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测定了聚合反应转化率及产物特性粘度,并对其官能团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加料方式、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用量、油水此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22.5%(对水相),乳化剂质量分数2%(对油相),油水比为1:2。 相似文献
5.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高分子量、线型结构的聚丙烯酰胺。反应产品溶解性好,适合于作絮凝剂。本文对影响反相乳液聚合的工艺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聚合工艺配方,认为分阶段加不同水解剂,聚合同时进行水解;引发剂中加氨和共沸脱水前补氨能有效控制产品的水解度、提高转化率、提高分子量,生产的复现性也很好。 相似文献
6.
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合:提高聚合物分子量和胶乳固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SPAN为乳化剂,进行丙烯酰胺-丙烯酸盐(钠、钾、铵盐)反相乳液共聚合。研究了丙烯酰胺的精制方式,单体总浓度及引发剂种类等对共聚产物特性粘数[η]的影响,并采用真空共沸蒸馏法,提高胶乳的固含量。提浓后聚合物含量可达47%。 相似文献
7.
8.
选用SPAN80-OP10复合乳化剂,煤油为油相,进行了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制得了水溶解速度显著加快的聚丙烯酰胺,并对构成稳定微乳液的乳化剂HLB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微球。优化反应较佳合成条件为:油水质量比13∶7,m(AM)∶m(AMPS)=7∶1,交联剂用量2.9%,引发剂用量0.06%,此时乳液平均粒径为278 nm,黏度最小。采用FT-IR、SEM、TG及RS6000流变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乳液呈现高分散度的光滑微球,具有较好的黏弹性及耐温耐盐性能。 相似文献
10.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絮凝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体浓度、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所制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特性粘度、转化率、阳离子度的影响,对产品的污水絮凝性能进行了评价。较佳的制备条件为:单体浓度为45%,单体配比为7/3,引发剂用量为m(引发剂)/m(单体)=0.5/100,引发温度为45T:。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共聚物进行了油田污水絮凝性能评价,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时的浊度去除率为86.22%,COD去除率为87.95%,与聚合氯化铝复配使用时的浊度去除率为92.91%,COD去除率为92.68%。 相似文献
11.
12.
聚丙烯酰胺在水处理、石油采油、造纸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对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的稳定性、聚合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首次提出采用"臂先"方法的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AM)的半连续RAFT反相乳液共聚合方法制备星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sCPAM),该聚合物具有阳离子链段集中在含超支化聚丙烯酰胺(PAM)核的臂末端的结构。通过控制AM和BisAM的加料以及AM与RAFT链转移剂的比例,合成了不同臂长、超支化PAM核及臂末端阳离子组成的sCPAM。研究表明在使用BisAM与AM和DMC摩尔比为2~5:1600的低二烯类单体用量条件下,高效制备了臂数为2.5~6.9、星型聚合物含量高达92.9%的sCPAM。TiO2浊液絮凝研究表明提高星型结构含量以及臂末端阳离子密度的sCPAM具有更好的絮凝效果,絮凝性能优于具有更高阳离子度与分子量的线性无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工业絮凝剂C535M。 相似文献
14.
在乳化剂存在下,借机械搅拌作用将丙烯酰胺(AM)单体分散到介质中,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水解脱水,能简单地一步制得固体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可达300万 ̄500万。 相似文献
15.
16.
反相乳液聚合合成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苯为介质,Span80/Span20为乳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分子量高达9.4×106的聚丙烯酰胺乳液。研究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引发剂种类及用量、油水比、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对共聚物相对分子量、聚合转化率以及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其最佳聚合配方及工艺条件为:油水体积比为1.4,单体浓度30%,引发剂用量0.003%,乳化剂用量12%,聚合温度30℃。 相似文献
17.
18.
高固含量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胶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绘制的Span 80/Tween 80-煤油-水(丙烯酰胺水溶液)拟三元相图,选择高单体质量分数〔如w(丙烯酰胺)=39.2%〕微乳液体系,在反应温度为4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0.2%的条件下,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制得了w(聚丙烯酰胺)=39.0%,相对分子质量为5.8×106(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7.6×106(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的透明、稳定的聚丙烯酰胺微乳胶。考察了相关因素对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所得聚丙烯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单体、乳化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引发剂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乳化剂存在下,借机械搅拌作用将丙烯酰胺(AM)单体分散到介质中,在碱性溶液中加热水解脱水,能简单地一步制得固体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可达300万~500万。 相似文献
20.
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共聚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组成和单体乳液的稳定性、单体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乳胶粒大小及形态、聚合物的组成及单体残余率、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等的表征与应用 ,以及共聚物在水处理、造纸工业、采油及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