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尹泽凯  谭立峰  贾琦 《人民黄河》2022,(7):93-98+104
城市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失调等问题。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9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19年,生产与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53.33、186.43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539.76 km2,用地类型中转换面积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地,主要转换为城乡生活用地。(2)生产用地重心以东南向转移为主,生态用地重心迁移变化不大,生活用地重心东移3 106 m。(3)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并于1990—2000年逐渐恶化,2000年以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主城区外围持续蔓延,同时在中牟绿博园区和航空港区恶化明显。(4)郑州市同时存在着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向城乡生活用地转移、水域和林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消落区的开发利用背景、消落区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水库消落区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消落区的开发利用背景、消落区的概况,并对水库消落区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西武  何福杰 《人民黄河》2023,(12):108-112
基于1990—2020年青海省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究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青海省各空间类型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2010—2020年整体表现为潜在空间转向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相互转移的特征,高程与坡度对空间类型分布影响较大;2020年青海省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占全省面积比例最高,面积为408 011.90 km2,而生产-生活空间面积仅为1 769.47 km2;30 a间青海省“三生”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复杂化的趋势有所减缓,异质性降低、连通性升高;经济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碳排放强度是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崔继昌  郭贯成  张辉 《人民黄河》2022,44(6):105-110
为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城市内部“三生”空间特征,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立“三生”国土空间评价体系,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框架,分析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19年12个街道(镇)“三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于土地要素禀赋,市区街道多样化水平高,集中化程度低,用地组合类型丰富,且以生活用地为主,而市郊镇则相反,并逐渐过渡到以工业、农业生产用地为主导;对于结构区位,市区各街道和袁桥镇的城镇居住用地和非农生产用地区位意义显著,市郊镇的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用地区位意义显著,生态用地除赵虎镇外均具有区位意义;对于功能格局,生产功能强弱呈梯度特征,生活功能由核心区向外减弱,生态功能呈四周高、中间低态势,“三生”功能空间呈圈层分布。  相似文献   

6.
向征  高海丽 《人民长江》2023,(9):106-113
为揭示长江上游典型喀斯特地区城市群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变化特征,以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区,采用基尼系数法分析2011~2020年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水资源-耕地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并结合水资源负载指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潜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水资源-人口、水资源-GDP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其中中部区域为城市群核心区,由于水资源量较少,且承载了较多的人口和GDP,因此水资源、人口、GDP三者空间均衡状态较差;北部和南部区域,由于水资源量较为丰富,承载的人口和GDP较少,因此均衡状态优于中部区域。各区域均呈现出较好的水资源-耕地均衡状态。(2)研究区水资源负载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在时间变化上,中部区域呈现出一定的降低趋势,北部区域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南部区域略有提升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研究成果有助于长江上游喀斯特地区城市群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7.
新奥法是“新奥地利隧道工程法”的简称,缩写为NATM。近些年来,我国也以新奥法修建了不少隧洞工程。采用新奥法修建地下隧洞时,锚杆和喷射砼是其主要的支护手段,而支护时机需通过现场量测围岩变形结果来确定。因此,锚杆支护、喷射砼支护和现场量测被誉为新奥法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8.
河南新郑市"三生"用地转型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方 《人民长江》2020,51(2):58-63
采用改进的当量因子法,对河南新郑市近18 a来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区域生活生产功能的持续增强是"三生"用地转型的主要方向,增速达41.55%,主要归因于生活生产空间对生产生态空间的侵占。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下降,尤以2010年后降速明显(-35.63%)。其中,生活生产空间和生产生态空间降幅最大;生态空间则处于增长趋势。低等级区域集中在乡镇建成区内,尤以主城区、龙湖镇、航空港经济区较为集中;较高和高等级区域集中在始祖山周边和双洎河、杨庄水库等水域。③"三生"用地转变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降低,归因于生活生产空间对其他空间的侵占,尤其是居住地和工交用地对旱地的大面积侵占。④在快速城镇化地区优先控制区域生态底线和优化城镇人居环境内部生态功能,对于开展区域"三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7·21"洪水来势猛凶猛,对白洋淀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要利用其带来的有利影响,尽量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甘南生态环境恶化,使得“一江三河源”面临着森林覆盖率下降、江河流量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湖泊干涸、草场退化、沼泽萎缩、鼠害猖獗、载畜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提出了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推广绿色能源、加强立法和执法、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发展生态旅游等一系列措施,以使甘南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集灌溉、城市供水、发电、县城和乡镇供水、人畜饮水为一体的综合利用项目.由于水源工程的拦河大坝高达162.7 m,水库蓄水后将形成分层型水温结构,低于水库水面14m以下的库水将对灌区一定范围的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在大坝设计中采取了分层取水方案,为解决具有较大消落深度的大中型水库低温水...  相似文献   

12.
指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回顾了各项技术改造项目,分析了技术改造取得的工程效益,并总结了江都水利枢纽技术改造的经验,包括采取整体提升改造方案,科学选择泵型,提高抽水站下游水位等工程措施,对老化工程进行更新加固改造.实践证明,改造后的江都一站、二站等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姜海萍  徐林  闭小棉  周雪欣 《水资源保护》2023,39(3):156-161, 221
针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库区水资源保护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库区环境特征和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分析了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水质污染风险和富营养化趋势等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的挑战,给出了落实库区水生态保护措施、适时开展跟踪监测和后评价以及划定库区水生态空间全面融入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等对策。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提出了水资源保护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根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应基于流域层面,强化流域综合整治,促进生态系统修复的思路,提出了 “一带一圈”水资源保护规划总体布局,并提出了以峡谷水质保护和敏感目标水生态保护为主的“一带”保护策略和以面源控制、生态调度和流域监控管理为主的“一圈”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卡拉贝利工程区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新增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推算出该项目扰动原地表面积458.09hm2,造成水土流失量约10.63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6.61万t。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集中在主体工程区和料场区,水土流失的成因以风蚀为主、水蚀为辅。结合工程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制定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为主,临时措施为辅的防治策略,以期为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利枢纽已运行近30年,大坝的安全与否值得关注。通过多年的巡视检查成果和观测资料,对大坝的变形、渗流、应力等性态进行综合分析,对大坝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指出工程存在的隐患。  相似文献   

16.
黔中水利枢纽输水总干渠线路穿越诸多峡谷及河流,需建设较多的高、大跨渡槽。这些渡槽结构型式多样,建设难度大。本文对其代表性结构型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针对其各自特点,提出了不同结构型式渡槽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行业设计及施工技术标准对重要技术进行控制,故提出了应采取的必要对策,从而为渡槽的顺利建设和良性运行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中下游第1座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1971年开工建设,1988年投入运行以来,至今已30+a。通过建设前的1968年延续至2015年近50a共5期的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可能对宜昌市五区土地利用格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认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未改变宜昌市五区的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但对工程直接影响区产生了一定影响;工程建设对宜昌市城市集群效应有一定影响,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1987年至2005年宜昌市城市发展有明显的在葛洲坝左岸聚集的趋势,但随着时间延长,此种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发挥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与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影响尽量减免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调水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全面了解其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影响程度的大小,以便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文中以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例,阐述调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面板堆石坝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动静态信息,如何综合集成这些信息,为工程建设管理与大坝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是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结合夹岩工程特点与需求,研制开发了夹岩数字大坝系统,对大坝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进度等信息进行动态采集,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大坝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和三维虚拟模型,动态耦联工程建设信息、三维场景和无人机航拍全景,实现了夹岩大坝建设多源信息的可视化、虚实化管理与数字化归档,为参建各方对工程进行精细管理,以及大坝运行后的健康诊断提供了信息应用和支撑平台,从而为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手段、打造优质精品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张雁  李占斌  刘建林 《人民长江》2016,47(19):32-36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展开,水源地生态环境所承受压力也将增大,如何协调好水源地发展和生态安全是关键。陕西省商洛水源地6个县中,5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个为省级贫困县,因此,研究该水源地的发展和生态安全协调具有典型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了商洛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权重,通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了2004~2014年当地生态安全的态势。结果表明:商洛水源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4年的0.258(Ⅰ级)发展到2014年的0.718(Ⅳ级);2009年是生态安全变化的主要转折点,2010年后迅速进入较为安全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分析认为,商洛水源地生态安全状态良好主要得益于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