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早先是一个自然渔村,后因清政府海防建设需要,向"城"发展.由于德国殖民者将城市规划导入,加速了她由"村"至"城"的起步.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建设,几多变迁,由中外多个不同行政主体主导,且又在相对独立的情形下进行的.经过近代1891~1949年58年的规划建设,青岛已发展成为具有整体性和海港特色的较大城市.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阐释了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和七个发展阶段,以及各个时期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与上海、武汉辟有多国租界一样,天津辟有九国租界,租界的建设对天津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根据1860~1949年89年间的天津近代城市规划,提出了"租界扩张与马路建设→城市局部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分期及其发展历程,分析了租界规划建设、中国人的城市规划建设、日本占领下的城市规划、战后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发展等城市规划主要内容,阐述了天津近代城市规划特征.  相似文献   

3.
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范型的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百浩  王玮 《城市规划》2007,31(2):70-76
以历史研究的方法,对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进行剖析,探讨其范型的来源与运用,认为在“模仿、转换、吸收、定型及形成自身文化的过程”中,深圳城市规划完成了从“技术性”向“制度性”的转变,体现了西方、香港及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对其的影响,最后指出“制度性”是深圳城市规划的精髓,只有围绕社会政治、经济,寻求适合本土的发展方式,才是城市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提示城市规划发展的演变规律,从城市规划范型的角度,对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进行历史分析。从中得知国外城市规划思想导入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三种主要途径。国外城市规划在中国的导入过程也是近代中国日本侵占地的城市规划范型的形成与转变过程。这种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随着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展开的,也是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不同战争程度而展开的,反映了这一段城市规划历史的侵略与战争色彩。  相似文献   

5.
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特殊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青岛是中国近代具有突出历史地位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青岛在城市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一系列城市规划,以其完整性、独立性与延续性,为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实证关系等提供了典型案例,从而使青岛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有相对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图析武汉市近代城市规划(1861~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沿江城市中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 ,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经历了前奏期、发展期、形成期和完善期四个时期 ,完成了“从三到一”① 的过程 ,留下大量珍贵的规划图纸 ,包括已经实施和未实施的 ,本文通过对各个时期部分规划图背景、内容的分析 ,形象地描述了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济南是近代中国内陆省会、铁路沿线、自开埠的城市之—,在“拥有主权+西方模式”的框架下,其城市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该文简要介绍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演变、分析了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浩 《城市规划》2016,(4):20-26
历史分期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由于城市规划发展的独特性,其历史分期工作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诸多困难。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分期指导思想、历史分期依据(标准)、分期标志的选择、历史分期(阶段)的划分数量、"过渡"阶段的归属等若干问题,深入讨论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分期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进而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事件的详实史料,提出"二、六、十一"的历史分期方案,即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分别划分为2个历史时期、6个发展阶段及11个再细分的亚阶段。在具体表述上,主张以中观层次的6个发展阶段作为历史分期的主体形式,即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期(1949-195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动荡期(1958-1965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停滞期(1966-197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恢复期(1978-1989年)、城市规划发展的建构期(1990-2007年)、城市规划发展的转型期(2008年至今)。  相似文献   

9.
李百浩  彭昕 《规划师》2007,23(2):73-77
广州现代城市规划可划分为恢复与形成、波动与停滞、发展与滞后、制度建立与转型4个时期.广州现代城市规划有前苏联①模式的城市规划、法定图则、概念规划3个范型②.其城市规划体制的演变历程在经历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一经济全球化"冲击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天洁  李百浩  李泽 《新建筑》2012,(3):138-143
在将欧美城市规划理念引入近代中国的学者中,董修甲是一位重要先驱。他撰写了大量规划论著,1929年还主持拟定了《武汉特别市工务计划大纲》,成为日后武汉城市建设的最初蓝本。从人物史的角度,分析董修甲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主要规划著述,考证董先生在武汉的近代城市规划实践过程,剖析其规划思想的主要来源一美国城市科学/实用运动和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相似文献   

11.
姚凯 《城市规划》2007,31(2):77-83
简要回顾了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近代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规律性内容,对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香港由一个渔港村落快速演变为国际大都市而受到世界瞩目,是典型的近代新兴殖民城市。从城市规划史学的角度出发,选取1841-1904年之间的香港近代城市的形成及其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香港近代早期城市发展的动因及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和特点,剖析了该时期内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规划管理机构的演变,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香港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并为中国内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14.
近代上海曾经历了近100年的地方自治与殖民统治共存、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华人与西方各国侨民共存的历史发展时期.此期间,上海不仅成为金融业和对外贸易的窗口、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也成为了娱乐业发展的中心.以1843年上海开埠为始,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终,研究各种娱乐空间类型在城市中的产生、衍化和空间分布,还原它们在城市空间中聚集、扩散、结构化、层级化、并最终形成娱乐空间总体结构的过程.并通过对此空间过程的分析,探索娱乐空间的分布和迁移与各类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得出近代上海城市娱乐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5.
高幸 《城市规划》2021,45(1):46-53
以中国近代早期的城市规划知识及其形成为研究对象,根据《雅典宪章》定义的城市功能,对比晚清中国城市发展状况,选取马路、公园和商埠为关键词,分析近代早期的建设实践和历史文献,梳理城市规划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利用爱如生申报数据库,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与分析,验证近代早期各项城市规划知识的公众接受状况,以期揭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源流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百浩  韩秀 《城市规划》2000,24(12):34-35,50
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研究思想与观点、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方面 ,提出了如何思考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青岛为例,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认为导致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所形成的特定基础;二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国家历史进程的大背景对学科产生影响的普遍因素.前者包括特殊的"移植"背景导致的对城市规划认识的偏差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未能触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后者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历史进程突显城市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国家主义影响城市规划政府干预思想强化、政治基础的缺陷使城市规划缺乏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及其制度背景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多样拼贴的城市形态特征,分析了公共租界城市规划意识从无到有的历程以及法租界和1927年后上海市政府的城市规划,讨论重点是规划中对城市形态规定的差异及其不同实现途径和制度背景,找到不同城市形态的成因、显性特征和隐藏秩序.  相似文献   

19.
于海漪 《华中建筑》2004,22(6):152-158
介绍了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以编年史表说明主要建设项目内容。从建设项目的数量看,教育和实业是最主要的两项,充分反映了张謇“父实业,母教育”的建设思想。商业较为发达,交通也很突出。在短短30余年中,建设量非常大,另外,也反映出张謇主持建设时期,南通城市发展的全面和综合性。该文将南通近代城市建设分为1895~1903,1904~1911,1912~1921,和1922~1929年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王云 《风景园林》2010,(1):81-85
近代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和中国现代园林的早期策源地。基于档案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归纳,对上海近代园林形成全面认识,阐述其非线性、不均衡的发展历程;从租界园林的引领、民国华界园林的超越等角度,分析其外生后发的现代化演进特征;从动力机制层面,探寻其技术、制度、观念的革新与相互推进的演进机制和影响。以期对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园林的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