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醒狮是岭南地区"活"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通过对醒狮文化的挖掘,梳理其艺术特征,以艺术设计手法进行创新转化,将醒狮以视觉平面与文创产品这种载体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有助于醒狮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探索北京宫灯古典灯具的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佳 《包装工程》2018,39(4):255-259
目的以北京宫灯为例,探索中式古典灯具的创新设计。方法了解北京宫灯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主要从形式创新、功能创新和新技术新材料创新等方面寻找传统灯具创新设计的思路。结论从传承中创新,从传承北京宫灯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传统灯具的设计创新,并提出了相关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湘西苗银锻制技艺大众化传承的数字发展新路径,思索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新道路。通过总结湘西苗银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危机,提出虚拟仿真技术带来的传承思路优势,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苗银锻制工具及工艺流程,使用Unity 3D技术搭建苗银锻制技艺数字交互式展厅,并借助互联网进行技艺展示与文化传播。湘西苗银锻制技艺数字交互虚拟仿真设计突破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空局限性,在丰富苗银锻制技艺记录形式、拓宽技艺传播渠道及扩大技艺传承群体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播在大众意识层面的延伸,促进文化互动,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式教学探索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的路径和方法。课程构建了包装设计创新性教学体系,包括立体化包装设计实践体系和文化创新设计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与设计实践能力。设计成果从包装设计视角传承了中国地域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林娅兰  向云波 《湖南包装》2022,(4):38-40+60
研究苗绣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路径,助推非物质文化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文本查阅,收集整理苗绣纹样、技艺等资料,综合分析苗绣文化内涵,总结苗绣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现状和发展问题。融合意义创新理念,探讨苗绣传承和发展策略,得出苗绣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模式三维创新性传承体系和文化内涵创新、纹样活用、纹样创新3条苗绣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石廷金  韩雪 《包装工程》2021,42(10):338-343
目的 在招贴设计创作中怀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景仰和感恩,跨时代跨界地会通古诗文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关注文学、艺术及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方法 将古诗词的形质与意义高度提炼并与传统美学融合,藉此指引当代设计,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和记录高贵的诗意精神.结论 传承知行合一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谭小凤 《包装工程》2024,45(2):480-490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庞涛 《包装工程》2020,41(16):31-36
目的围绕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IP转化,考察"燕京八绝"传统手工艺创造性传化的实践情况并尝试总结规律。方法侧重在IP工艺形态与IP传播方面,重点调查2015年至2019年的现实情况,以文献检索、展览、田野访谈等形式进行多维度考察。结果"燕京八绝"作为京作手工艺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价值体现在"国礼的价值、生活的空间、文创与时尚、传播与教育"等多方面。结论打造文化IP是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与文化经济接轨的途径。打造文化IP可结合三点内容,即"IP+故事",对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与知识"再挖掘";"IP+场景",精准把握受众群体诉求,来构建多元化产品;"IP+传播",以形象为基础,故事为纽带,结合新技术,实现京作文化IP产业内外的双重转化。  相似文献   

9.
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法律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但仅靠传承人传承和发扬存在诸多局限性。文章以产业化为视角探讨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和机理,研究景德镇陶瓷、相声、黔剧的实践历程,构建利用开发、认同文化和利益主体者的产业化传承的模型,细化产业传承中的创新行为,为产业化传承的复杂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探索文化遗产在游戏设计中的传承新路径,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方法,重点考察粤港澳大湾区有代表性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发掘其文化内涵,设计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密室逃脱游戏。经过研究,笔者发现以密室逃脱游戏为传承媒介,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兴趣,激活相关文化遗产,进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霞  杨娟 《包装工程》2022,43(8):289-291
目的 探索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传统元素之传统纹样的合理使用。方法 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其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现代的升华。以文创产品设计为核心,深入分析当前文创产品的形式与价值,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传统纹样元素的应用意义及可能性,并就文创产品对传统纹样的应用提出了几点看法,接着从应用视角对文创产品融合传统纹样的几个方向进行探究,最后从文化、审美和功能3个方面具体探讨设计实践,深入分析“传统中见时尚、现代中寓风华”的艺术创造之路。结论 传统纹样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能够让传统与现代对接,这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推动力,也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马婷婷 《包装工程》2022,43(6):313-321
目的 山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高层次的消费结构与多样化的需求模式是我国文化创新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方法 通过剖析山西非遗文化文创产品处境,进一步阐述山西省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中所实行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服务设计的要素和过程进行设计。以建立kano模型,了解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和产品功能带给用户的体验感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服务设计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也有利于带动创新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深化改革山西的非遗文化产业,更加有助于推动山西的非遗产品走向更远的市场。结论 对“山西故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对山西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杨剑威  彭敏  王毅 《包装工程》2019,40(4):151-156
目的 通过研究陕西皮影文化内涵和视觉符号的构造方式,使人了解陕西皮影头茬造型的艺术特点,将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消费需求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趣味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与承。方法 以陕西皮影头茬的符号特征为研究重点,对皮影人物的头部造型进行梳理、归类建立起符号库,并利用移动APP端进行人物形象采集、编辑和转换,最后结合3D糖化打印技术进行打印,输出具有观赏性、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结论 新的皮影文化符号的输出和传播方式能避免市场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强消费者与产品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迎合当下创新求异的趋势需求,为皮影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然  刘维尚 《包装工程》2023,44(18):364-375
目的 研究传统意境美学思想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为文创产品意境化系统开发提供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归纳宗白华的意境美学思想;运用归纳演绎法,分析宗白华意境理论与设计学思维的共通点,演绎意境理论指导下的设计思维方法;将意境美学设计思维融入云冈石窟文创设计中,构建文创产品意境设计方法,形成云冈石窟文创意境设计流程。结果 得出意境创构理论可以融入云冈文创构建全流程,最终生成富有意境的文创产品。结论 通过活用宗白华意境理论,创新云冈文创设计思维模式,促进了石窟类文创产品的意境化系统开发,深化了云冈石窟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意境美学在设计领域实现了新的价值,也为石窟类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薛欢 《包装工程》2023,44(12):378-380, 399
目的 探索吉祥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可能性,分析科学、有效的实践方式。方法 吉祥元素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其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还凭借自身丰富而美好的内涵和寓意传承至今。将吉祥元素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在当今时代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将其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借助文创产品的发展优势和受众特点获得传承与新生的可能性。除了研究吉祥元素整体特点和价值外,还对其具体融入文创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索,并结合实际从吉祥元素的符号提取、内涵挖掘、价值呈现等层面,综合探究这一元素符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艺术化表现和创新性表达。结论 吉祥元素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目共睹,其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开发模式和路径,结合其精髓进行创意设计,就可以实现自身的重生,促进文创产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孟婷 《包装工程》2020,41(4):323-326
目的探索山西“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可行性与具体路径。方法以山西“年文化”的发展历程、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为基础,围绕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内涵,挖掘并研究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方式,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意义,结合教学与实践成果,对相关设计原则、要素和方法等进行总结;以促进和提高山西“年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水平为目的,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产业化潜力,助推三晋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结论山西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春节节日民俗,汇聚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文化,是收集与整理文化艺术符号,探寻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在更高层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8.
闫静莉  李少波 《包装工程》2020,41(18):294-301
目的 针对现代文创产品设计趋向地域性、独特性的发展方向,归纳整理蒙古族传统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其实践应用于文创产品再设计研究的创新。方法 以实用、适用与审美的统一为标准,归纳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形态特征、构图格律、色彩分析;将饱满浑厚、刚劲有力的造型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相结合进行深入推敲。以传统纹样古为今用的传承、创新、传播为视角,分析、整合具有蒙古族地域特色的哈木尔纹样文创产品的再设计创新。结论 借助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结合实践设计案例,从“传统、生活、材质、科技”四个方向论证哈木尔纹样之美与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是有机统一且紧密结合的。这既增加了内蒙古地区文创产品设计的民族特色化,又通过再设计对哈木尔纹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推动了传统纹样在发展中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卢宁宁 《包装工程》2023,44(24):466-473
目的 文旅融合视域下,人们对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热情日益增强,为此探讨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和实践方案,以期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整体品质。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文旅消费也日渐升温,然而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重新审视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与实践。本文分别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文创IP构建、打造产品品牌化等角度进行设计探讨,并进一步从产品的美观性、功能性、文化和情感属性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探索。结论 通过分析当今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的现状,发现了包括产品同质化与大众化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产品创新元素少、更新迭代慢等问题,并针对这些瓶颈问题,予以实践例证探讨,从而找到适合当今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设计路径与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魏婷 《包装工程》2019,40(24):297-302
目的对于中国传统灯具的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同时也为当今的灯具设计提供素材与路径。方法首先从造型和装饰两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灯具的设计特征,并从符号学的视角讨论了传统灯具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再通过对传统灯具"形"和"意"的重构与分析,把握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传统灯具符号元素在今天的灯具设计中的应用。结论从传统灯具符号的语义内涵入手,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的方式,创作出适应现代生活和环境的灯具作品,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设计行业文化层面的提升。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实际运用,都要求当下的设计尽可能地从传统灯具符号的内涵着手,用整体的传承方式和再创造的方式,实现我国传统灯具的再生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