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吕瑞杰 《建筑学报》2022,(4):113-119
基于现场调研和尚未发表的图像、写作与访谈手稿,重新阅读了诺伊特拉从职业生涯初期到末期的设计与理论,主要关注他如何处理工业与自然这对存在显著差异的倾向。通过揭示贯穿在他设计与理论中的复杂性,重构了诺伊特拉的现代建筑探索。他把“人的天性”作为最高设计原则来协调工业与自然两种环境营造的手段,以此发展一种“接近自然”的居住概念。人工与自然的协作在他作品中不是简单并置,而是体现了戴维·莱瑟巴罗提出的“异位”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1)
<正>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说:"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在它的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赖特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大部分设计作品都是在践行这一设计理念。由他设计的位于美国匹兹堡的"流水别墅"是现代住宅设计中体现"有机建筑"理念的绝对经典之作,今年7月,包括"流水别墅"在内的8座赖特建筑设计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崇尚自然,强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3.
建筑依附环境而存在,巢居、穴居,发展到山居、屋宇建筑,建筑环境特征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从自然到高度的人工再造,天然要素越来越少。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建筑的高度聚集,城市建筑环境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使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建设与自然的有机协调,人与生物的有机协调成为人们寻求的目标。作为人工干预下的建筑环境,不同于原始的自然,是再造自然。绿色建筑以不触动环境的生态平衡为目的,讲究"生态",即要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高效  相似文献   

4.
要藤本壮介是近年来在国际建筑界十分活跃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之一,他利用单纯的设计手法,表达出一种超脱建筑物质性的混沌感及复杂性。他将目光对焦于人、建筑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建筑空间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并试图利用新的建筑策略颠覆功能优先的现代主义式设计手法。该文以其成长背景为基础,通过对其建筑作品的分析研究,试图探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以单纯演绎复杂”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5.
常瑜 《园林》2013,(5):54-57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仅有别致的建筑或仅有优美的环境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环境注入艺术和人文要素,与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态自然、舒适安逸、艺术人文特质的生活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和人类本身意识形态相协调的优美小区。本文所介绍的印象春城就是一个集建筑风格、景观绿化和艺术人文设计于一体、颇具特色的大型  相似文献   

6.
建筑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这才是人本主义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的灵魂.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的天人合一所表现出的建筑的文化气质是建筑之魂,只有当这种灵魂渗透于建筑作品的"艺术气氛"与"时代气息"之中时,建筑作品才能表现出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才能彰显出建筑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卢紫荫 《建筑与文化》2016,(12):152-153
光是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与设计作品的交汇点。随着近年来对自然光的研究逐渐升温,康一直是这个主题中不可逾越的部分。康的作品展现出极高的精神性。他的建筑哲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建筑作品更是作为他的建筑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与他的思想相伴相生。文章对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中关于光的理论与其在建筑作品中自然光设计的关系进行阐释,并选取"光之刃"作为"光的过滤器"的一例进行分析,以为当代自然光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养生     
<正>人的健康与建筑密切相关。建筑是人为自己建造的一种人工自然环境。按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中国建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风水学说,是中国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的建筑理论、地理环境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按照风水阐释,住宅建筑从选址、规划到设计、营造,都要周密考虑到与人的需  相似文献   

9.
正人情化建筑理论倡导者,现代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的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一生都坚持"人情化"的建筑设计,他认为建筑、人与自然环境应该是和谐共生的,空间需要很好地为人提供服务,并强调"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是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这一概念提出之前,阿尔托早已在其建筑设计中践行了生态建筑的理念。对于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应成为21世纪的潮流。在21世纪,应该进入‘负建筑时代’,建筑应该在环境中消失。"他的作品已非一种静态的呈现,而是让更多地让人感受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郑炜 《华中建筑》2002,20(4):74-75,81
由于受到注重与自然相和谐的传统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并不强调理性化与科学化。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使其与自然相和谐,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王靖 《世界建筑》2009,(1):17-21
RCR建筑事务所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然,实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本文从自然环境、现代建筑传统、艺术影响等方面研究RCR创作理念的来源,并结合安全,分析RCR如何通过形式、材料与细部体现他们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风水理论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风水学的建筑价值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黄帝陵.“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恰恰与西方的现代生态建筑理念不谋而合,又由于风水环境观的实用价值和哲学意义,再度唤起了近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相关领域对它的祟拜和信赖.通过对风水理论的再发现,从风水理论的哲学思想、审美价值、建筑环境、生态观念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它对当今世界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人居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曹磊 《福建建筑》2011,(6):9-11
徽派建筑作为特定地域文化的代表,详尽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哲学。一方面传统的徽派民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自工业革命的爆发以来,人类开始对自然界盲目而疯狂的征服与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激烈对抗和日益严重的恶性循环。于是全球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渐高涨。在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等概念也应运而生。所以本文试图从传统的徽派建筑思想观中吸取精华,融合现代的生态建筑学方法,为新徽派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翟振威 《山西建筑》2006,32(6):21-22
风水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它把生态学、美学、心理学、哲学、地理学等融入建筑中,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突出了人类应该尊重环境的思想。风水建筑中的科学理论和超前的环境意识,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跌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师赖特的著名作品。在参观研究之后,认为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人定胜天"思想,与中国风景园林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周宏俊 《新建筑》2014,(4):52-55
基于访谈的形式,介绍了日本建筑师千叶学的设计经历,以及他近十年完成的主要设计作品如Alley周末住宅、日本导盲犬中心的八岳山别墅等,着重阐释了建筑师的“建筑作为环境的间隙”的设计哲学,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建筑细节控制、建筑空间设计、中国当代建筑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人类智慧是由东、西方两大体系互补构成的。中国发源的东方园林与西方园林有根本的差异,其根本在于宇宙观的不同。中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因而尊重自然;西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自然的对立物,要征服自然。所以中国园林赞美自然、描写自然,而西方传统园林则尽管是使用植物,但是要修剪成几何形状,要表现人工的美。中国园林体现人为与自然相融合的环境设计理念,因而它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的涵义,而是具有人居环境生态化规划设计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已进入一个更高的层面,更加人性化,更加园林化,更加生态化。而其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应该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就是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容体;“人”是与天地参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容体,坚持两者的统一。“华东花园”从策划理念入手,强调利用地块的优势,最大限度让每栋楼的居民都能尽可能地享受到阳光、翠海、绿地和水;并从规划设计着手,让小区有山有水,尽显灵气,山水相间,使得小区更具江南水乡之特色,提高小区的品味。大环境也许一时无法改变,但居住小区的小环境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要充分利用地形,而不是简单的依附;更好地选择土壤,而不是随遇而安;注重通风、采光设计,积极改变小气候,而不是依赖现代化的设备,强调水文对小区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新居住环境要有新概念,那就是“新绿色社区、新健康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