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土地财政”复活了 一般地,“土地财政”是指中国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所带来的相关税费和融资收入的非正常现象,即一方面通过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等方式招商引资,促进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超常规发展,以带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2.
房产税冲关     
叶檀 《城市住宅》2010,(10):16-16
<正>据媒体报道,房产税试点最快年底公布,明年正式实转。9月17日-18日召开的中国土地税费金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对于房产税进行了各项技术探讨。千呼万唤的房产税快要出台了?也许。笔者无法判断何时出台,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出台,否则中国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收入、房地产泡沫与实体经济空心化,一连串的问题全都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围绕稳定住房消费和去库存,进一步出台财政、金融、税费等政策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力度将成为可能。持续火爆10多年的中国房地产业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房屋新开工面积、房屋竣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土地成交价款四个指标同时负增长,预示着中国房地产已从卖方市场步入库存市场。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0月末,中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已增至创纪录的68632万平方米,而且最近两年以来,该指标增幅已高达54%;这些数据只是近期一线以及部分重  相似文献   

4.
土地财政是无奈,鼓吹则是无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于土地财政,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的观点的确很不一般,在他看来:"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土地财政基础上的。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财政乃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放弃土地财政模式无异于自毁长城。"  相似文献   

5.
李金 《城市住宅》2012,(6):64-65
数千年以来,土地问题都是中国的头号问题。十多年前,土地开始试行招拍挂制度,再后来,分税制也开始实行。由此开始逐年递增,土地出让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十余年以来,特别是近些年,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制度的变革,聚集了超万亿元的巨额可支  相似文献   

6.
过去二十年,无可讳言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二十年,而这二十年发展的制度基础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这二十年的发展既带来了房地产行业的高度繁荣,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埋下了深重的祸根。在学界终于开始反思土地财政之弊时,赵燕菁博士的两篇文章(包括在本刊的一篇专栏文章《土地财政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浅议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建设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小城镇中的建制镇属城市范畴,小城镇建设涉及多项税费。征用土地,政府能获取耕地占用税、乡镇企业扶持费等;拍卖或转让土地,政府能获取土地出让金、土地受益金、土地增值税等;投资者进行各类工程建设,政府能获取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营业税、城市维护税、印花税、配套费、教育费附加等;房地产从事经营活动,政府能获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受益金等;转让房地产,政府能获取契税、营业税等等。小城镇投入越多、建设规模越大,税费也就越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能  相似文献   

8.
正确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燕菁 《北京规划建设》2013,(3):152-154,164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哪个选择是真正改变了历史的,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明、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鉴于"土地财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主流观点几乎一边倒地要求抛弃"土地财政"。谈论抛弃很容易,如何找到替代的融资?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仿效发达国家,转向税收财政。当年美国"土地财政"切换到"税收财政",靠的是联邦政府放弃土地收益同时地方政府开征财产税。今天中国,土地在地方,税收在中央。  相似文献   

10.
<正>财政部部长肖捷日前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实施。对工商业房地产和个人住房按照评估值征收房地产税,适当降低建设、交易环节税费负担,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房地产税制度。房地产税的开征,其实,早已"只是时间问题"了。如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稍微关注一点,就会发现,随着可出让土地的日益减少,许多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正面临着日益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感远远超过民众对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财政”模式再认知与转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新形势下探寻"土地财政"适时转型路径对于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剖析我国"土地财政"的公共属性以及公共职能;从制度根源和驱动因素方面论述"土地财政"形成的必然性;并进一步揭示"土地财政"的本质是基于土地信用为城镇化建设融资。在研究基础上,就"土地财政"转型提出短期应对策略和长期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推进。由于中国的土地财政制度,土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财政主要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得收益,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包括增量土地出让和进行土地整理后的存量土地出让。经梳理深圳城市发展过程,发现深圳市的城市化就是土地开发模式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将探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开发模式的演化,希望对其他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模式带来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相关税费”,这就指明了房地产税费体系改革的方向。房地产税费体系的改革与土地使用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土地使用制度又在《  相似文献   

14.
土地财政被视为房地产调控中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障碍。通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的研究,深入探讨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内在机理,进一步明确了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并通过实证方式证明理性预期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财政及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是城镇土地定级的重要依据张东航为了进一步深化土地有偿使用的改革,目前我国许多城镇已开展了土地定级工作。其成果不仅是确定基准地价、征收土地税费的重要依据,同时对城市规划更新观念以及运用土地经济规律规划管理好城市土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土地定级...  相似文献   

16.
《云南建材》2012,(12):91-92
从陕西省铜川市政府获悉,铜川市将设立500万元的陶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执行5年有效期的《关于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意见》,该《关于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财政、土地、金融、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陶瓷产业发展成为铜川市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举债融资的最主要支撑。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本文从我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入手,分析寄生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城市理性增长及可持续城市化的土地利用策略,提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8,(12)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理论总结上却比较滞后。赵燕菁将土地财政总结为鲜有称得上"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文章分别研究广州市2004~2008年、2009~2015年、2016年至今处置工业用地的政策、实施情况和背后机制,进一步证明了赵燕菁关于土地财政理论的正确性,即土地财政为中国创造了自主国家信用,提前预支土地未来的升值预期,从而加大城市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同时,研究发现广州实践为土地财政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三归并"与开征物业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相关税费",这就指明了房地产税费体系改革的方向.房地产税费体系的改革与土地使用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土地使用制度又在<土地管理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这又涉及到<土地管理法>等法规的修改问题.由此可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及物业税开征,三者是相连的,必须统筹考虑,配套解决.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0)
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及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税费负担总体来讲仍然偏重。或者说,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以来,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水平总体上并没有显著下降。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税制结构长期过度依赖于流转税;税制设计整体上具有"宽打窄用"的特征;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不合理;政府财政支出具有刚性等。而由此造成的直接影响:一是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二是易推高商品价格,制约消费增长;三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初衷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加深税收征纳双方的矛盾。为此,有必要在明确民富与国富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切实加强税收征管能力建设、实现税制与税制结构的实质性转变、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控制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与规模等举措,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