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层含水层中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适当简化了多层含水层和抽灌同井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层含水层中同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水力和热力特性。随着中间含水层竖向渗透系数的增加,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减小,抽水和回灌相对容易;中间弱透水层厚度减小时,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有所降低,但降低不明显;抽水流量增加,抽、回水口降深绝对值基本呈线性增加,从而增加抽水和回灌压力。中间弱透水层的存在,显著地降低了抽水温度降,大大增加了含水层热影响范围,即使弱透水层很薄,也能起到很好阻隔作用,在这种条件下井的出水温度对于流量的加大不敏感。因此在抽水和回灌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大抽水流量,使井承担更大的负荷。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地区采用对井(一抽一灌)的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计算了对井地下含水层储能系统的储冷储热率。该热泵系统能够实现冬夏季的反季节储能作用,耗电量比单一运行方式(单供冷或供热)妁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低。  相似文献   

3.
含水层储能的研究历史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较全面地综述了含水层储能自诞生到现在的理论、试验研究,应用情况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含水层储能的未来,为后续进行含水层储能应用研究及相关的地下水源热泵研究提供参考。同层承压含水层低温储能技术上是可行的,能获得可观的热回收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研究现已日臻完善,但计算时需要进行参数估计或给定某些经验参数,降低了模型的精确性。含水层储能的技术瓶颈是回灌问题,回灌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低温含水层储能应与热泵技术结合,以提高利用效率、拓展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地下含水层储能系统的(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下含水层储能系统回灌期输入地下含水层的能量、火用及抽水期从地下含水层回收的能量、火用的计算公式。通过算例,计算了大流量、低回灌水温度,小流量、高回灌水温度及适中的流量、回灌水温度的3种工况的储能效率及火用效率,小流量、高回灌水温度运行模式的火用效率最高。将水泵消耗的电能计入火用效率,对火用效率进行修正,小流量、高回灌水温度运行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基坑降水方案设计中常用到的两个水文地质参数是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本文结合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理论,对潜水完整单井抽水有一观测孔情况下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的求解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指出了常规计算方法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本文的求参方法。最后,利用西安北客站场地抽水试验资料对上述求参方法进行计算,并与两个观测孔的稳定流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从而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和经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含水层多孔介质参数非均质性,利用一系列连续的交叉孔水力试验获取含水层对于外界干扰的反应信息,应用序贯连续线性估计方法(Sequential Successive Linear Estimator)对多系列水头信息进行随机参数估计,即水力层析法。应用该方法对随机产生参数的一维含水层进行了渗透系数K和储水率Ss的估算,并对估计值和真实值进行了对比,其中使用单井数据计算就可使K值的平均相对误差控制在2.67%,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对某地浸采铀厂区长、宽为150m×150m的含水层进行了实例研究,使用29口井孔进行层析试验,对于该二维水平分布含水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了刻画,其中K值为0.5-1.4m/d,Ss为0.00005/m—0.0002/m。该数据在后期的地下水污染溶质运移模拟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作为研究地下水参数的新方法,水力层析法能够对三维分布的含水层特征进行高精度刻画,这种层析的概念和反演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同层检修地漏是昆明群之英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排水地漏,该地漏采用组合式多通道的形式,可以用一个地漏很好地排除地面积水、洗脸盆等洁具的排水、降板层内的积水,器具排水都经过符合深度要求的水封排除,有效杜绝排水立管中的臭气通过地漏或其他通道进入室内。该地漏采用内外套组合式结构,排水不畅时可以很容易地拔出内套清理杂物,保证其排水性能。  相似文献   

8.
同层排水技术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 《山西建筑》2010,36(15):174-175
针对传统排水方式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介绍了同层排水的概念及其优点,具体阐述了同层排水的三种安装方法,对实际施工中同层排水系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期推广同层排水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5)
同层排水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的比较广泛。本文主要是在前人已有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的实验研究,通过具体模型的制作,得出适合于企业的工法和图集;完成后将对四川省同层排水规范及图集的编制有一点的指导作用,对于未来全国同层排水规范的制定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得到降板的最小高度,为施工中降板高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更好让用户得到实惠,为房地产商在方案选择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含水层压缩CO2储能是非常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为进一步提高储能效率,本文重点研究含水层压缩CO2储能系统运行过程,采用T2WELL/ECO2N分析含水层压缩CO2的周循环运行模式下的性能,包括含水层气相饱和度、含水层温度、井口压力、循环周期内的储能效率及不同含水层埋深情况下系统储能效率的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在初始气囊建立阶段,距离井筒最近处的气体饱和度最高,含水层温度最低,这是由于距离井筒越近,压力梯度越大,含水层中的水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逐渐被CO2驱替;在储能-释能循环阶段,由于含水层中固体颗粒物的阻碍和渗透性的限制,井口处的循环压力从13.94 MPa,逐渐增加到14.23 MPa,并呈周期性的变化。随着含水层深度加深,抽采出来的CO2温度更高、密度更大,从而获得更多的能量,使储能效率从88.6%提升到95.2%,因此含水层越厚越有利于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但储能效率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协同提高储能砂浆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采用压力成型方法制备了硫铝酸盐水泥基相变储能砂浆,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导热系数测试、红外热像法测试、强度试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了压力成型相变储能砂浆的相变潜热、相变温度、导热性能、储热能力、力学强度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相变储能砂浆的界面结合紧密、密实度高、导热能力强,并且在等相变材料含量下,具有更高的力学强度;当相变材料质量分数为25%时,与浇筑成型相比,压力成型可使相变储能砂浆在10℃和30℃下的导热系数分别提高60.2%和69.1%,且28d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分别提高27.7%和40.0%.  相似文献   

12.
直接接触式蓄冷技术在暖通空调领域的应用有着广泛的研究前景,而直接接触式蓄冷技术研究模型的发展是此项技术的难点之一。本文阐述分析了直接接触式蓄冷技术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直接接触式蓄冷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根据国内外直接接触式换热技术的研究情况,本文提出了直接接触式换热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ASHRAE—RP-459外融冰取冷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一个简化模型,在某工程实际运行数据和该模型的指导下,搭建实验台对此简化模型进行了验证。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冰槽内冰柱随融冰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地下含水层储能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深井回灌式水源热泵系统含水层储能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分别对6组不同井对距离条件下含水层采能区温度场的演化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对地温场的演化规律与井对距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拟合出1个周期运行末期抽水温度相对变化值与井间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抽、灌井对距离越大,抽水井温度变化越迟缓,且温度变幅越小,其原因是井对间距越大,渗流区水动力影响范围越大,抽、灌区等效渗流速度越小,回灌水向抽水井运动过程中散热(吸热)越充分.  相似文献   

15.
含水层储存和回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SR技术的研究侧重于储水的水质变化、井的堵塞以及工程风险等问题,该技术除应用于水资源地下调蓄外,还广泛用于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以及管理废水等。对我国地面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来说,ASR技术对于提供稳定的供水以及解决中深层含水层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自然通风和蓄热耦合原理降低建筑能耗的过程中,室外的气象条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一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ST-h软件对西安、广州和哈密三个地区的建筑冷负荷进行动态模拟,研究分析通风换气次数、建筑围护结构类型及材料对全年累计冷负荷的影响规律,以及研究适应于各个地区的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结果表明,增大通风量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在优化墙体构造形式方面,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各个地区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的墙体构造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哈密地区为重型墙体结构加外保温,且内隔墙为轻型结构;广州地区为轻型结构;西安地区为内外墙体均为重型结构,尤其是在优化内隔墙材料方面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7.
储超  王锡  牛亚楠 《区域供热》2022,(1):127-136
为了满足我国对环保及能源的需求,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成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的趋势。文章针对北京地区某办公建筑构建了含跨季节储热的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年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在满足全年负荷的情况下利用PSO算法(粒子群算法)对该系统中的跨季节储热系统关键设备(储热水箱和基岩储热设备)的容量进行优化,得出了其最佳的容量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