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能够与智能计量主站系统、本地信息管理终端双向互动的智能用电终端。智能计量主站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管理,用户智能用电终端用于显示本地信息管理终端的信息,并且能和智能计量主站系统进行双向互动。介绍了灵活智能用电终端的功能,以及该终端的软、硬件结构原理及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2.
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展望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用电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实现了电网和用户的灵活双向互动,给用电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文中旨在总结智能用电的关键内容,梳理智能用电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机制,分析智能用电的现状和趋势,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推动智能用电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首先从需求响应相关理论研究入手,研究需求侧资源的响应机理,探讨优化配置需求侧资源的途径;其次,分析智能用电灵活互动技术的实现,促进理论模型的工程应用;进而总结智能用电的商业运行模式,分析外部环境、政策配置、技术标准化等对智能用电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智能用电在促进系统绿色运行和新技术融合等方面的延伸应用。  相似文献   

3.
光纤智能用电管理终端是针对智能小区的新一代基于光纤通信的智能用电管理系统中的核心环节之一。介绍了一种光纤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的设计思路和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龚敏  严丹霖 《湖北电力》2011,35(1):18-19
为畅通供电企业与用户的沟通渠道,提高企业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文章就低压电力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电力线宽带载波集中抄表技术及信息和媒体服务器技术,提出了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
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是智能电网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实际应用出发,对需求侧管理系统提出了具体深化应用的措施,力求能为建设符合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的需求侧管理系统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保障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可靠运行,推动需求侧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电力用户与电力公司双向互动,满足电力用户多元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依托于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的海量信息数据和多元化服务,完成面向电力用户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设计.本系统是以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为系统支撑,构建智能电表、智能家庭网关、智能交互终端、智能插座和智能电器为依托,支持光伏发电、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电等系统或设备的接入,结合阶梯电价、有序用电、家庭能耗指数等节能指标,形成电力公司与电力用户能源与信息同步的新型供电关系,为电力用户提供经济高效用电模式为综合体的智能家庭能效管理系统.系统设计具有标准接入、信息共享、高可靠性等优点,将在智能电网与电力用户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智能电网崛起、需求侧响应体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含智能用电信誉度评价的智能用电终端设计思路。在该设计中,电网既能有效实时地将有价值的用电信息传递给用户,还能接收用户端的反馈信息。终端中的智能用电信誉度评价体系能够对用户的用电习惯进行量化评价,其结果能够有效指导与规范用户用电行为,并可对电网规划、运行及调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研究国内外智能用电服务的发展现状、技术支持和试点情况,分析了建设智能服务平台的重要意义.针对智能电网条件下的用户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出了智能服务互动平台系统方案和设备配置,重点介绍了平台系统架构、网络接口和关键设备等内容,并通过厦门智能互动社区试点项目介绍了互动服务平台的应用实践.最后对互动服务平台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智能用电互动体系构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了智能用电互动体系构架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采用从业务构架到系统构架(数据构架、技术构架)再到集成构架的三步设计方法。首先,结合智能用电互动发展的需求,在原有互动业务体系基础上,进行融合并完善,形成智能用电互动业务构架。然后,建立智能用电互动数据构架和技术构架,实现对业务构架的全面支撑,并对数据构架中各子主题域内容进行具体设计,以及对技术构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最后,建立智能用电互动集成构架,实现数据集成、业务应用集成以及企业外部相关应用集成等。  相似文献   

10.
智能用电小区双向互动是改变电网和用户之间传统交互方式的重要举措,合理、科学、稳健的体系架构是实现双向互动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现阶段双向互动体系架构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种"电网—小区—用户"的分层双向互动体系架构并进行详细阐述。该体系架构和现有架构相比,能够提供更灵活的管理方式、更快速的故障响应、更优质的电力服务,对智能用电小区的双向互动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开展,不断增长的海量数据使得传统的Oracle数据库无法满足当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需要。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了一个智能电网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利用数据存储环境实现对采集前置机集群获取的大规模用电信息的高吞吐写入,利用并行ETL实现与传统应用之间数据的可靠共享,在云计算环境中实现复杂查询和分析计算并高效运行。实验表明,该系统相对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集群方案,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区智能电网通信传输网架建设规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西安地区主、配网通信网络现状,结合智能电网需求,提出采用智能光设备组建MESH网络的主网架优化方案。分析了配用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对配用电网通信方式、电力线通信、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原理及组网特点进行探讨,结合地区配电网接入需求,提出面向用户侧的通信采用电力线载波宽带和窄带技术融合的一体化方案,配电网接入层采用基于EPON技术的分层组网方案,满足了智能电网对通信传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具备远程购电和本地用电卡购电方式,该2种方式都需用电用户到购电营业窗口或银行购电窗口购电。本文介绍本地预付费智能交互终端,可实现用户、银行之间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实现数据交换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总体效果。实现电力用户能在本地使用银联卡购电。  相似文献   

14.
针对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系统存在的管理困难,电力资源难以调度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力网络管理系统。使用以太坊作为开发平台,建立分布式能源的电力交互管理区块链。使用股权证明(PoS)变异算法确立区块链中发用电双方共识机制,指定交易双方中的记账人;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来设计分布式电能调度策略,进一步保障电网中能源交易分配的可靠性,最终实现电力运营智能合约下分布式能源的有效管理。实验结果表明:在智能电网中部署电力交互管理区块链,有效解决了分布式能源交易难达成,耗时长的问题,提高了电网中资源管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电力运行环境的日趋复杂、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前进、电力市场的逐步行成、现有的电力设备亟待更新、能源利用率低、电能质量差、用户与电网公司交互作用少等诸多问题,讨论了适合中国电网情况的智能电网的定义,总结出了智能电网自愈、互动、优化、兼容、集成五大特点,概括出了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的区别,并详细介绍了构成智能电网的四大体系和建立智能电网的两大基础,最后总结出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应加快智能电网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智能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包括智能表计、智能微网和智能用电3个部分,并对国内外当前的实施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从基于智能微网的电能互动相关研究和面向智能用电的信息互动相关研究2个方面,针对国内外学者对于智能需求侧管理的关键技术展开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对未来智能需求侧管理的技术发展进行路线图规划.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智能电网的广义定义和主要特点,介绍了美国、欧洲和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的驱动力和发展关键点;对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和发展思路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8.
电力通信专业要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安全意识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电力通信标准与执行,定期开展设备风险评估来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智能电网的定义、内涵、关键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智能电网下的新型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具体分析了该能源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特点.作为智能电网技术在用电系统的一个典型应用,新型能源管理系统为更好地管理、节约、监控能源使用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将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电网MIS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献崇  康俊霞  谢芳 《电源技术》2012,36(6):832-833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智能电网中各项电力指标的识别和测定。在此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更可以有效地对电力系统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高电力系统通信水平,改善当前电力系统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