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脂质组学对酸枣仁油的脂质组成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功能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从酸枣仁油中共获得了5大类19个亚类384种脂质成分,其脂质分子为碳链长度为35-54的中长链脂质约占66.60%,不饱和脂质约占95.70%。与目前报道的植物油脂相比,酸枣仁油中甘油脂类(GL)的亚类有292种,是目前报道GL数量最多的植物油脂,其中甘油二酯(DG)含量可达1 090 607.62 nmol/g。功能特性初步分析表明酸枣仁油具有降血脂的活性可能与其含有大量的DG相关,研究结果为有助于酸枣仁油资源的高质量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油脂-结构脂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构脂质是天然脂质经过改性的产品,它所包含短碳链脂肪酸、中碳链脂肪酸、和长碳链 脂肪酸,特殊的脂肪酸组成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中特定的位置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生理 功能和营养价值。结构脂质可通过化学法和酶法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3.
黄敏 《中国乳品工业》1991,19(4):181-185
母乳和牛乳中都含有大约3~5%的总脂质。它们以直径2~4μm的乳脂肪球存在,并含有从分泌细胞衍生来的膜。脂肪球中约98%或更多的脂质是甘油三酸酯。磷脂约占总脂质的0.5~1%,固醇约占0.2~0.5%,主要分布在脂肪球膜中。胆固醇是主要的固醇。母乳和牛乳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脂肪酸的组成,甘油三酸酯的结构及母乳中脂肪酸随母亲的饮食而改变。牛乳含有大量的碳4:0—10:0脂肪酸,碳18:2脂肪酸约为2%;几乎不含有其它长链多重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的组成不随日常饲料而变。母乳含有极少量的碳4:0—10:0脂肪酸,10~14%的碳18:2脂肪酸及少量的其他多重不饱和脂肪酸。他们的甘油三酸酯的结构不同。母乳中的位置sn—2被碳16:0占据,而牛乳中多数的sn—3位置被碳4:0~10:0占据。文中还讨论了乳胆固醇和脂肪酸对人的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全生产工艺对油理化指标和脂质伴随物的影响。方法 首先收集不同预处理方式、不同制油工艺、不同精炼阶段生产的油茶籽油,其次对其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生育酚、角鲨烯、甾醇等活性脂质伴随物进行检测,最后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蒸汽和热风预处理油茶籽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可以使油中的多酚含量增加76.79%和59.81%,热风预处理会增加植物甾醇的含量。在制油环节,浸出工艺会大幅度增加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且有苯并[a]芘的产生,对油品影响严重。精炼结束后压榨油茶籽油的酸价下降了65.57%,苯并[a]芘未检出,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和多酚含量分别损失100%、22.61%、89.69%和79.19%。精炼工艺仅保留脱胶沉淀,不经脱色、脱酸脱臭和冬化等工序,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保持不变,过氧化值下降30.30%,苯并[a]芘未检出,还可使生育酚、角鲨烯、多酚和甾醇等活性脂质伴随物的保留率达85%以上。结论 油茶籽预处理会促进脂质伴随物的溶出,精炼工艺能提高油茶籽油质量但会对脂质伴随物含量造成一定损失,浸出工艺相较压榨工艺对油品易造成较大影响。在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浒苔多酚及其3种主要单体多酚在鲣鱼肉冻融过程中的抗脂质氧化活性与其单体多酚之间的联系。方法 分别用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0.1%的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浒苔多酚溶液对5组鲣鱼肉进行浸泡处理,再分别进行0、1、3、5次冻融循环,测定比较5组鱼肉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酸价、游离脂肪酸含量、脂质羰基值和双烯值,分析浒苔多酚抗氧化活性与其单体多酚之间的关系。结果 浒苔多酚对鲣鱼肉的脂质氧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与EC、ECG和EGCG螯合金属离子、清除自由基和捕...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油茶籽油中脂质伴随物含量尤其是加工过程中含量变化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现行茶籽油各类产品标准中脂质伴随物含量的指标,提出了在茶籽油国家标准中增设统一的脂质伴随物营养声称指标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从油茶籽油加工厂采集的毛油和脱酸、脱色、脱臭、脱蜡等精炼阶段的油茶籽油样品的理化指标、有益脂质伴随物、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毛油相比,油茶籽油精炼后除去了油脂中大多数杂质,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但油茶籽油中的有益脂质伴随物VE、甾醇、黄酮、...  相似文献   

8.
徐学兵 《食品科学》2000,21(12):195-198
结构化脂质系指具有特定功能的并且是用人工方法生产的三酰基甘油,这种三酰基甘油含有附着在甘油主链上的多种短链、中链和长链脂肪酸.根据与三酰基甘油的甘油主链酰化的各种脂肪酸的链的长度,结构化脂质主要分为MLM型、SLS型、LML型、MLS型等类型.L代表长链脂肪酸(≥C14)M代表中链脂肪酸(C8~C10),S代表短链脂肪酸(≤C6).胰和胃的脂酶多半在三酰基甘油的sn-1和sn-3位置上有酯键,而且与长链脂肪酸相比,尤其是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相比,在靠近短链和中链脂肪酸处,胰和胃的脂酶显出更高的活性.因此,膳食中的三酰基甘油被脂酶水解为肠道中的sn-2单酰基甘油和脂肪酸.水解产物被人体吸收,并在肠道的粘膜细胞中转化成新的三酰基甘油.这样,如果膳食中的油脂是MLM或SLS型三酰基甘油,那么位于sn-2处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就可以提供sn-2单酰基甘油,这是粘膜细胞中三酰基甘油合成的起始物质.Sn-1和sn-3处的短链或中链脂肪酸,被门静脉吸收并且快速在肝脏中氧化成能源以取代葡萄糖.在sn-1和sn-3两处都含有短链或中链脂肪酸,并且在sn-2处含有长链脂肪酸的各种型号的结构化脂质可以有效地提供易于人体吸收的各酸,作为营养素、功能性类脂物和药物,治疗特殊的疾病及代谢病症.  相似文献   

9.
鱼油质构脂质的高温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温气相色谱法分析鱼油质构脂质,表明超临界CO2酶法酯交换合成的鱼油质构脂质,其特征等价碳数ECN36-ECN42的甘三酯为78.82%,产品中脂肪酸和单甘酯含量为39%,双甘酯含量为52%,甘三酯含量为9%。  相似文献   

10.
李子睦 《中国油脂》2021,46(2):36-40
以DHA营养强化鸡蛋及普通鸡蛋为原料,将鸡蛋煮熟后取出蛋黄,以体积比2∶1的氯仿-甲醇提取其中的脂质,分析总脂质含量、磷脂含量、总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以及中性脂(甘三酯和甘二酯)的脂肪酸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DHA营养强化鸡蛋蛋黄中的总脂质含量((29.28±1.70)%)与普通鸡蛋((32.46±0.34)%)无显著性差异(P> 0.05),总脂质中磷脂含量((102.13±1.57) mg/g)与普通鸡蛋((96.44±2.44) mg/g)无显著性差异(P> 0.05),DHA营养强化鸡蛋总脂质中DHA含量((11.14±0.18)%)远超普通鸡蛋((0.14±0.00)%),且DHA在磷脂中的含量((13.60±0.64)%)高于总脂质,在甘三酯((5.09±0.18)%)及甘二酯((1.88±1.13)%)等中性脂中含量较少;从空间位置分布来看,DHA在磷脂中各位置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且DHA营养强化鸡蛋具有更佳的ω-3/ω-6比值。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探索茶籽油特征风味物质。以物理压榨、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茶籽油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化合物为主,壬醛和辛醛是其主要成分,烯烃类、酮类等其他成分受加工工艺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物理压榨茶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明显高于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溶剂浸提茶籽油中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是三者中最低的。根据关键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E-2-辛烯醛和辛醛对茶籽油风味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山茶籽油是一种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成分,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预防肥胖等作用。近年山茶籽油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备受人们关注。然而,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在山茶籽油中掺入低价食用油欺骗消费者,扰乱其市场秩序。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山茶籽油的良性发展,研究者必须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鉴别其真实属性。本文综述各类检测方法在鉴别山茶籽油真实属性中的应用现状,如理化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并根据当前鉴别方法存在的缺陷,对未来分析山茶籽油真实属性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食用植物油的掺杂掺假检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工艺对油茶籽油风味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中均鉴定出32种风味物质;醛类是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主要的风味成分,其在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含量分别为62.62%和70.52%;湿提和热榨油茶籽油风味成分差异主要在于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湿提油茶籽油的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高于热榨油茶籽油,糠醛含量(1.96%)远低于热榨茶籽油(11.18%);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样品间相似度分析比较,两种工艺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差异明显。湿提油茶籽油可能具有比热榨油茶籽油更柔和的风味和更安全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及评价提供支撑,以纯油茶籽油和掺假油茶籽油(分别掺入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和高油酸花生油)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F-NMR)测定其横向弛豫特性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偏最小二乘分析(PLS)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油茶籽油掺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5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LF-NMR横向弛豫特性数据存在显著区别;油茶籽油和其他4种植物油在PCA得分图上可清晰区分;PLS-DA模型可有效区分油茶籽油和掺假油茶籽油,判别正确率均可达100%;建立的油茶籽油中掺入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高油酸花生油的PLS定量预测模型,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 1、0.998 6、0.997 6、0.978 1。综上,GC和LF-NMR结合PCA、PLS-DA以及PLS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油茶籽油掺假类别判定及掺假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油茶籽油的安全生产,针对目前部分油茶籽油产品中存在的苯并(a)芘、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品质不稳定,功能性营养物质流失等问题,通过对油茶籽油加工技术的深入调研,分析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的现状,提出了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包括油茶果前处理,油茶籽预处理、压榨,油脂浸出,油脂精炼,油脂包装、储存与运输等各生产加工过程的技术规范,以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培训、设备与生产场所管理方面的技术规范。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提出,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并通过及时更新技术将其应用于标准化建设中,实现对行业的升级改造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  相似文献   

17.
风味是油茶籽油的重要品质特征之一,为揭示油茶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的产生规律和机制,对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油茶籽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酯类、杂环类、酚类及萜烯类等,这些物质赋予了油茶籽油特有的青香、果香、焙烤香等风味特征。影响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因素有原料品种、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及储存等。不同品种和产地的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预处理温度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影响较大,如烘烤和焙炒过程中发生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反应形成多种杂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使油茶籽油的焙烤香味增加,形成浓香型油茶籽油。但精炼过程中的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处理会造成大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损失。储存过程中脂肪酸氧化会产生异味,从而改变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对于油茶籽油风味品质的控制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