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静雅  王卓尔  易晓 《包装工程》2023,44(22):1-10, 16
目的 从非遗数字化游戏的概念及问题入手进行阐述,以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探究将数字化游戏以及虚实结合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设计策略,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游戏故事、机制、美学设计等方面入手,融合非遗文化的实体内容与虚拟游戏内容,探索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模型,提出虚实融合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结果 构建了非遗数字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并对傩面具文化开展虚实结合的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首先,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示傩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助力文化传播,使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蕴藏为游戏要素的点点滴滴,显现在游戏体验的全部过程,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最后,创新技术应用为非遗游戏特别是文化传播类型游戏的开发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实物与虚拟内容的融合,更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游戏运行机制,提升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乔治  王丹  刘雅炜  张新平  卫东青 《包装工程》2022,43(16):248-259
目的 从地图集体认知记忆、地方小吃的声音与模型虚拟实现角度,以特色三维手绘游览图引导系列创新设计,增强西安回民坊文化旅游的人地互动关系,传播地域文化,增强地域认同。方法 以三维轴侧卡通化的手绘地图表达方式,串联集体记忆认知地图、认知度高的传统店铺和小吃;在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上,串联还原真实声音(地方吆喝)、手绘地图的高认知度店铺、小吃形态的三维展现;以二维卡通绘画形式串联高评价特色小吃、文字化的地方吆喝,增加趣味性,增强地域认同。结果 以文化历史街区“西安回民坊”为研究对象,建立地域特色游览地认知、记忆提取,价值梳理、认知地图的平面与空间生成、手绘游览图增强现实应用、小吃文化价值的匹配与评价的设计方法。结论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与游客的互动研究是城市转型过程中“地方性”再利用研究的突破点,应从单纯对文化的关注转向人地关系,历史文化遗产时空定位差异和引申价值是未来文化街区演化的动力,表现为普通活动场地(Site)转向文化活动场所(Place)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中如何让历史文脉能够在公共空间中延续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文章通过广州永庆坊公共空间设计的案例,论述对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转译,并将其应用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当中,这种空间设计的方法能够深入挖掘与应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更充分的提炼城市文化精神与内涵,让传统事物在新时代的新环境中不断创新,让优秀的广府文化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璐  洪灵慧  沈珂琦 《包装工程》2022,43(18):104-111
目的 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提高游客对景点的文化感知和理解程度,为景点构建多种体验,增加趣味性,力图丰富文化旅游体验。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文化旅游过程中不同类型游客的特征、行为、动机以及在旅游前中后阶段的痛点,总结三个主要目标。结合文旅体验主题性、参与性、差异性三个特性,提出旅游各阶段的游戏化设计策略。运用动力、机制和组件,划分适用于不同目标的游戏元素并采用八角行为分析策略仪表盘,结合服务设计流程,进行游戏化的文旅体验设计。结论 基于游戏化理念,构建了文旅体验设计流程,并应用在杭州文化旅游的设计中。提出的用户特征、目标、动机、策略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增强了游客体验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相似文献   

5.
范添怡 《包装工程》2024,(6):383-394
目的 运用游客凝视理论和ZMET隐喻抽取技术对多渠道获取而来的摄影图像和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对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感的结构特征、游客行为和共识地图构建进行研究。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高城市旅游形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空间规划。方法 通过ZMET隐喻抽取技术对游客进行访谈,构建研究游客心智模型和共识地图,采用5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包括收集访谈、涉入度分析、ZMET隐喻抽取技术与游客凝视理论结合分析、因子分析和用户认知心理学、分析提炼与探究,最终获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共识地图和游客场所感认知。结果 借助高频构念结构表和共识地图分析得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活动经历相比,游客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形象不充分,非物质环境印象不足。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和区域特征时,应重点规划非物质环境和活动经历场所感构成要素。结论 通过游客凝视理论与ZMET的拓展研究,为规划者和政府提供参考,提高城市旅游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打算进一步探索样本访谈方法和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全面的共识地图与场所感结构,深化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娜娜  乐凤  靳紫微  高秦艳 《包装工程》2022,43(24):420-430
目的 从金陵节庆文化的描述入手,对金陵文化及金陵节庆文化进行简要论述;就秦淮灯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就非遗数字游戏化的概念及特征进行简要阐述;以南京秦淮花灯的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分析探讨非遗数字游戏化开发提升大众主动接触和探索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动机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调研,搜集南京秦淮花灯技艺的历史发展、制作技艺等第一手研究资料,从更深层次找到蕴含于城市传统技艺中的历史文化,找到非遗游戏化策略的情感载体,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设计符号,融入南京秦淮灯会数字游戏化推广策略的应用开发。结果 首先是非遗数字游戏化,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得以优化和提升,可以体现“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其次是游戏化设计策略可以帮助文化传播,使体验者更好地学习和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再次是技术的进步为非遗游戏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游戏设计增添更多的优势,最后,游戏化的手段提升了大众主动探索文化遗产的动机与行为的潜力。结论 了解传统地域历史技艺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突显地域特色,运用数字化趣味性的游戏策略更能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赋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出设计思维模式的创新性。为今后的相关学者和设计师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炬 《包装工程》2019,40(22):34-39
目的以数字技术分解—连接的视角,对微粒社会的体验设计与游戏叙事进行关联分析,解析微粒化后体验设计的研究范式转变,为体验设计领域的知识构建和设计实践提供新的路径。方法以游戏叙事结构为研究基础,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对比,以Nike运动鞋的3种不同消费体验为案例,研究微粒社会网状结构的体验设计特征。结论微粒社会的体验设计流程将通过量化分析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转为数据并重新设计,以数字化加工方式呈现全新的形态,重组新的生产和消费;微粒间相互连接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引发新的体验,成为未来体验设计趋势。  相似文献   

8.
张朵朵  罗鹏日 《包装工程》2020,41(14):36-42
目的将游戏化思维应用于旅游体验设计中,探讨游戏化对于提升游客和旅游地居民两者体验的作用,通过游戏化体验设计来达到文化可持续的目的。方法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旅游地展开实地调研,结合游客与旅游地居民的痛点和需求,参考旅游动态模型,寻找游戏化介入的节点,面向旅游中的文化可持续进行旅游体验设计。结论游戏化介入旅游体验设计是可行的,提升了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体验的同时,为两者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促进游客-旅游地居民双向互动,提升旅游地居民的文化自信,达到旅游中的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今虚拟数字时代背景下,基于具身体验的认知构成路径产生了变化,虚拟世界的数字化具身认知过程与现实世界具身认知过程产生了较大差异,拟具身体验的概念由此产生。而严肃游戏作为虚拟数字时代的重要体验设计对象,适合用于拟具身体验设计的案例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类比具身体验的体验认知构成路径,得出拟具身体验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体验模型,然后把拟具身体验模型应用到一款针对孕前教育的严肃游戏设计案例中,探究了该模型对基于虚拟现实的严肃游戏体验设计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文  刘渊  张文莉 《包装工程》2020,41(16):188-192
目的基于交互叙事学理论,以焦山碑刻为例,研究传统艺术的数字文化传播设计。方法依据交互叙事理论,分别从叙事交流、叙事要素、叙事流程三个视角分析,建立数字传播设计框架,以焦山碑刻VR体验、拓印体验、AR体验等三部分数字文化体验模块为设计案例并检验成果。结果发现将交互叙事理论有层次地融入数字传播设计能够有效组织文化素材,串联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传播效能。结论用交互叙事理论指导数字文化传播设计能够复现文化经验、加深文化记忆、构建文化氛围,并且对迎合新型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设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褚海峰  房殿奇 《包装工程》2023,44(22):439-447
目的 为系统分析历史街区街道家具的现状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街道家具优化设计方法,帮助提升历史街区街道家具的品质,彰显城市地域特色。方法 从感知体验视角出发,运用使用后评价(POE)建立历史街区街道家具的感知评价体系,概括街道家具用户感知的重要影响指标。通过语义分析法(SD)的定量研究,对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各类街道家具进行用户感知评价,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为后续街道家具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结论 从历史感知、文化感知、形式感知、功能感知和精神感知五方面探讨历史街区街道家具设计的不足之处。通过评价数据,总结出东西巷历史街区街道家具存在历史感知与文化感知不足、功能感知欠缺和精神感知薄弱等问题,进而对街道家具中文化感知的激活、功能感知的提高,以及精神感知的提升提出具体的优化设计方法与策略。同时,为我国历史街区街道家具的优化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孙培贤  卜俊  周涛 《包装工程》2023,44(4):343-350
目的 对厦门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和评价,选出代表性旅游文化元素,提炼出符合游客审美语义的设计因子及符号,用于指导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 首先,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厦门旅游文化资源结构,梳理出厦门旅游文化资源图谱;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图谱中各个层级因子权重,从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中确定优势旅游文化资源类型;最后,基于游客对旅游文化资源的感官认知和审美语义,采用感性工学(KE)方法构建感性评价词汇与优势资源类型中各元素之间的评价矩阵,得到厦门优势旅游文化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并从中提取设计符号与文化内涵应用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结论 基于AHP与KE评价的方法可以精准、有效地挖掘地域旅游文化资源,提炼出符合游客感官认知和审美语义的代表性旅游文化元素,从而明确地域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方向,使旅游纪念品设计满足用户的情感认知和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3.
魏鋆涛  任利民 《包装工程》2023,44(6):302-310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天  傅昊  胡斌 《包装工程》2022,43(20):449-458
目的 从视觉体验的视角探究南京地区传统民居更新设计,解决近年来南京地区出现的“快速崛起快速陨落快速更新”现象并提升传统民居更新的质量与探寻文脉传承的方式。方法 运用视觉体验的相关理论,分析更新设计中的材质肌理、空间肌理、文化肌理,从视觉体验的视角对南京传统民居更新设计进行了分析。结果 以视觉体验的视角寻找适用于南京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的设计策略,完成南京杨柳村传统民居更新设计方案,以期对南京地区的同类设计能够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为实践提供设计策略。结论 通过视觉体验视角分析文脉传承的方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层次设计策略,从而提升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的体验感、传承历史文脉并彻底激发村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