用技术节能减排的作用和意义,对未来冷能利用技术研发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液化天然气(LNG)冷能用于回收天然气中天然气凝液的工艺.该工艺天然气凝液的回收率为96.8%,其中乙烷的回收率为93.2%.建立了该工艺的分析模型,分析了该工艺的能量利用情况,指出了工艺中用能薄弱的环节,为整个工艺流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经分析,该工艺的效率为44.3%;与电压缩制冷工艺相比,节电效率为65%.  相似文献   

9.
孙爱民 《化工时刊》2007,21(5):68-70
分析了江苏省能源结构现状,对能源布局和结构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液化天然气对江苏省能源结构及生态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动力系统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节能减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永强  华贲 《化工学报》2009,60(9):2276-2283
针对动力系统CO2减排能耗过高的问题,将液化天然气(LNG)的冷能集成用于空气分离制氧和CO2近零排放动力循环的CO2捕集,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的CO2近零排放动力系统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空分装置利用LNG冷能生产高压氧气、液氮和液氩等产品,生产能耗比传统空分装置降低57.6%,CO2近零排放动力循环的火用效率可从52%提高至55.9%。同时,建立了CO2近零排放动力系统利用LNG冷能的节能减排效益的数学模型,并对动力系统参数进行了分析。以一个进口量为3.0×106 t·a-1的接收站为例,CO2近零排放动力系统利用接收站的LNG冷能每年可节省用电2.78×108 kW·h,减少排放CO2约3.87×105 t·a-1,经济效益可达到2.19亿元·a-1。  相似文献   

11.
《化工设计通讯》2016,(5):57-58
分析了液化天然气的净化,阐述了液化天然气中酸性气体脱除的化学吸收方法和物理吸收方法,以及原料气中水分脱除的低温冷凝法、固体吸附法和膜法,以期为改进液化天然气工厂的净化技术和降低能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液化天然气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能源领域的青睐。天然气中含有一些酸性杂质,如果其得不到有效处理,会危害到整个天然气运行的安全。天然气在液化前,必须脱除酸性气体。对脱酸性气体的常用方法做了比较,阐述了醇胺法脱酸的优越性。重点介绍了醇胺法脱酸原理和醇胺法脱酸气工艺流程,对脱除H2S做了分析。研究并发展一些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安全高效的脱酸方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河南化工》2012,(13):19-19
近日,中石油华气安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产出合格LNG,标志着国内天然气大型液化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城乡经济的建设都离不开对天然气的需求。但是,目前的天然气生产量还不能满足这种逐渐增长的需求。由于天然气产地都是位于城市郊区,距离人口密集的城中心和工业生产场地,这就增加了天然气管道运输的难度,由此不利于对天然气的广范围的利用。但是液化天然气则能够克服这种管道运输上的缺点,通过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设置输配系统,液化天然气就能便捷的被使用,而且液化天然气可以较方便的储存,能满足各种生活和生产中对天然气的需求量。笔者在文章中就针对液化天然气的储存和应用技术进行探讨,为液化天然气的实际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液化天然气冷能梯级集成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液化天然气(LNG)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发LNG冷量梯级利用技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有利于降低LNG使用成本和开拓天然气下游市场。针对我国LNG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LNG冷量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损较大、研发力量松弛、宏观调控力度薄弱等问题,提出了LNG冷量梯级集成利用技术,建立了LNG冷量梯级利用工艺模型,并简要分析了各种冷能用户的发展规模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又称为LNG接收站,它是对液化天然气进行储存处理然后再向外部输送的一种中转站装置。有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还要将接收到的液化天然气进行气化后再输送给所需工厂和城市的家家户户供气使用。随着国内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对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需求量的逐步扩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产业结构和规模逐步走向了成熟,所应用的技术水平更是不断提高。接收站目前运用的接收系统和输送系统的工作效率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系统更向数着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不仅保证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高效率完成接收和输送工作,还保证了城市工厂和人们的安全正常供气。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应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天然气工业平稳快速的发展。本文就是从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作系统出发,对液化天然气所应用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
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属于高碳排放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探索低碳化发展迫在眉睫.针对能源化工集团的绿色低碳路径展开研究,梳理出源头减碳、过程降碳和末端用碳三个方面的技术路径,旨在为我国能源化工企业低碳发展探索方向.在源头减碳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品结构,从源头减少集团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过程降碳方...  相似文献   

19.
徐顺义 《化工设计通讯》2024,(2):131-133+140
天然气是一种低碳高效的燃料,在能源行业转型中发挥巨大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助力。天然气在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影响。在“双碳”背景下,需要对天然气化工技术进行探究,寻找更绿色、低排放的化工技术,思考如何在“双碳”背景下进行天然气开发利用,提高天然气利用率,减少天然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此,将探究天然气化工技术发展及完善,促进天然气利用低碳化、高效化,并对我国天然气碳排放量进行预测,以期早日达成碳约束要求,促进天然气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陶瓷、水泥及玻璃等行业都是重点用能单位,按照政策的规定都必须建立企业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本文针对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重点用能单位在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