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层气排采储层压降传播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煤层中的渗流机理建立了煤层压力分布数学模型,计算出煤层气排采时煤层中的压力分布情况,揭示煤层中压降传播的规律。利用Matlab7.11软件模拟晋城某区块煤层气储层压降传播情况,分析了影响压降速度、压降大小以及压降传播距离的因素。研究表明:煤层的渗透率、孔隙度、压缩系数及排采时间对煤层中各点的压降速度影响较大;煤层压降与产水量、煤层有效厚度、煤层的渗透率、孔隙度、排采时间和煤层含水量呈正相关;煤层的渗透率、孔隙度、排采时间与压降在煤层中传播的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拟合煤层气井关井井底压力变化,基于煤层流体渗流规律和流体稳定流动能量方程,依据煤层气井情况分阶段建立了井底压力恢复模型。依据韩城WL1井地层参数,得到了关井时井底压力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井底压力恢复双对数曲线中气水两相流阶段和单相水流动阶段斜率不同,分别为0.3919和0.0682,其后期曲线趋于水平,类似于压裂井二开二关压力恢复试井双对数曲线。随着井底压力的恢复,储层渗透率和解吸半径逐渐减少。当井底压力由1.1MPa恢复到2.36MPa时,解吸半径由11.97m减少到4.46m,产气量由3200m3/d减少到444.25m3/d。  相似文献   

3.
煤储层理论临界解吸压力与实际排采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有的临界解吸压力及井底压力的计算方法,对煤层气井在排采生产中存在的理论临界解吸压力与实际排采不吻合的现象,深入分析原因.分析认为,煤储层含气量实测误差以及混气液柱压力的计算是主要影响因素,减小测量误差和建立更精确的混气液柱压力计算模型值得研究,以便深入认识煤层气生产过程,掌握排采特征和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来指导煤层气资源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分析及排采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升贵  郝耐  王建强 《煤炭学报》2012,37(6):957-961
为了揭示煤层气水平井产能控制因素,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分析了临界解吸压力、含气饱和度及渗透率对水平井产能的控制作用。通过山西沁水盆地南部水平井排采实践,提出了三段式管理井底压力的排采方法,即将排采制度分为井底压力大于临界解吸压力阶段、介于临界解吸压力至0.5倍临界解吸压力阶段、小于0.5倍临界解吸压力阶段分别制定降压幅度。井底压力控制遵循:第1阶段落实地层供液能力,降液幅度小于3 m/d;第2阶段缓慢提产,落实煤层气井产气能力,降液幅度为1 m/d;第3阶段稳定配产,维持井底压力,产气量出现下降时缓慢降液,降液幅度为 0.5 m/d。结果表明:三段式管理井底压力的排采方法有利于区域压降扩展和充分释放煤层气井产能。  相似文献   

5.
 煤储层压力是影响煤层气产出的关键因素,查明煤储层压力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的传播规律对于煤层气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煤层气井排采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煤储层压力在不同的煤储层边界条件和排采制度下的传播规律。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煤储层边界条件和排采制度下,储层压力传播形成的压降曲线各异;煤储层压力的传播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压力传播到储层边界之前为第一阶段,传到储层边界之后为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潘庄煤层气分压合采井的主控因素和适用条件,选用了潘庄区块生产达五年以上的分压合采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储层地质特征、水力压裂施工参数和排采数据的整理分析,探讨了分压合采井成功实施的地质和工程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合采井成功的关键是压裂裂缝在煤层中充分扩展,控制裂缝的缝高,避免煤层与顶底板含水层在近井地带发生水力联系;各煤层的原始储层压力、临界解吸压力相匹配时或相差不大时,通过坚持"连续、缓慢、稳定"的排采方针,合层排采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段品佳  王芝银  翟雨阳  张冬玲 《煤炭学报》2011,36(10):1689-1692
基于井周煤岩应力状态分析,对煤层气开采初期的降压速率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讨,建立了控制排采降压速率的力学分析模型,并结合陕西韩城地区的实际工程测试资料确定了开采过程中的合理降压速率上限值。同时,根据对多口井资料的研究分析,给出了合理降压速率上限值随储层埋深的变化规律。研究分析表明:降压速率合理上限值随储层埋深呈线性递增;...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5,(10):17-20
依据煤层气排采实际,基于煤岩破坏出煤粉机理,建立了煤层气井产气通道较近井地带、近井和远井地带破坏出煤粉模型。分析得出较近井地带主要是降压程度大引起的压实破坏,而近井和远井地带主要是流体拖拽引起的拉伸破坏,由此给出了产气通道破坏出煤粉的临界排采参数。结合井筒压力分布模型,建立了煤层气单井多层合采的井底压力和产水量模型,分析了单井多层合采井底压力和排水量,优选多层合采时排采参数。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井排采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层气的产出机理决定了煤层气井必须进行排水降压,才能达到产气的目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煤层气井排采的主要方法及其适应性,指出合理的排采制度和精细的排采控制是保证煤层气井排采成功的关键排因素。认为非连续性排采、排采强度过大及井底流压降低过快是影响我国煤层气井产量的主要工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煤储层参数是决定一个区块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通过煤层气试井获取煤储层的评价参数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测试经验对煤层气试井的设计,工艺技术、关键过程控制、测试成果及解释等重要环节分析研究,提出了注入/压降测试的优缺点及适应性,建议继续深入发展煤层气不同开发阶段注入/压降试井方法,注意对多相流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稠油、水、天然气的混榆管路压降计算,目前国内尚缺乏明确的理论公式。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计算稠油集输管线压降的公式,利用Borland C++ Builder编制了可视化的计算程序,并通过现场数据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结合开滦钱家营矿主井提升机实际的运行情况,对矿井主井提升机13阶段速度图进行分析与计算。给出了矿井提升机13阶段速度图的计算方法,为矿井提升机速度图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煤矿机械》2017,(10):3-5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存在致密气、煤层气两气叠置发育、垂向分布特点,合采时的管柱压降计算成为影响井下两气多层合采设计的关键因素。采用油管作为合采管柱,结合喷嘴雾化特征,分析了致密气与煤层气两气合采井的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了气、水两相混合流动模型,给出了计算合采管柱内混合流压降和合采管柱携液能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岩溶地层水文水井施工中,泡沫实现平衡压力或欠平衡压力钻井的原理及影响泡沫钻井有效井眼压力的因素.采用迭代法逆循环计算方法,计算井口压力和井口气液排量.  相似文献   

15.
《煤矿安全》2013,(5):183-186
结合煤矿液氮防灭火工程实际,在对液氮输送管道传热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并比较了用均相模型和Lockhart-Martinelli关联式计算气液两相氮管道输送压降的方法,同时分析了管壁粗糙度、管道出口处气液两相氮干度、管径、质量流速对传输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干度较小情况下的两相氮适合用均相模型计算,除环状流外,Lockhart-Martinelli关联式能较好地拟合气液两相氮的压降情况;管道壁面粗糙度对管道压降影响较大,且管径越小,壁面粗糙度对压降的影响越大;压降随管道出口两相氮干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可以在管壁外包裹绝热材料来减小出口干度,从而减小输送压降。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属于新兴能源,国内沁水盆地针对于高煤阶煤层气开发尚属首次。为了研究排采过程中影响产气量的关键因素,基于煤岩渗透率变化室内研究,提出了煤层气井压降速度是排采过程中影响气井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统计方法在确定黄土湿陷起始压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土的5项物理力学指标与黄土湿陷起始压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密度与黄土湿陷起始压力中度相关,含水率、孔隙比及液限低度相关,塑限不相关;湿陷起始压力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各物理力学参数的综合统计可在确定黄土湿陷起始压力过程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井底压力采集短接准确计算地层压力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现有技术情况下求取欠平衡地层压力的方法以及存在的缺点,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井底压力采集短接,通过现场试验,实测出关井求压过程中井下气液两相流时的井底压力,根据常规试井理论和地层渗流理论建立一种利用实测数据计算地层压力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在井筒内建立压力平衡,采用实际测量出的平衡点的井底压力,消除了套压、立压不稳定以及钻井液密度不准带来的误差,准确计算出该井段各分层地层压力的大小。该方法非常接近实际地层压力,使关井求压计算值误差降低4%左右。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宾汉钻井液在钻具中的层流压降时,需要求解一个非线性方程,以往通常使用近似公式进行计算。对于求解这个非线性方程,提出了一个数值迭代算法,并对该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证明,给出了最大迭代步数的上限值。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际算例表明:本文算法具有非常稳定的收敛性和非常快的收敛速度,并且能够给出压降的精确计算值。  相似文献   

20.
山西兰花集团东峰煤矿对首个综采放顶煤沿空留巷二次回采的工作面初采进行具体的矿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3G01沿空留巷二次回采时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且矿压现象较为明显;(2)第一次大范围来压时,超前20 m范围,巷道变形主要表现为靠墙体侧的顶板剪切下沉,巷道中部的底鼓以及煤帮侧的帮鼓,靠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